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肩周炎,又称为肩部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古籍中,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丰富的记载。
下面将就几部典籍中关于肩周炎的记载进行介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对于肩周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描述。
常见的肩周炎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僵硬等,而其病机主要是风湿侵袭所致。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主要是疏风散寒、舒络通络。
在用药方面,可以采用温经通络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以解除寒湿之邪;也可采用疏风活血的药物,如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金匮要略》也有关于肩周炎的记载。
该书强调了肩周炎的发病机理与气滞血瘀的关系,认为肩关节周围气血不畅通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
《金匮要略》提倡在治疗肩周炎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川芎、丹参等,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医学心悟》是一部综合了古今医学精华的著作,其中也有对于肩周炎的描述和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情志失调、膏肓燥热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结合病机调理气血,调和阴阳。
常用的药物包括枸杞子、黄连、黄芩等,以清热疏利、滋阴益气的作用缓解炎症,促进康复。
中医古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独到的见解,强调了调理体内气血、疏通经络的重要性。
在治疗肩周炎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希望这些古籍中的智慧能够为患有肩周炎的患者带来一线希望。
【2000字】第二篇示例: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肩周炎的记载并不多,但通过对古籍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肩周炎诊断原则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边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人易患此病,因此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一种常用病、多发病。
患有肩周炎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漏肩风”。
其病变特点是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
一、临床体现⑴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后来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尔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扯破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特别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状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⑵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积极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浮现典型“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毕,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特别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毕屈肘动作。
⑶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长年用棉垫包肩,虽然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⑷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边可触到明显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⑸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边肌肉初期可浮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浮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
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肩周炎的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一、什么是肩周炎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 50 岁左右的人群中,因此也被称为“五十肩”,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肩周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肩部的慢性劳损、外伤、受寒、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例如,长期从事肩部过度活动的工作,如厨师、教师、运动员等,容易导致肩部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慢性损伤;肩部受到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肩周炎;此外,女性在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容易患上肩周炎。
二、肩周炎的症状肩周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部肌肉萎缩。
肩部疼痛是肩周炎最常见的症状,起初疼痛可能比较轻微,呈间歇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夜间,疼痛会更加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
肩关节活动受限也是肩周炎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肩关节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地活动,例如无法上举、外展、后伸等。
在疾病的早期,活动受限可能是由于疼痛导致的肌肉痉挛引起的,而在疾病的晚期,则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粘连、挛缩所致。
肩部肌肉萎缩是肩周炎的晚期症状,由于长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肩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会逐渐出现萎缩,使肩部看起来比正常一侧瘦小。
三、肩周炎的诊断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肩部疼痛的发生时间、性质、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同时,医生会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检查,包括观察肩部的外形、触摸肩部的肌肉、肌腱等组织,检查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肩部骨折、脱位、肿瘤等其他疾病,但对于肩周炎的诊断并不是特异性的。
四、肩周炎的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等)来缓解肌肉痉挛。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本标准给出了肩周炎各期的临床症状、体征、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功能锻炼、预防调摄及疗效评定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中医推拿科、康复科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XXXXX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75卜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T00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与鉴别诊断3.1 病理分期及诊断要点参照《肩关节周围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制定。
3.1-1 急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痛剧,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X线检查一般阴性。
急性期可持续2~3周。
3.1.2慢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障碍,此时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关节造影可55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见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少至5~15ml(正常人20,--30mi),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关节容积缩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碎屑。
本期可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以上。
3.I.3功能恢复期:盂肱关节、肩周滑囊、腱鞘的炎症逐渐吸收,血供恢复正常,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3.2鉴别诊断:本病须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肩撞击综合症、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等疾病相鉴别。
肩周炎的诊断金标准
肩周炎的诊断金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肩部疼痛:患者通常会感到肩部深处的疼痛,特别是在夜间或活动时,疼痛可能加剧。
2. 活动受限:肩周炎患者的肩部活动度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等方向上。
3. 僵硬:患者可能会感到肩部僵硬,尤其是在早晨或久坐后。
4. 肌肉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肩周肌肉可能会逐渐萎缩,导致肌肉无力。
5. 压痛:在肩部周围按压时,可能会感到疼痛。
6. 病程:肩周炎通常是一个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在1-2年内自行缓解。
但是,如果病程过长或疼痛持续加重,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7. 年龄:肩周炎通常在40-60岁的人群中发病,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肩部组织的弹性会逐渐下降。
8. 诱发因素:肩周炎常常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外伤、过度使用肩部、不正确的姿势、颈椎病等。
了解这些诱发因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9. 影像学检查: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肩部组织的结构和炎症程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肩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
如果您有肩部不适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肩周炎的一些诊断标准,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您有肩部不适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肩周炎健康科普作者:中成康富医学科学官田蕾提到肩周炎,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它的困扰。
肩周炎一旦发生,不仅仅会导致肩部的疼痛,而且还会影响肩部的活动和生理功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肩周炎的那些事儿。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肩周炎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又称“五十肩”“漏肩风”。
其中,粘连性的肩关节囊炎又称为“冻结肩。
女多于男(约 3:1),左肩多于右肩。
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手持智能设备等因素,很多人出现了由于长时间固定姿势所致肩关节囊炎症、硬化、挛缩等症状,进而发展成肩周炎。
肩周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且进行性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肩关节运动受限等症状,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导致关节内外粘连,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通常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1.本病大多发生在50岁左右的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变,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如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
发病常是因睡眠时肩部受凉为诱因。
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损伤。
3、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
4、因上肢骨折等使上肢固定于身旁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
5.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疾病因素与肩周炎发病相关,包括颈椎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是导致肩周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糖尿病能引起微血管病变和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改变有关,上述变化可导致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病变,导致肩关节滑膜和肩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出现炎症和纤维化。
据统计,一般人群中粘连性关节囊炎的发病率为3%~5%,但糖尿病患者高达20%。
研究显示,肩周炎与各种心脏、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关系。
•肩周炎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并发症与预防措施目录•药物治疗与进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肩周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发病机制多由于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冻、外伤、感染所致。
不少患者是由风湿病引起的。
其主要症状为颈肩持续疼痛,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
流行病学及危害流行病学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
危害肩周炎不仅会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疼痛可逐渐加重,严重者甚至无法完成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肩周炎可分为急性期、粘连期和缓解期。
不同阶段的肩周炎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观察肩部外形,检查肩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及压痛情况。
X 线平片可显示肩关节骨质结构,MRI 对软组织病变显示更佳。
030201诊断依据及方法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颈椎病可引起肩部疼痛,但多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X线平片及MRI可鉴别。
肩袖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无力,被动活动正常,MRI可明确诊断。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压痛位于结节间沟,抗阻力屈肘试验阳性。
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X 线平片可排除骨折、脱位等病变,MRI 对软组织病变显示更佳,可辅助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关节穿刺抽液检查、关节镜检查等,可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
特殊检查辅助检查与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等缓解疼痛和炎症。
如热敷、冷敷、超声波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通过专业医师的手法操作,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
肩周炎病历模板范文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疼痛。
本文将以肩周炎病历模板范文为主题,全面探讨肩周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常见病症。
一、病历模板范文病人信息:尊称:张三性别:男芳龄:45岁主诉:右肩疼痛现病史:患者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肩疼痛,起初轻微,后逐渐加重。
疼痛性质为隐痛,伴有针刺感。
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侧肩关节周围,向上延伸至颈部,向下延伸至右上臂。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
患者表示疼痛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且越来越难以忍受。
未曾接受任何治疗。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无手术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
右侧肩关节活动受限,抬臂时疼痛明显加重。
肩关节外观无异常,无红肿、压痛等明显体征。
二、肩周炎的临床特点1.疼痛:肩周炎的主要症状是肩关节周围疼痛,常为持续隐痛,也可出现锐痛或刺痛。
疼痛主要位于肩关节周围,向颈部和上臂放射。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
2.运动障碍:肩周炎患者常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和内旋活动受影响最为明显。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范围受限,如梳头、穿衣等动作都会感到困难。
3.肌肉萎缩:长期的肩周炎会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和无力,进而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4.夜间痛:部分患者在夜间会出现肩部疼痛,尤其是在侧卧位时疼痛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三、肩周炎的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经过和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可初步判断是否为肩周炎。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外观、活动度、压痛等,以评估肩关节的受损程度。
3.影像学检查: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了解肩关节结构的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如骨折、肿瘤等),并评估炎症程度和组织损伤情况。
四、肩周炎的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肩周炎,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进行缓解,如休息、热敷、物理治疗(包括理疗、按摩等)和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年月日地点:参加人员:人数:授课内容:肩周炎的诊治的麻醉手段肩周炎的诊治的麻醉手段一肩周炎的概述1.定义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中医认为本病由肩部感受风寒所致,又因患病后胸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好像冻结了一样,所以称“冻结肩”、“肩凝症”。
2.流行病学:肩周炎好发于40岁~70岁的中老年人,大约有2%~5%的发病率,女性较男性多见(3:1),左肩多于右肩。
也有少数病例双侧同时发病,但在同一关节很少反复发病。
其特点起病缓慢,多无明显的外伤、着凉史。
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不再发展,继而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关节活动也可逐渐恢复。
整个病程较长,常需数月至数年。
但也有少数病例不经治疗则能自愈。
3.病因和病理:肩周炎病因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以下列因素有关:(1)肩关节以外的疾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2)上肢骨析、颈椎病等使固定过久或关节撕裂、脱位复位后长期不能活动;(3)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如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等。
肩关节系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且肱骨头较关节盂大3倍,又因关节的韧带相对薄弱,稳定性很小。
所以稳定肩关节的周围软组织易受损害;肩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虽然能够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但易受损伤而发炎。
肩关节囊的外侧为肩峰,前方是喙突,喙肩韧带和喙肱韧带形如顶盖罩在关节之上,也易受损伤而发炎,加之退行性病变,导致顶盖变薄、钙化、断裂。
在肩峰和三角肌下面的滑液囊有助于肱骨头在肩峰下滑动,使肩关节可以外展至水平面以上。
当手臂经常作外展或上举活动时,肱骨大结节则与喙肩韧带不断互相摩擦,因而此处很容易发生劳损。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
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
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
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
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
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
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
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
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
(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
(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
(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
(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
最后用抖搓手法,结束治疗。
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