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本课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
)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同学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哪一年吗?(1935年)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新课: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日本侵华)1.步骤(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在学生回答后,课件打出:《中华民国地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展示(“日本投降仪式”、“《日本递交投降书》”、“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停战诏书(原件)”)。
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请同学们看P74第16课的引言,“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推进新课主题一狼烟四起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学生讨论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师: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生:《义勇军进行曲》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
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说明:
八年抗战的胜利既有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努力,也有海外华侨的鼎力相助,还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
不可否认,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反法西斯盟国共同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那一单方面的原因。
所以说前面六个谜底都比较片面,谜底“共工”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客观。
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
……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
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
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中国国土广阔、人多兵广,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坚持持久抗战。
第16课抗日战争(一)课题:抗日战争(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及相互配合,是重中之重。
日军的滔天罪行:典型代表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
抗战的胜利: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原因、理解抗战胜利意义。
(四)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提问、观看历史纪录片、分析史料、学生讨论等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科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提问学生:既然双方对峙,那么国共两党一直在对峙吗?(没有)又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对峙局面?(抗日战争)讲授新课:一、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关于抗日的有哪些事实?之后观看短纪录片(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老师再简单介绍这些事件,形成抗日战争的背景。
提问:日本意在灭亡中国,那中国要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出路何在?引出全民族共赴国难。
提供学生关于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提问:看书75页,日本此时的战略方针是什么?(三个月灭亡中国)出示关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材料,让学生回答问什么日军会提出这样的方针。
提问:那么日军这个计划执行了吗?是什么打破了这个计划?(淞沪会战)让学生看课本,学习淞沪会战,老师再补充具体知识。
介绍其他正面战场的有名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结合史料及著名人物。
提供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之后老师自己给学生详细介绍。
提问:从这么多的战役中,我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分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战役,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役和相互配合的战役)提问:从战役中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待学生比较完后,老师归纳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东京审判]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首要战犯在法庭上都认为自己无罪,就让我们以抗日战争的史实为依据看看他们到底有罪还是无罪!【第一幕:血雨腥风】(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ppt展示:罪行一:军事侵略,侵占领土]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 教师归纳并过渡: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侵华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更为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犯下了的第二大罪行。
[ppt展示:罪行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问题2:教材中哪些史实可以体现这一罪行? [ppt展示部分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材料一: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
屠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
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 展示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
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
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展示材料三3000人-------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人数。
3000公斤-------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
27万-------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问题3: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谈谈你们此刻的心情? 教师归纳并过渡:……我无意用更多血腥的材料刺激你们纯净的眼睛,我只是想让你们体会日本侵略者对待中国人的丧心病狂,但是你们又何曾能够想象他们也有家人,有儿女、妻子,和家人其乐融融的。
抗日战争教案第一篇:抗日战争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
日军侵华的罪行。
中国人民的抗战。
【目标二】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和性质。
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目标三】1、通过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分析:本课内容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征:从社会矛盾看,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从中国抗战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从战争态势看,中日双方进行了一场持久战。
最终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2、教材侧重分析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指导: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发表见解。
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大刀进行曲》。
【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吧。
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生】抗日战争。
【师】歌曲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生】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战争的起因:【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不断侵略中国。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侵略史实?【生】略。
【师】我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进行了归纳。
【课件】(近代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得《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辛丑条约》。
第16课抗日战争【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1.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历史原因:田中义一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侵华方针,继续推行“大陆方针”现实原因:日本要摆脱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国际因素:国际绥靖政策盛行外部条件: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为其提供了方便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扩张性和侵略性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失守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大屠杀,遇害人数超过30万1941年初日伪在河北丰润县制造了潘家峪惨案,杀害1200多人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成为“七三一”部队1、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流砥柱)2、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1937年9月八路军配合友军取得平型关大捷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华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战役1、正面战场组织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国民党2、淞沪会战中坚守宝山县城500官兵,营长姚子青率领,全部牺牲3、淞沪会战中副团长谢晋元率800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奋战四昼夜4、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内: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新课导入】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
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新课教学】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
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
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程兆奇《东京审判研究手册》,转引自《人民法院报》。
教师:中华儿女是否被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吓倒而屈服呢?这张闻名于世的中国士兵肖像,出自当时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之手,1938年卡帕在汉口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而这一肖像也成为了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这位年仅15岁的国军士兵,精神饱满、目光坚毅有神,他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
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声音的剪辑。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渲染] 课件制作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习兴趣,烘托渲染气氛。
[导入播放] 课前渲染,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砍的是谁?什么原因导致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主题一:狼子野心,野蛮侵华
(一)日本三四十年代的侵华
问题1:日本一系列侵华战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学思之窗”,老师简单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提供的材料,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调动学生思维,同时ppt放动画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
问题2: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多媒体课件播放“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南京大屠杀图片,让学生
直观地感受历史。
朗读诗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模拟历史法庭,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主题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日
(二)、全民族的抗战
(播放剪切声音《保卫黄河》歌曲。
让学生点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
抗日战争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扬靖宇、张自忠、李宗仁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问题3:(探究)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老师讲解化难为易,先进行思路点拨,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理解从原因和过程作答。
统一战线能否建立关键取决于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起来,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取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还要明确哪一政党对两党的合作起了主导作用。
老师拟了提纲学生作答。
问题4: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与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在战争中的情况怎样?初中已学,老师拟了提纲,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自主构建知识。
主题三:凯歌奏响抗日胜利
(三)、抗战的胜利
问题5:(探究)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调动兴趣,引发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6:(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教师进行思路点拨,提供图片和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主题四:鉴史知今历史的反思
问题7:抗日战争胜利留下的精神财富?(比方视频《感动的抗日战争回忆》。
)
反思:学生各抒己见,升华教材。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