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城建1班张富彪

2011109042

我国对于城市做出的规划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西周时期:

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

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时期:

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

这种体制的变化,一方面使旧坊制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断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的新的开敞式坊巷制;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旧的功能分区,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如仓库区、码头区、专业性商业区,即行业街市等。同时,这种分区布局还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句礼制尊卑来确定其区域位置和配备程序的原则,而是主要取决于经济功能上的要求。这种新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在专业性的商业区布置上反映更为明显。如以批发为主的行业街市,多设置在运输方便、有利货物集散的沿江河岸地带,而特殊商品的行业街市等,则多设于交通枢纽地带,构成城市的商业中心区。以后元、明、清各代的城市规划、布局,基本上是以宋代城制为基础的,而且城市经济性的功能分区类别日益增多,其布局更趋广泛,几乎遍布城区的各个地段. 此外,从具体内容来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传统体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大型建筑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轴线对称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这是中国大到城市,小到宫殿、衙署、庙宇、民居常用的方式。周代有关建筑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大型建筑已采用对称的布局可见,就中国古代城市中绝大部分建筑群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说,运用轴线对称布局方式组织城市立体空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纯熟的技巧。

其二,利用高台地势或人工台基来烘托、突出城市中的主体建筑。在商、周至春秋战国的一些城市遗迹中,宫殿遗址处多筑有高台。秦阿房宫、汉未央宫以及曹魏邺城西北角的三座高台等,都是以高大的台基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气势。至唐,其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也筑在高台上,而且在规划过程中,还注重从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上,特别是从道路的主次格局上来突出主体建筑群。唐长安城中的朱雀大街,就是作为中心点正对含元殿。但是人工台基工程浩大,7公里长而又宽直的朱雀大街也过于单调。故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在承前制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中轴线虽长但富于变化,主要建筑都有台基,通过一连串比例恰当的、封闭的广场及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城台、门楼、华表、牌楼、桥梁等各种建筑艺术形式的衬托,使主要宫殿更为宏伟壮丽。

其三,与中国古代城市中讲求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平面布局相适应,历代城市的立体布局则表现在绚丽多姿的色彩上。

中国的建筑色彩基本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它主要运用在建筑的屋顶、墙身、木构、门窗等各部位。在形成中国建筑色彩的诸多因素中,以琉璃瓦、彩画及汉白玉材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关于屋面修饰,战国时代即开始在屋瓦上涂饰红土粉。

在古代城市中,即使是普通的住宅也有装饰的习俗。富人把门窗涂成朱红色,并以青绿涂画门户边框,是秦汉以来的传统。一般民居屋面多图刷月白浆、松烟粉修饰檐头。墙身色彩除了砖、石、土的材料本色外,也用各色涂料进行装饰。与此同时,大量汉白玉作为建筑材料在城市特殊建筑物中广泛应用,它与琉璃瓦和彩画一起,构成了我国城市传统布局体系中绚丽多姿的立体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布局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它们的兴起、变化与发展,提高了我国城市整个环境布局的美学质量。

此外,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中还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等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规划布局传统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