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
- 格式:ppt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22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介绍1.介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形成:甲骨文是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解读:如今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甲骨文开创了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毫不为过。
二、金文介绍1.介绍: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2.形成: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专家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解读:因此金文是甲骨文之后演变而来。
三、篆书1.介绍: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
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2.形成:春秋战国时秦国曾使用籀文,后省改简化,逐渐演变为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消除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现象,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进一步整理小篆,使之成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
3.代表人物:李斯是秦朝宰相、小篆鼻祖。
作品仅有泰山会稽石刻存世。
他做了秦相后,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解读: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
所以篆体是金文之后演变的。
四、隶书1.介绍: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汉子演变过程一、汉子的形体演变1、商朝时期:出现甲骨文,特点:线条严整、粗细均匀、刻时多用直线(刻在在动物的骨架上,故名甲骨文)2、周朝时期:金文,特点:字形圆转(因刻在铜器上的文字,故名金文)3、秦朝:小篆(秦始皇统一使用的文字)(小篆与大篆的不同:大篆笔画偏多,且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小篆是大篆的简体,且小篆是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隶书,古今汉子的分界线(秦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字,指佣人用以记录的一种文字)4、汉朝末年:楷书,它完全清楚了隶书残存的小篆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也叫正书,出现在汉朝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成熟唐朝)5、东汉:草书,是隶书的草花、连笔而成。
(也成章草,章帝时期)6、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弥补楷书书写太慢,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
总结:“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子七体,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子在不断的趋于“定向化”规范化”二、造字法1、象形字:是独立的,没偏旁的独体字,根据事物形象编制的,如:马、日、水、火、月等2、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但是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符号,加工而来的,如:本,是木加一横;末,是在木上面加横,刃,在刀上面的加的一点。
3、会意字:不是独体字,是合体字,两个偏旁或是字构成的字,如:休、丛4、形声字:合体字,是造字法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的是一部分是它的读音,一部分指的是它的意思,如:樱:木字旁表示植物,后面表示是音,可以叫“左形右声字”的结构;用字法:1、转注:指的是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
如:老于考,空与窍。
2、假借: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是在意义上毫无联系的。
如:我和汝。
三、汉子结构1、上下结构:思、歪、冒、安、全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竞3、左右结构:好、和、蜂、往、明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困6、半包围结构:三面包围:上包围:啊、冈、同、闲下包围:凶、函左包围:匠、区、医两面包围:左上包围:庙、疾、庆左下包围:连、赶、翅右上包围:句、可、司7、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
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字义变化和现代汉字状况等方面对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经过漫长的发展,汉字衍化出了六个书体,即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宋体。
每一种字体都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书写习惯。
二、汉字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汉字形体逐渐丰富多样。
一方面,部分汉字形体的改变主要受到人类视觉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例如,“日”字在甲骨文时期呈沿直线而下的形态,后来演变为上面略微凸起的半月形。
另一方面,一些汉字的形体演变与时间和文化背景有关。
例如,“天”字最早是由三个点组成,表示日月星辰,后来逐步演化为现在的形态。
三、字义变化汉字的字义变化是由其象形、指事和会意性质决定的。
通过汉字的形状和有关联的字义,我们可以追溯到汉字的原始含义。
例如,“人”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形状酷似两条腿的人体,表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字不仅表示人类,还承载了道德、品德等方面的内涵。
四、现代汉字状况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汉字的使用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汉字在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上的输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手写输入逐渐被拼音输入法所取代,考验了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
其次,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传统纸质书籍的需求减少,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繁体字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下降,而一些简化字和新字的产生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然而,尽管现代科技给汉字的使用带来了新的变革,但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仍然没有停止。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不断进化着。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字,它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
然而,文字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带您一起了解文字的奇妙之旅。
一、象形文字的诞生文字最早的形式是象形文字,它源于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描绘。
古代人们发现,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事物的外形和特征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例如,古埃及人用直立的人形符号表示人类,用太阳符号表示太阳,用鱼形符号表示鱼类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既直观又生动,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二、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尽管象形文字能够表达物体的外貌,但它的表达能力有限。
象形文字只能描绘具体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动作。
例如,象形文字无法描绘“爱”、“思考”等抽象概念,也无法描绘“跳跃”、“奔跑”等动作。
这种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加灵活的表达方式。
三、表意文字的崛起为了解决象形文字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将象形符号进行组合,创造出更加复杂的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不再直接描绘事物的外貌,而是通过符号的组合来表达意义。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汉字,通过将象形符号进行组合,创造出了表达抽象概念和动作的文字。
这种表意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表达能力。
四、音符文字的兴起表意文字虽然弥补了象形文字的不足,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表意文字的学习和记忆成本较高,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掌握。
为了简化文字的使用,人们开始探索将语音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音符文字的兴起。
音符文字通过符号来表达语音,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阅读文字来模拟语音的发音。
例如,拉丁字母就是一种音符文字,它通过字母的组合和发音规则来表达语言。
音符文字的出现,使得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简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五、文字的演变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字系统。
不同的文字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特点。
例如,希腊字母是一种辅音音素文字,而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一种音节文字。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唐)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缝。
这类裂缝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照卜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咎。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时的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4000摆布。
此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1)第⼀次培训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汉字书体及其演变1.汉字的起源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之⼀,⽽且是世界上使⽤历史最长久的⽂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字。
如果仓颉确有其⼈,可能是⼀个搜集和整理⽂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字时期和今⽂字时期,古⽂字时期指⾃甲⾻⽂⾄⼩篆,今⽂字时期指从草书、⾪书到楷书。
(1)古⽂字①甲⾻⽂殷墟甲⾻⽂是迄今为⽌所发现的最古⽼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我们今天所使⽤的汉字,是甲⾻⽂的“直系后裔”。
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
甲⾻⽂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今没有⼤的改变,甲⾻⽂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字。
殷代⾦⽂在构形上和甲⾻⽂相同,西周⾦⽂与甲⾻⽂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圆笔较多,线条⾃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篆⽂是指官吏⽤的⽂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的⽂字。
篆书⼀般分⼤篆和⼩篆两种。
⼴义的⼤篆,指先秦所有的⽂字,包括甲⾻⽂、⾦⽂、籀⽂和春秋战国时代通⾏于各国的⽂字。
狭义的⼤篆,是指籀⽂。
今存⽯⿎⽂是这种字体的代表。
⽯⿎⽂是我国最古的刻⽯⽂字:它的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
⼩篆,是秦统⼀后,推⾏“书同⽂”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字整理⽽成。
⼩篆中国史上⾸次出现的全国统⼀的规范⽂字。
《泰⼭刻⽯》、《琅邪台刻⽯》相传是李斯⼩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
⼩篆⽐⼤篆更加规范化,⽽且更加抽象化,较⼤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步向符号化推进。
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如果从仓颉造字算起,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如果再往前推,也许还要更早。
汉字无论是字形还是结构在每个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总算没有脱离方块状的基本结构,这就是我们的象形文字——汉字,一种被老外称为谜一样的古老文字。
上古时期——汉字雏形汉字成系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
他应该是将经过漫长岁月演变的图形符号加以收集整理,最后再加以规范化与系统化。
无论如何,汉字的第一功是非他莫属的,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也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时期——甲骨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甲骨文”指的就是商朝时期刻在龟壳兽骨上的汉字,又称“契文”。
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占卜和记事。
在商朝时期,在甲骨上刻字可能并不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刻在木头或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只有不易腐烂的甲骨才能保存下来。
也有很少的字被刻在金属器皿上,由于当时金属比较稀缺,并没有成为常见的文字载体。
周朝时期——金文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将文字刻于金属器皿上,可能周朝人认为将文字刻在甲骨上并不十分雅观,并且当时青铜器大量出现,青铜器也常用作祭祀先祖的器物,金属开始成为文字的载体,但同时还会有文字被刻在甲骨上。
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多见于钟鼎之上,因此被称作“钟鼎文”;由于是刻在青铜器上,也被称作“金文”。
这一时期的金文也成了周朝文字的代表。
与商朝一样,在这一时期或许金属也并不是周人书写的工具,史学家依具甲骨文字形分析,推测竹简出现最早应该不晚于商朝,这一时期主流的文字载体应该是竹简,虽然竹简相对容易保存,但也抵不过岁月,现存发现最早的竹简是曾侯乙墓(战国初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出土的竹简,其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丧葬物品的清单。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弱,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与国之间因战争而逐渐产生隔阂。
说文解字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从古老的甲骨文,一路演变到如今我们熟悉的简体字,这中间的故事可太精彩啦!你想想看,最开始的汉字,就像一幅幅神秘的图画,刻在龟甲兽骨上,那是甲骨文呀!那时候的人们用这些奇怪又有趣的符号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不定就是记录今天打了几只猎物,明天要去哪个地方呢。
然后呢,到了金文,就像是给这些图画穿上了一件更华丽的衣服,变得更规整、更漂亮了。
再后来呀,篆书出现了,它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线条优美流畅,充满了艺术感。
那一笔一划,仿佛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隶书呢,则像是汉字的一次大变革,把那些弯弯绕绕的线条变得简洁明快了许多,书写起来也更方便快捷啦,就好像给汉字来了一次大改造,让它们更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楷书的出现,那可真是让汉字变得端庄秀丽起来,就像一位大家闺秀,稳稳地站在那里,让人忍不住赞叹。
行书和草书就更有意思啦,行书像是一个活泼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书写起来很流畅;草书呢,则像是一阵风,快速地刮过,留下让人惊叹的痕迹。
这汉字的演变过程,不就跟我们人一样嘛!从小小的婴儿,一点点成长,不断地变化,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魅力。
你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用汉字,聊天、写字、看书,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字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呀!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人类的发展。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汉字呀,它们里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故事,就等我们去发现呢!比如说“爱”这个字,多么温暖的一个字呀!它包含了多少情感和关怀。
当我们写下这个字的时候,是不是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谊呢?还有“家”字,上面一个宝盖头,就像一个屋顶,下面那个“豕”字,代表着猪,合起来不就是说家里有猪,生活就安定了嘛,多形象呀!汉字的演变过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我们是多么幸运呀,能够继承和使用这么伟大的文字。
所以呀,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汉字,认真地学习它们,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
它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交流和记录,开始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事物。
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代表着太阳;“山”字则像三座山峰连在一起。
这些象形字直观而生动,是汉字最初的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需求日益复杂,单纯的象形字已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于是,指事字应运而生。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例如,“本”字,在“木”的根部加上一点,表示树根;“末”字,在“木”的树梢加上一点,表示树梢。
到了商周时期,汉字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规范和结构,笔画线条粗细不均,多为直线和折线。
它不仅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了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笔画更加圆润、规整,字体也更加美观。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也更加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文字差异较大,这给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直到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统一了文字。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对字体进行简化和规范,形成了小篆。
小篆线条规整,结构对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小篆书写起来较为繁琐,不利于快速书写和交流。
于是,在民间逐渐演变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隶书将小篆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字形扁方,更便于书写。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到了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草书。
草书笔画流畅,自由奔放,常常省略一些笔画,注重书法家的个人情感和表现力。
但由于草书的字形较为潦草,不易辨认,于是又出现了楷书。
2.根据所学内容填空(8(1)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以甲
骨文的有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