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978.00 KB
- 文档页数:24
领土由领陆什整理人尼克么和领空三部国际法大纲考试重点与难点: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上的国家和个人、领土法、国际责任法、条约法、海洋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导论目的与要求:掌握国际法的概念;理解国际法的发展历史,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学派;掌握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与性质一、国际法的概念二、国际法的性质第二节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国际法概况二、近代国际法三、现代国际法第三节国际法的学说一、自然法学派二、实在法学派三、格老秀斯学派四、其他学派第四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三、国际法在中国国内的适用问题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与编纂目的与要求:了解国际法的编纂,掌握国际法的渊源。
第一节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二、国际法渊源的范围第二节国际法的编纂一、国际法编纂的概念和意义二、联合国主持下的国际法编纂工作第三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目的与要求: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国际法的主体考试目的与要求:明确国际法上承认和继承的概念;理解国家承认的概念和性质,国家继承的概念;掌握新国家产生的情势、承认的条件,国家承认的方式、范围和效果;了解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的规则;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与继承问题。
第一节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二、国际法主体的特点第二节国际法主体的类型一、国家二、正在争取解放的民族三、国际组织四、个人是否是国际法主体第三节国际法上的承认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二、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的关系三、承认的方式和效力第四节国际法上的继承一、继承的概念二、国家继承的原因和内容三、政府继承四、国际组织的继承第五章国际法上的国家考试目的与要求:掌握国家的构成要素,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
第五章国际法律责任5.1 复习笔记一、概说1.国际法规则的性质与国际责任(1)在国际法理论上,按规则的功能可把国际法规则分为三种:初级规则、次级规则和三级规则。
①初级规则又称一级规则,是指确定国际法主体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实体法规则,国际法的大部分规则属于此类。
②次级规则也称二级规则,是指规定国际法主体违反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后果的规则。
③三级规则是指规定国际法主体的国际责任实施的程序性规则。
(2)国际责任主要涉及国际法的二级规则和三级规则。
它是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际责任有以下特征:①国际责任的主体是国际法的主体。
②国际责任的根据是国际不法行为或跨界损害行为。
③国际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
2.国际责任的发展国际责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1)传统国际法中的国际责任就是国家责任,而且传统的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外国人人身或财产伤害承担的责任。
(2)20世纪初开始,一些私人团体、区域组织和国际联盟曾尝试对国家对外国人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国家责任进行编纂。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开始关注国家责任的编纂。
l949年,国际法委员会在其第一次会议上将国家责任列入其编纂的l4个专题之一,并从l955年开始研究。
(4)国际法委员会在2001年通过了《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在官方学术层面完成了对传统的国家责任法的编纂和发展工作。
同时,国际法委员会还通过2001年《预防跨界损害条款草案》和2006年《关于危险活动跨界损害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分别对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际责任涉及的“预防”和“赔偿责任”两个问题进行编纂和发展,从而将国家责任扩大到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家责任。
(5)现代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二是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家责任。
(6)国际法委员会从2000年开始对国际组织责任进行编纂,并于2011年通过了《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这一草案的通过标志着国际责任的范围扩大到国际组织领域。
国际法知识点总结摘自《国际法》,梁西注,版权归张恒硕所有。
2013.06.15总论第一章;国际法性质和基础国际法定义: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边沁改用“国际法”国际法社会基础:1、独立并存的主权国家以及主要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
2、人类的组织趋势。
3、各国间矛盾及共同利益。
4、国际社会和国家发的相互推动。
5、平等互利国际关系有利于国际法成长。
第二章:国际法渊源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1国际条约:跳跃式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契约性条约)2、国际习惯:是各国在其实践中形成的以后总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通例存在、存在的通例已被各国接受为法律。
广泛历史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1、一般法律原则。
2、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1)司法判例(2)国际法学说(3)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4)准条约和软法第三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定义: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特征:1、国际社会公认2、具有普遍约束力3、适用于一切国际法原则4、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强行法:绝对发或强制规律,必须绝对执行的法律规范,是与任意法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以后仅具有同等性质质一般国际法规范始得更改之规范。
《国际法原则宣言》1、不使用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3、不干涉内政4、依照宪章彼此合作5、各民族权利平等和自决6、各国主权平等7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平等2、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4、不干涉内政原则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6国际合作原则7、民族自决原则、8尊重基本人权原则第四章;国际法主体主体具备条件:1、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3、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的能力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1、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2、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3、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
国际法第一章导论一、What is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是国际法律体系或国际法律制度的总称。
二、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是关于国家和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律规范,是对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三、What is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1、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①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具有法律效力并且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②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③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
④是由作为国际法制定者的众多国家依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
2、国际法的国际性。
①社会基础的国际性。
国际法的基础是国际社会,国内法的基础是国内社会。
②调整对象的国际性。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国际法是以国际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国际法律关系是以国际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
③形式方式的国际性。
国际法是在国家之间交往中以习惯或条约等各国共同同意的方式形成的法律,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产物,不是一国单方的行为。
四、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law?国际法和国内法这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联系密切,彼此渗透,相互补充,互相制约的的关系。
1、国家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联系的纽带。
2、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联系的基础。
3、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联系是其实现自身职能的需要。
五、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law?1、适用国际法规则。
条约必须遵守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条约的当事人不得援引其国内法作为不履行条约的理由。
国际法院正审判的案件时如果遇到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冲突,应适用国际法原则。
文档资料 资源共享 第五章 国 际 私 法 的 主 体 Subject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第三章\第六章)
国际私法的主体: (1)基本主体:自然人、法人 (2)特殊主体:国家与国际组织
第一节 自 然 人 (Natural Person) 一、自然人的国籍 (一)国籍的概念(Nationality ) 三个要点(1)某一公民属于某国的法律资格; (2)公民对国家的效忠义务; (3)国家对公民的保护责任。
(二)国际私法上研究自然人国籍的目的
1、判断是否涉外的标志之一 2、国籍是行使涉外案件管辖权的依据之一 3、关涉到身份关系法律适用问题(本国法) 4、决定某一外国人在内国享有何种法律地位 的问题
国籍在国际私法上的意义举例 1、管辖权:《民事诉讼法》第41、42条 第41条[离婚]:对因离婚提起的诉讼,如在国外有住所或者惯常居所的当事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而其住所地或者惯常居所地法院拒绝或者未提供司法救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享有管辖权。 第42条[收养]对因解除收养关系提起的诉讼,¡¡被收养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享有管辖权。 2、法律适用方面: 文档资料 资源共享
《票据法》第97条: “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
(三) 国籍的冲突 1、积极冲突 (positive conflicts) 多重国籍 2、消极冲突(negative conflicts) 无国籍 (四)国籍冲突的解决 1、积极冲突的解决: a、内国国籍优先的原则 b、无内国国籍,以最后取得的国籍优先;当事人住所或惯常居所所在地国籍优先;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优先。 2、消极冲突的解决:一般主张以当事人住所所在地或居所所在地的法律为其本国法。
解决自然人国籍冲突的一般原则 内外冲突:内国国籍优先 积极冲突 后取得国籍优先 的解决 住所或惯常居所地国 外外冲突 籍优先 与当事人有最密切 国籍冲突 联系国家的国籍优先 的解决 当事人的住所地 消极冲突 当事人的居所(无住所时) 的解决 法院地(住所、居所不能确定)
马工程《国际公法学》第2版配套考研题库马工程《国际公法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案例分析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绪论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第三章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四章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五章国际法的主体第六章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七章国际组织法第八章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九章国际人权法第十章国家领土法第十一章国际海洋法第十二章空间法第十三章条约法第十四章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十五章国际责任法第十六章国际争端解决法第十七章国际刑法第十八章国际人道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source s of International law[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国际法渊源[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研]答:sou rce s of Inte rn ati on al l aw,即国际法的渊源,是指有效的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这些规范表现的形式。
根据对国际法渊源作权威说明的《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国际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权威国际法学家的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和“准条约”“软法”。
2国际习惯[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Intern ation al custom[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8年研](2)C u s t o m a r y i n t e r n a ti o n al l a w[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5年研]答: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渊源之一,按照国际法院规约,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a gen e ral p racti ce)。
其形成需要具备“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两大条件。
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的渊源,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以前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
现在,习惯法作为国际法形成的一种机制、方法或过程,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章导论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源于罗马法中的“万民法”,适用于外国人以及外国人与罗马公民的关系。
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用“万民法”来称呼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则,从而使这一术语具有了“万国法”(the law of nations)的性质。
清朝末年,受日本的影响,中国以“国际法”或“国际公法”代替“万国公法”一词,约定俗成至今。
国际法是对国家在他们彼此往来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规则的总体。
这些规则主要是支配国家的关系,但是,国家不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法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
国际法的价值和目标1.国际正义;2.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3.国际法治。
拓展思考题:如何理解国际法的法律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1.国际法是否是法律?2.国际法是否得到了有效地遵守?国际法的法律性,自产生起,就一直受到质疑。
从国内法角度而言,构成法律性的重要因素:立法机构;强制管辖权;法院(立法、司法与执行);国际法并不能适用这一模式。
约翰·奥斯汀认为,法律是主权者发布的以制裁或处罚为后盾的命令。
国际法因此被视为“实在道德”。
国际法上没有国内法意义上的制裁体系。
即使承认有国际法,其有效性也常常受到质疑。
在国际社会中,自联合国产生后,虽然有过集体的武力制裁行为,但具有偶然性。
“自助”仍然是一些国家诉诸武力的原因,其合法性也没有一个最大机构来裁定。
自卫和报复仅仅是国家行为,而非国际法律制裁体系。
因而,通过制裁来判定国际法是否为法律的方式,并不能揭示国际法律秩序的性质。
国际社会的特征:各国构成的国际体系是横向的,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组织。
国际法的制订、遵守依靠国家本身。
那么,在实践中,国家是否遵守了国际法呢?国际交往中的对等因素;“回报”;诉诸国际法律规则更加便捷、有效。
虽然一些国家常常反对或试图改变某些具体的国际法规则,但不会随意反对整个国际法体系。
国际法第五章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法一、本章重要知识点:(一)外交关系法与领事关系法概述对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的理解、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尤其是后者)的理解(二)外交机关一国中央外交机关的表现形式(元首、政府、外交部门)、外交代表机关的表现形式(常驻和临时性两种)、外交关系建立的依据、外交关系的变化、使馆的职务、使馆组成人员的基本情况、代办与临时代办的区别、外交代表的派遣(须事先征得接受国同意的代表范围)、不受欢迎的人和不能接受的人、特别使团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特殊性(三)外交特权与豁免使馆的特权与豁免(尤其是使馆馆舍不得侵犯及通信自由)、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尤其是管辖豁免及其例外)、外交人员特权与豁免适用的人员范围、使馆及外交代表对接受国的义务(四)领事机构的建立及其职务领馆的组成人员(五)领事特权与豁免领馆的特权与豁免(尤其是领馆馆舍不受侵犯及通讯自由)、领事官员的特权与豁免(尤其是人身不得侵犯和管辖豁免及其例外)(六)我国的特殊规定我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及《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的特殊规定二、历年考题:(一)单项选择题2007(33).康某是甲国驻华使馆的官员。
与康某一起生活的还有其妻、其子(26岁,已婚)和其女(15岁)。
该三人均具有甲国国籍。
一日,四人在某餐厅吃饭,与邻桌发生口角,引发斗殴并致对方重伤。
警方赶到时,斗殴已结束。
甲国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缔约国,与我国没有相关的其他协议。
根据国际法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警方可直接对康某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B.警方可直接对其妻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C.警方可直接对其子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D.警方不得对康家的任何人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包括立即限制其人身自由2008(30).甲乙两国1990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缔结了双边的《外交特权豁免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