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中心论点提炼
- 格式:ppt
- 大小:896.00 KB
- 文档页数:29
新材料作文导写“怜悯心”与“自爱心”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21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然而有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倒了不敢扶,行人罔顾红绿灯而随意穿越马路,小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父母却认为是天性使然……种种现象表明,怜悯心已被自爱心取代。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这是一道典型的二元关系型思辨类作文题,考生写作时必须顾及“怜悯心”与“自爱心”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也可以从材料引申开去。
就这道文题而言,对“自爱心”的准确理解应是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考生要注意其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爱”的不同。
考生行文时,可以先分后合,如分别分析“怜悯心”和“自爱心”的实质或基本内涵,在比较辨析中论述保持怜悯心、升华自爱心的必要性;也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辩证思考。
作文时,不能因一些个案而以偏概全,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谨小慎微,甚至导致全社会的“怜悯心缺失”;不能因某些人“自爱心”的膨胀“吃掉”了他的“怜悯心”而看不到或者假装看不到“怜悯心”生长出的勇敢担当。
例文展示一映怜悯之星空,黯自爱之心胸一考生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诚哉此言!在社会的这张巨网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怜悯心”这个“吸附剂”使我们内心的底线牢不可破,使我们的社会稳如泰山般屹立。
在我看来,尽管人们因自爱心而自私自利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怜悯心并未被自爱心所取代,在现实生活中,有怜悯心的人才是大多数。
从方志敏在狱中为自己的信仰画像,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到“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再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我们从不缺怜悯心。
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随着教育体制不断优化和改革,中高考的题型也在不断调整,新兴材料作文则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考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懂得如何应对这一新类型的写作任务。
一、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
在新材料作文中,我们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观点的立场。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提炼出一句简洁明了的观点陈述,并贯穿始终,使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明了,条理分明。
二、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在写作中合理地运用例证和事实,能够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新材料作文中,我们可以引用所给材料中的事实、数据和例证,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阅读和社会观察得出一些实例,以支持自己的论点,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理解难易度。
在新材料作文中,我们需要注重语言的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尽可能使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使文章更易读懂。
四、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是新材料作文的精华所在。
在面对材料时,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和阅读经验出发,深入分析、思考,结合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和阅读,形成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这些角度和见解需要具有思想深度和启示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五、合理的篇章结构合理的篇章结构是作文的骨架和框架。
在新材料作文中,我们需要注意清晰的分段和每段的首句,使读者得以清晰地看出文章的篇章结构。
同时,考虑到文章连贯性和思路的清晰度,我们还应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六、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共性,也是文字的灵魂所在。
在新材料作文中,我们要注重情感的引导和表达,适当地运用感性语言,让读者能够读出文章的情感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中高考新材料作文虽然有其独特的要求和难度,但只要我们熟悉作文的基本构成要素,注重观察和思考,借鉴优秀文献和范文,就一定能够应对这一类型的写作任务。
高考作文辅导: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5 【考题回放】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而去,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之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
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
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
一切既往不咎。
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提炼论点与确立论点】1提炼论点与确立论点思维方式不一样有学生这样来形容一位老师:这是一位矮而胖的青年老师,头发粗壮得让人害怕,视力模糊到必须凭借一幅眼镜才可以看清教室的每个角落……从学生的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拿来评论,但是要想准确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就必须找出该人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评价。
我们在片段中提炼论点也是一样,片段中的任何一个词句都可以拿来评论,(提炼观点)但只有抓住文段的主要意思,才可以贴近作者的本意,获得最佳效果。
(确立观点)提炼论点重在分析,确立论点重在综合。
2提炼论点之方法(一)抓住关键,贴近生活在提炼论点的过程中尽量贴近生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注意:论点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话。
片段一:有一个人,在每年十月间都要和家人跋涉上百里,去看野鸭南飞。
1.分析片段中的关键词句:和家人看野鸭南飞跋涉上百里2.从关键词句中讨论论点:和家人美丽要一起分享看野鸭南飞拥抱自然就是拥抱美丽跋涉上百里为爱,我们需要(不怕)付出代价片段二:有一次出发前,他五岁的儿子吵着要带饲料去喂野鸭。
他听了很高兴。
就这样,以后的每一年,一家人都不辞劳苦地带着饲料去喂野鸭。
1.分析片段中的关键词句:儿子要喂野鸭他听了很高兴一家人喂野鸭2.从关键词句中讨论论点:儿子要喂野鸭善良是孩子的本性他听了很高兴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爱心一家人喂野鸭美好的行为是极富感染力的片段三:十年后,当这家人再去时,却发现这里的野鸭只是高兴地围在他们身边乱叫,根本不再南飞。
1.分析片段中的关键词句:十年野鸭不再南飞2.从关键词句中讨论论点:十年贵在坚持野鸭不再南飞物极必反小结:抓住关键,贴近生活,形成一句完整的论点。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四攻略”以及作文案例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写作之新材料作文审题新材料作文审题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从对材料的审读中,提炼出题意。
从材料的数目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名言材料、事例材料(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当今时代故事等)、图形材料等。
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是要求从每则材料的关键词中提取观点,从多则材料的关系中求同寻异提取观点。
易错原因——1.不会从单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确定立意2.不会从多则材料的求同寻异之比较中确定立意易错题例析(2023新课标1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上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属单一型材料,材料的关键词句主要有三个层面:1.关键词句一: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人真事;富有正义性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
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
好的故事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需要对听众、读者产生积极影响、共鸣震撼。
好的故事,触动心灵之弦,让我们心情澎湃,有情感渲泄后的释然;好的故事,能够开启智慧的灵光,让我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好的故事,让我们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有凤凰涅槃的重生!是的,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以情的感染,智的启发,和美的享受!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2.关键词句二: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