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原则的合理选用
- 格式:docx
- 大小:128.42 KB
- 文档页数:5
零件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合理选择(1)一、基孔制和基轴制的选择基准制是选择孔轴间各种配合关系的前提,被分为基孔制和基轴制两种系列。
基孔制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孔制的特点是孔为基准孔,其下偏差为零。
基轴制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轴制的特点是轴为基准轴,其上偏差为零。
维修中基准制的选择原则是:(1)一般情况下,要优先选用基孔制。
相对来说,加工孔要比加工轴困难。
采用基孔制,通过改变轴的尺寸和基准孔相配,加工起来容易方便,工艺性好;又有利于减少加工同一公称尺寸而配合不同的孔,所需标准刀具和量具的总数,减少总的生产投入。
(2)修理中,若直接截取冷拉钢材做轴,外圆不再进行加工,可采用基轴制,在加工孔中实现配合要求。
(3)与标准件配合的零件,基准制的选择应依照标准件来定。
(4)修理件的基准制应根据相配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5)由于结构原因必须采用多件配合时,应根据装配要求,具体分析情况,选用合适的基准制。
二、公差等级的选择(1)选择公差等级首先要能满足使用要求。
常用的配合尺寸一般采用的公差等级为IT5~IT11;特别精密零件的配合尺寸一般采用的公差等级为IT2~IT5;非配合尺寸制造时,一般采用的公差等级为IT12~IT18。
(2)选择公差等级要考虑工艺实现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择较低的公差等级以降低加工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精度的提高会明显增加生产成本,两者并不成正比关系。
因此,选择公差等级一定要慎重。
首先要对各种加工方法能达到的公差等级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根据工艺设备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3)维修件选择公差等级还要考虑相配零件的精度及装配要求等。
三、配合的选择1.配合的一般选择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因此,配合性质主要由基本偏差的特点决定,同时也与公差等级有一定关系。
选用公差等级的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 低的公差等级,以便更好地解决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加工成本之 间的矛盾。
公差等级与使用情况和加工方法的对应关系见附录A。
1.图样上注出公差 1.1塑料件 按GB/T14486《工程塑料模塑塑料件尺寸公差》合理选取。
1.2金属切削件 按GB/T1800.3《极限与配合 基础 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 值表》合理选取。
1.3 冲压件 按GB/T 13914《冲压件尺寸公差》合理选用。
1.4 铸造件 按GB/T6414《铸件 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合理选取。
2.图样上未注公差 2.1塑料件 按GB/T14486-MT5执行。
2.2金属切削件 按国家标准GB/T1804-m执行。
2.3 冲压件 按GB/T15055-m执行。
2.4 铸造件 按GB/T6414-CT5执行。
3.形状和位置公差 3.1图样上注出公差 按GB/T1184附录B合理选用。
3.2未注公差 按国家标准GB/T1184-K执行。
4. 角度公差 4. 1 图样上注出角度公差 4. 1.1 冲压件 按GB/T13915《冲压件角度公差》合理选 用。
4. 1.2 其它 按GB/T1804-m执行。
4.2未注角度公差 4. 2.1 冲压件 按GB/T13915-AT5(BT5)执行。
4. 2.2 其它 按GB/T1804-m执行。
。
第四节常用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配合制的选用选用配合制时,应从零件的结构、工艺、经济几方面来综合考虑,权衡利弊。
一般情况下,设计时应优先选用基孔制配合。
因为孔通常用定值刀具(如钻头、铰刀、拉刀等)加工,用极限量规检验,所以采用基孔制配合可减少孔公差带的数量,大大减少用定值刀具和极限量规的规格与数量,显然是经济合理的。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采用基轴制配合比较合理。
例如:1)在农业机械,建筑机械等制造中,又是采用具有一定公差等级的冷拉钢材,外径不需要加工,可直接做轴。
在此情况下,应选用基轴制配合。
2)在同一基本尺寸的轴上需要装配几个具有不同配合性质的零件时,应选用基轴制配合。
3)与标准件相配合的孔或轴,应以标准件来确定配合制。
二、公差等级的选用选用公差等级时,要正确处理使用要求、制造工艺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因此,选用公差等级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低的公差等级。
另外在确定孔和轴的公差等级关系时,要考虑孔和轴的工艺等价性,即对基本尺寸≤500mm的较高等级的配合,由于孔比同级轴加工困难,当标准公差≤IT8时,国家标准推荐孔比轴低一级相配合,但对标准公差>IT8级或基本尺寸>500mm的配合,由于孔的测量精度比轴容易保证,因而推荐采用同级孔、轴配合。
国家标准推荐的各公差等级的应用范围如下:1)IT01、IT0、IT1级一般用于高精度量块和其他精密尺寸标准块的公差,他们大致相当于量块的1、2、3级精度的公差。
2)IT2~IT5级用于特别精密零件的配合。
3)IT5~IT12级用于配合尺寸公差。
其中IT5(孔到IT6)级用于高精度和重要的配合处。
例如精密机床主轴的轴颈、主轴箱体孔与精密滚动轴承的配合等。
4)IT6(孔到IT7)级用于要求精密配合的情况。
例如机床中一般传动轴和轴承的配合,齿轮、带轮和轴的配合。
5)IT7~IT8级用于一般精度要求的配合。
例如一般机械中速度不高的轴和轴承的配合,在重型机械中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配合,在农业机械中则用于较重要的配合。
R OCCUPATION2012 0338教学研究ESEARCH机械零件设计中几何公差的合理选用文/符 莎在机械零件设计中,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几何精度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几何公差项目、公差原则、基准及公差值的合理选用,是保证零件设计精度、使用功能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应遵循的原则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几何公差项目,获得较好的经济性。
首先要根据零件的结构特征和加工情况,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来合理选用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同时要考虑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检测方便性。
1.依据零件的结构特征和加工情况零件自身的结构特征限定了可选择的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有平面要素的零件可选平面度、平行度误差,有曲面要素的零件可选面轮廓度;圆柱体零件可根据零件自身各要素选择轴线直线度、素线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径向圆跳动误差;阶梯孔零件会有同轴度误差;零件上孔或轴的轴线会有位置度误差等。
在机械零件设计时,还应根据零件的加工和装配情况来选择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在加工细长轴时中部较易产生变形,可以选择素线直线度或圆柱度来控制。
2.依据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选择几何公差项目还应满足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主要考虑形位误差对零件的配合性质、装配互换性、工作精度、可靠性等影响。
设计时只有了解和明确所设计零件的使用性能,才能确定为保证这些性能必须选用的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为保证一对锥齿轮的正确啮合传动,对箱体上安装锥齿轮轴的孔需要给出垂直度要求;车床主轴的旋转精度要求很高,应规定其前后颈的同轴度来保证主轴的精度要求等。
3.依据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检测方便性在机械零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检测方法易行的项目来代替检测难度较大的几何公差项目。
(1)形状公差可控制某些其他形状公差。
形状公差中有些项目可以控制其他项目。
形位公差的关系及合理设计与选择[摘要] 形状位置公差的设计与选择是零件尺寸精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形位公差项目多,且个项目之间的关系错中复杂,容易混淆和设计出错,本文就易混淆形状位置公差的设计与选择做一探讨研究。
[关键词] 形位公差设计与选择在机械设计中,合理地选择形位公差,是保证零件使用要求,提高产品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但实际生产中往往见到一些图纸上形位公差选择不合理,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与制造成本,这类问题主要是设计者对形位公差的关系不够明确,对有些形位公差项目认识不清所造成。
本文就几种易混的形位公差关系及合理选择作如下论述,仅供参考。
由于位置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的方向或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而形状公差是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包容整个被测要素。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位置公差是能够控制形状误差的。
如在形位公差中,同轴度可以控制轴线的形状误差;对称度和位置度可以控制平面度误差;径向跳动可以控制圆度误差;径向全跳动可以控制圆度、直线度、圆柱度误差,所以在确定形位公差时,一旦位置公差给定,能控制相应的形状误差,且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就不必再提形状公差的要求。
一、圆柱度与圆度、直线度圆度公差控制回转体垂直于轴线正截面内的形状误差;素线直线度公差控制圆柱体轴线方向截面内的形状误差;圆柱度公差控制任一正截面和轴线方向截面的形状误差。
因此,圆柱度公差完全能控制圆度和素线直线度公差。
当回转体给定了圆柱度公差后,一般就不必再给出圆度或素线直线度公差要求。
当然,从检测的角度来考虑,圆柱度的检测比圆度与直线度困难。
所以,对于一般精度的圆柱体零件,还是用圆度与直线度来控制为好。
二、圆柱体素线直线度与轴线直线度圆柱体素线直线度公差控制圆柱面上素线的形状误差;轴线直线度公差控制圆柱体轴线的形状误差,尽管两者控制的被测要素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即当圆柱体轴线存在直线度误差时,一定存在素线直线度误差,且素线直线度误差大于轴线直线度误差。
公差选用原则范文公差是指零件尺寸允许的偏差范围,是衡量零件尺寸精度的重要指标。
在机械制造中,公差的选用原则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与成本和生产效率密切相关。
以下是公差选用的一些原则:1.实用原则:公差的选用应以实用为原则,即要使零件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在制造条件下实现。
公差范围不宜过于严格,否则会增加成本和难度。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互换性和互换性,应尽量采用标准公差。
2.功能原则:公差的选用应基于零件功能的要求。
如对于传动件,公差应保证合理的传动精度和噪音要求;对于密封件,公差应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对于定位件,公差应能保证其定位精度等。
3.经济原则:公差的选用应考虑经济性原则。
公差的要求越高,对加工工艺和设备的要求就越高,生产成本也就越高。
因此,在经济性和功能性之间要进行权衡,选择合理的公差。
需要权衡的因素包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加工难度、手工加工等。
4.正确互换性原则:公差的选用应追求正确的互换性。
互换性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尺寸公差能够保证互相替换下,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保证互换性,应尽量采用标准公差,并按照标准公差进行加工和检验。
5.拟合要求原则:公差的选用应符合拟合要求原则。
拟合要求是指零件之间的形状、位置和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差的选用要满足设计的拟合要求,确保各零件之间能良好地协作,实现预期的配合质量。
6.安全可靠性原则:公差的选用应考虑零件的安全可靠性。
对于关键部件或承受较大力、扭矩、速度等载荷的部件,公差选取应更为严格,以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7.实验反馈原则:公差选用还应基于实验反馈原则。
通过不断的试制、试装和试验,及时获取零件加工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逐步优化公差选用。
综上所述,公差选用的原则应综合考虑实用性、功能性、经济性、互换性、拟合要求、安全可靠性和实验反馈等因素。
合理的公差选用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难度。
公差考试知识点总结公差是指零件尺寸与公称尺寸之间的差距,是表示零件尺寸偏离公称尺寸的范围,是工程制图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工程制图中,公差的正确表示和处理对于保证零件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公差的知识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本文将从公差的概念、表示方法、公差的基本原则、公差的设计和公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介绍。
一、公差的概念公差是指零件尺寸与公称尺寸之间的差距。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材料、工艺、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零件的尺寸往往无法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公差范围,以满足不同零件的实际制造需求。
二、公差的表示方法1. 数字表示法:使用数字直接表示公差大小。
例如,5H7表示基孔直径为5,轴直径为7,公差为H。
2. 分数表示法:使用分数来表示公差大小。
例如,10±0.05表示公差为0.05mm。
3. 符号表示法:使用符号来表示公差。
例如,H7表示公差大于零的基轴孔公差。
三、公差的基本原则1. 公差的选择原则: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零件的使用和制造条件,合理选择公差,以保证产品功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 公差的协调原则:在零件装配时,保证零件间的配合精度。
3. 公差的可控原则:制定出可实现、可控制、易维护的公差标准。
四、公差的设计1. 公差的原则:公差应根据零件的功能、用途和工艺要求合理选择,并使零件在实际制造中易于加工和成品质量容易控制。
2. 公差的计算:公差的计算应准确、合理,应根据零件的使用情况、装配情况、加工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公差的控制: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公差,合理分配在各个零件上,并尽量选用适合的公差等级。
五、公差的影响1.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合理选择公差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不良品率。
2. 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公差的大小和精度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成本。
3. 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公差的合理控制能够保证产品满足使用要求,提高产品性能。
公差原则的合理选用
公差原则是对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可否转换的规定。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都反映在一个零件的同一个或几个要素上,一般情况下,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换。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不允许相互转换时为独立原则;允许转换时为相关原则。
相关原则又可分为:包容原则、最大实体原则及最小实体原则。
下面就相关原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包容原则的应用分析
包容原则是指实际要素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即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越其最大实体边界,且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越其最小实体尺寸。
包容要求主要用于需严格保证配合性质的场合。
如图1,基本尺寸为20的轴与孔装配后,要求最小间隙为0,则轴与孔的尺寸可采用包容原则。
图1
轴的直径尺寸采用包容原则时,其最终加工尺寸应满足:
①体外作用尺寸(d fe)≤最大实体边界(MMB)(即Ø20);
②局部实际尺寸(d al)≥最小实体边界(LMB)(即Ø19.998);
孔的直径尺寸采用包容原则时,其最终加工尺寸应满足:
①体外作用尺寸(d fe)≥最大实体边界(MMB)(即Ø20);
②局部实际尺寸(d al)≤最小实体边界(LMB)(即Ø20.012);
当轴和孔装配后,最小间隙为0,最大间隙决定于轴和孔的公差值,图1中为0.014。
检验时,轴的实际圆柱面只要能通过直径等于最大实体边界尺寸Ø20的全形量规,且用两点法测得的局部实际尺寸大于或等于Ø19.998时,则该零件可判为合格;孔的实际圆柱面只要能通过直径等于最大实体边界尺寸Ø20的塞规,且用两点法测得的局部实际尺寸小于或等于Ø20.012时,则该零件可判为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知:包容原则是将实际尺寸和形位公差同时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一种公差原则。
当零件的实际尺寸处处为最大实体尺寸时,其形位公差为零;当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则允许的形位公差可相应增大,其最大增大量为尺寸公差,从而在实现了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转化的同时,保证了配合的性质。
(二)最大实体原则的应用分析
最大实体原则是指当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偏离最大实体状态时,形位公差获得补偿的一种公差原则。
最大实体原则主要应用于要求保证可装配性(无配合性质要求)的场合。
如图2所示法兰盘上的普通螺栓联接,通孔位置只要求满足可装配性,即使基准A的位置稍有变化,零件的可装配性仍应满足,则在设计时基准及通孔的位置度公差
可采用最大实体原则。
图2
当基准A的轴线处于实效尺寸(基准的最大实体尺寸加其本身的未注直线度公差值),且被测孔处于最大实体尺寸(即Ø15)时,孔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Ø0.2,且相对基准成理想位置的圆柱面内,当被测孔偏离最大实体状态时,则其轴线位置的变动量将增加。
具体变化如表1。
表1被测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值
被测孔尺寸被测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值
Ø15 Ø0.2
Ø15.1 Ø0.2+ Ø0.1= Ø0.3
Ø15.3 Ø0.2+ Ø0.3= Ø0.5
当基准A的直径也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则成组要素的轴线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具体变化情况如表2。
表2成组要素轴线相对于理想轴线的偏移量
基准A的尺寸成组要素轴线相对于理想轴线的偏移量
Ø150 Ø0
Ø149.98 Ø0.02
Ø149.96 Ø0.04
Ø149.95 Ø0.05
检验时,每个孔的直径应介于Ø15~ Ø15.3之间,且用位置量规(定位部位尺寸为基准要素的实效尺寸,即Ø150+未注直线度公差;测量部位尺寸为被测要素的实效尺寸,即Ø15- Ø0.2= Ø14.8,各被测部位的位置按图纸给定的几何关系)检测通过时,该零件可判为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知:采用最大实体原则,因为它遵守实效边界,扩大了形位公差,提高了零件的合格率,有良好的经济性。
但最大实体原则只有当形位公差控制中心要素时才可使用。
(二)最小实体原则的应用分析
最小实体原则是指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偏离最小实体状态时,其形位公差获得补偿的一种公差原则。
被测要素的形位公差值是在该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给出的。
最小实体原则主要应用于保证最小临
界要素的场合。
如图3所示,图中0.250
8 Ø孔的轴线对基准A 的位置度公差采用了最小实体要求。
该孔应满足:
图3
①作用尺寸Dn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LMVB ; ②局部实际尺寸D al ≥最大实体尺寸MMS ;局部实际尺寸D al ≤最
小实体尺寸LMS。
根据最小实体原则,当被测孔处于最小实体尺寸Ø8.25时,其位置度公差为Ø0.4,当被测孔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其位置度公差可获得补偿,具体数据如表3
表3被测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值
被测孔尺寸被测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值
Ø8.25 Ø0.40
Ø8.15 Ø0.40+ Ø0.10= Ø0.50
Ø8.0 Ø0.40+ Ø0.25= Ø0.65
则孔壁与基准A间的最小距离为6-(8.25/2+0.40/2)=1.675mm,或6-(8.15/2+0.50/2)=1.675mm,或6-(8.0/2+0.65/2)=1.675mm。
可见,不管被测孔的尺寸是何值,孔壁至基准间的最小距离始终为定值。
从以上分析可知:零件的某些部位因强度或工艺上的需要,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尺寸,且形位公差用以控制关联中心要素时,可采用最小实体原则来保证。
(四)结论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若能正确选择公差原则,在使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获得相互转换的同时,或可保证必要的配合性质;或可保证最小临界要素;或可提高零件的合格率,降低加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