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格式:pptx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16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第14页例5、“做一做”、练习四的第4-6题。
二、学习目标设置
(一)目标设置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⑴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⑵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2、基于教材特点
例4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
其编排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
首先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基于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除法运算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能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学生在具体算式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评价方式设置:
目标1: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论述性评价。
目标2: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论述式评价。
目标3:表现性评价、论述式评价。
三、学习过程预设。
2.5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2.5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我要告诉大家,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我们了解和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包括被除数、除数和商。
通过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它们。
我要说明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记住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题,运用这些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表述出来。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图片、卡片和练习题。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用大字写出,并配合图片和卡片,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至于作业设计,我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大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内容。
具体的作业题目和答案,我会在课后给大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它们。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际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源,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算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这是一个基础且关键的环节。
如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记住这些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再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这两个环节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至关重要。
关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些概念比较陌生。
因此,我会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卡片和实际例题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我会用图片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看到被除数是苹果的数量,除数是分苹果的人数,商就是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单元:数据整理与采集1.学会用“正、 ? 、○”字整理数据。
2.会数“正”字,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目5。
3.依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常有题型:( 1)依据图形将数目填入下表。
(看清楚是用“正”字仍是填数目)( 2)一共有 ____ 。
(各个部分的数相加)( 3) ____最多, ___最少。
(从统计表中察看找寻)( 4)从中选 _____最适合。
(选最多的,由于 ......)( 5)你最喜爱 ____ ,这组有 ___ 。
(联合自己实质填写)( 6)£比△多(或许少) _____ 。
(用多的数目减去少的数目)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1.平手分的含义:每份分的相同多,叫均匀分。
除法就是来解决平手分问题的。
2.均匀分有两种状况:(1)把一些东西均匀分红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总数÷份数=每份数例: 24 本练习本,均匀分给 6 人,每人是多少本?列式: 24÷ 6= 4(本)( 2)把一些数目,按每份是几个分红一份,求能均匀多少几份?(或一个数里有几个几)总数÷每份数=份数例: 24 本练习本,每人 4 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 24÷ 4= 6(人)3.除法算是的读法:从左到右的次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余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例: 42÷ 7= 642 是被除数, 7 是除数, 6 是商读作:42除以7等于65.一句口诀能够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例:“三八二十四”能够写成的算式:3× 8=248× 3= 2424÷ 3= 824÷ 8= 3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商×除数=被除数7.解决问题(读 2 遍题,认识题意,去掉剩余信息,保存实用信息,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带上单位,写上答,检查)8.易错点:均匀分的问题,看是谁除谁第三单元:图形与运动1.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整重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各单元)(*)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运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其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运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观察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 正确运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算式卡片、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乘法口诀,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引入除法,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纠错。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 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二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1.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 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含义,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寒假预习与检测专题讲义表内除法(一)一.知识点归纳(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经典例题】4人一组玩游戏,全班24人,可以分为()组。
A. 6B. 7C. 8D. 9【答案】A【解析】【分析】24可以分成4个6(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些东西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经典例题】18里面有多少个3?正确列式是()。
A. 18÷3B. 18×3 C. 18-3【答案】 A【解析】【解答】解:正确列式是:18÷3。
故答案为:A。
【分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直接用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即可。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经典例题】 1.一份米饭要4元,8元可以买2份。
【答案】正确【解析】【解答】一份米饭要4元,8元可以买:8÷4=2(份),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总钱数÷每份米饭的钱数=可以买的份数,据此列式解答.2.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________,被除数和除数都是5,商是________。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包括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除法算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 除法算式的书写规则。
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正确书写除法算式。
2.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书写方法。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除法算式的实际应用,引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 讲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介绍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3. 演示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示例,讲解除法算式的书写规则。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除法算式的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费用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书写除法算式,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运用除法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引导学生学习除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 组织除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制作除法算式卡片、举办除法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言艺术、社会实践等,开展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教学资源:1. 制作除法算式卡片,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 准备实际问题案例,用于教学应用拓展。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和实际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6《商不变的规律》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6《商不变的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除法算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商不变的规律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2.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不变的规律。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3.讲解:教师对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讲解,并用实例进行说明。
4.练习:学生通过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5.总结: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 ÷ 除数 = 商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时,商不变。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程度来进行。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问题导入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
每4个竹笋放一盘,看一看20个竹笋能放几盘。
2.
实际操作
用代替竹笋,实际分一分。
每4个放一盘,20里面有几个4就可以放几盘。
如下图所示:
操作结果: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3.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上面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0 ÷ 4 = 5
4. 明确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0是被平均分的竹笋的总数,叫被除数;分竹笋的要求是每4个放一盘,即每份的个被分的
总数
每份的
个数
分成的
份数
数是4,4叫除数;所得的结果是能放5盘,即份数是5,5叫商。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归纳总结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O),所得的结果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