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中心,代表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三次重大影响,分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第一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区处在中原文化区与南方文化区的接合处,既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熏陶,又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了深入交流。
湖湘方言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湖南、湖北这两省的语言文字。
在湖湘地区,方言是居民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对湖湘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方言的音韵系统有独特之处,比如重音的位置不同、声母的读音不同等。
湖湘方言还对普通话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湘南口音中的“na”读作“a”,而湘北口音中的“na”读作“er”等。
湖湘方言的独特特点使得湖南、湖北的人们在交流中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二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湖湘地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土壤。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如唐代的杜牧、刘禹锡和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感情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湖湘文化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流派,如明代的明崇祯和清代的洪自诚等。
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使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处五湖四海,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了湖南、湖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使湖湘饮食以水产为主,且以烹调方式独特而闻名。
湖湘饮食以辛辣、麻辣为特色,主要以盐、豆瓣酱、花椒等调料为基础,使用炒、炸、煮、蒸等烹调方法,使得湖湘菜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调技巧。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化发展作者:郭熙栋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11期摘要:湖湘文化是湖湘精神的发源,湖湘精神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与传承,湖湘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丰富,同时,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崛起,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章主要针对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化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湖湘文化;传统;文化发展一、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被人们人认定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但是人们对其含义的了解却有不同种的观点。
一般表现为两个:一个是很狭义的湖湘文化,就是和湖南政区有关且有传承脉络、稳定的学术思想、社会心理、民俗才能被称作是湖湘文化,还有一个是较为广义的湖湘文化,被人们认定湖南的所有历史文化都是属于湖湘文化的。
其实,这两种观点可分别用“文化区域”、“区域文化”这样不同的概念来表达。
这两种观点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就是区域文化通过不断的积累演变成一种具有稳定的文化性质,渐渐的达到文化区域的标准,但是其区别还是有的。
该文就是从文化区域的角度上来探讨分析形成湖湘文化的特质。
形成湖湘文化区域所必须的两个条件:第一,确立的湖南历史政区;第二,依赖于湖湘人文地理。
这两个条件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形成的,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是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源流的地域文化。
当然,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也是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地重构和演变,但是却始终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特有的地域特质。
我们按照湖湘文化的演变、基本构造和地域特质来描述湖湘文化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
(一)孕育出的湖湘文化在未形成固定的湖湘文化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南楚文化和苗蛮文化。
在以前还未定义为湖南的那个地方主要是南蛮、百越甚至是炎帝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在那里主要盛行的就是苗蛮文化。
再往后就是南下的楚文化,它是一种以方国为基本的区域文化,其包括的范围也有后来的几个省区。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独特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
罗浪,即罗文浪,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文化,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如饮食、建筑、音乐、戏曲、绘画等。
而罗浪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更是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
罗浪的作品中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韵味。
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湖南和湖北的地方特色,如湖南的山水、湖泊、村庄、田园景色等,以及湖北的长江、荆楚文化等。
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湖湘地区的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罗浪的作品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
湖湘文化以其豪放、真挚的情感和独立、坚韧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而罗浪的作品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基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湖湘文化独有的智慧和魅力。
罗浪的作品弘扬了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而罗浪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道义和伦理的关注,传递了湖湘文化所倡导的正能量。
罗浪的作品还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吸收了中原文化、巴渝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而罗浪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韵味、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弘扬了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他的作品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走进湖湘文化,感受罗浪的艺术魅力,领略湖湘文化的独特风采。
以湖湘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中南大学政治学院XX级雷晓莉摘要:湖湘文化孕育了卓尔不群的湖湘精神,湖湘精神激活并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湖湘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湖湘精神的形成和崛起,当代湖湘精神在发展实践中融汇凝集出了新结晶、新成果。
关键词:湖湘文化湖湘精神地域文化敢为人先善为人先一、湖湘精神的内涵1、湖湘文化与地理环境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海内外学人称之为湖湘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口呈马蹄形盆地,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
我国地势的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入海,而湖南省南高北低的地势,却使“湘江北去”。
这种地形地势,冬春寒潮由北到南,长驱直入影响全省;而南面的暖湿气流,因五岭阻挡使湖南难以更多地受益;还造成交通不便,消息闭塞,遂使早期湖南士人思想保守,很不容易接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早期的湖南从远古起即为多民族交错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属楚,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后虽变异,相同之处尚多。
由于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视为南蛮之地。
湖南古称“四塞之国”和“蛮荒之地”,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被贬谪流放到湖南,被视为屈贾伤心之地和柳刘流之地。
地理文化学认为:地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气候、交通等因素产生影响,综合形成区域的文化差异。
比如:西北戈壁草原的人多数粗犷豪迈,东南水乡的人则较柔弱文静;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人坚强奋进,优裕的环境条件易使人佚乐放浪。
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崇山峻岭之侧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绿水粼粼之滨每每集文人骚客为群,自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与智慧,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包括了湖南和湖北两个地区的文化,其独特性源于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
湖湘文化以“忠、孝、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的培养,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在湖湘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如湘绣、湘剧等,可以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的创新平台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湖湘文化的创新也源于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和自强。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国家,在遭受了数百年的殖民侵略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后,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的创新可以说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表现,只有保持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独特魅力。
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洞察才能生根发芽”。
最后,湖湘文化的创新也需要我们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接纳其他文化的精华。
湖湘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的,它需要在融合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汲取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将其与湖湘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具有魅力的新文化形式。
只有不断接受和包容其他文化,才能让湖湘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和改革。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范文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它源自湖南和湖北两省,因此得名“湖湘”。
湖湘文化是中国五大文化之一,它以湖湘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为基础,融合了湖南、湖北两省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湘文学。
湖湘文学源远流长,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湘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湖湘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湖湘文化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湖北的龙舟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湖湘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花鼓、湖北的楚剧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代表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湖湘地区的饮食习俗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的辣椒、湖北的干脆面等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
湖湘文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它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
湖湘文化强调“立德、立言、立功、立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倡导“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湖湘文化的这种思想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湖湘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让湖湘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艺术和传统价值观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国南方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艺术方面,湖湘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绘画、音乐和戏剧都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还影响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弘扬了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美德。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湖湘文化, 中国文化, 阅读, 影响, 文学, 艺术, 传统价值观, 总结1. 引言1.1 介绍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湖湘文化曾三次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文学、艺术和传统价值观的特色。
通过阅读湖湘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魂韵。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精髓和风貌。
湖湘文化以湖南和湖北作为核心地区,包含了湖南长沙、岳阳、常德等地的文化遗产,以及湖北武汉、宜昌、黄冈等地的文化传统。
这些地区孕育了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湖湘文化以其优美的诗歌、壮丽的小说和深刻的散文闻名于世。
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文化、湖北的楚文化等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刻的。
通过深入阅读湖湘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为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 正文2.1 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51000.010.01访问数:3045 回复数:96楼主回复作者:黄守愚发表日期:2012-2-12 14:38:04 湖南精神是什么黄守愚最近媒体在讨论“湖南精神”是什么?我虽然浸淫湖湘文化有年,但是深感湘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自己学力有限,殆乎以有涯随无涯,大叹“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诸事难尽从。
据目前媒体上的报道,许多人追根溯源,翻出湖南历史,希望从中提炼出几句话来概括“湖南精神”。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只是我们可以依赖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而它的呈现往往是出于当下的需要。
所以,传统文化资源不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在过去,而在当下。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当今的价值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也就是说当今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和全新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传统资源。
我们不能奉古代的已死的器物为教条而食古不化,不要囿于传统,应当紧跟时代脉搏推陈出新。
不管“湖南精神”如何从上万年的湖湘文化史中选炼,都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射向现实社会生活。
中国人注重历史经验,可是,历史不是可以重复的,全人类从来没有人在历史中找到可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正如中医用药,依据病人的症状加减药方,辩证施治,并没有包治古往今来所有病人的灵丹妙药。
佛教所谓上岸舍筏,也是如此,病人痊愈后再患同样的病,也不能按照老药方下药。
当然,我们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负累(因果)。
今日之现状,是过去的果;今日的果,是将来的因。
历史既是被动的,也是能动的;既是盲目的,又是自觉的。
社会走到今天,我们不能责怪古人,也不能不责怪今人。
今人责古人,后人复责今人,后后人又责后人。
为什么呢?一个时代的人,应该勇于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敢于像谭嗣同那样断头流血。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元体,并且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
所以在今天,有一些人赞赏湖湘文化,也有一些人否定湖湘文化,无非各执一端。
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湖湘文化是指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之间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在我看来,湖湘文化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湖湘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湖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先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在湖湘地区,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岳麓山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武陵源的文化景观。
这些遗址和景观见证了湖湘文化的历史厚重性,是湖湘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其次,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湖湘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湘剧种,如湖南的花鼓戏和湖北的赣剧、川剧等。
这些剧种不仅通过歌舞表演展示了湖湘地区的民俗风情,还融入了丰富的戏曲元素,使其更加独特和富有艺术性。
另外,湖湘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木版年画、湘绣等,都展示了湖湘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是湖湘文化精髓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湖湘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湖南的火把节和湖北的棒球会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湖湘人民的业余生活,更体现了湖湘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
与此同时,湖湘地区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有着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习俗,象征着湖湘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湖湘的民俗风情是湖湘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包容开放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湖湘地区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湖湘人民崇尚自由平等、尊重他人,注重个性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湖湘人民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变。
这种包容开放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湖湘文化精髓的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的精髓在于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包容开放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1. 引言1.1 湖湘文化的特点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湖湘文化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湖湘文化以韵味悠长的湖湘方言为特色,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情感色彩,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湖湘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湖南的木偶戏、湖北的楚剧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湖湘文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湖南的端午龙舟赛、湖北的武汉汉口“天问”等,这些传统习俗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新时代,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将有助于凝聚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2 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社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化的趋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更加迅速。
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时代的科技进步为湖湘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从传统的书籍、文章逐渐转向互联网、社交平台,使得湖湘文化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湖湘文化的魅力,增加对其的理解和认同。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湖湘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放大和淡化。
如何在新时代中让湖湘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湖湘文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需要在新时代中寻找适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
2. 正文2.1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的内涵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是指湖南、湖北两省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情怀和态度。
这种精神源自于湖湘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湖湘精神---吾湘变,则中国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
”湖南多产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山的脊梁肩负民族的兴衰。
“儿谈海国婢谈兵”。
每当关键时刻,总有湖南人挺身而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渗透着湖南人的睿智血性、勇毅死拼和忠诚担当。
李云龙,恐怕是近年来家喻户晓的名字了。
极其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狡诈狠毒的神风特警队,在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独特指挥下,全军覆没。
李云龙和晋军团长楚云飞“臭味”相投,联手抗日,硬是将晋西北翻了个天。
李云龙刚毅豪爽、睿智担当、桀骜不驯、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活脱脱一个湖南人性格;剧中演绎的智勇拼搏、所向披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活脱脱一个“湖湘精神”。
置身当今虚幻神雷、恶作搞笑的抗战剧盛行的语境,电视连续剧《亮剑》及其主角李云龙,显得那样真实自然,富于魅力。
美女爱英雄,老帅哥也爱。
此剧我是百看不厌,每一次都升腾起心灵的震撼。
不要奇怪《亮剑》与湖湘的渊源,李云龙的原型,就是人称“王疯子”的鄂籍解放军中将王近山,与被称为中国版“巴顿将军”的湖南平江籍少将钟伟;“楚云飞”更是顾名思义,是湖楚武将的一个集合体。
无湘不成军,荆楚高峻挺拔的大山气质和奔腾汹涌的长江冲劲,铸就了亮剑军魂。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积贫积弱,风雨飘摇。
在八旗子弟骄靡淫逸、声色犬马的当儿,在扬州高邮知州任上,湖南隆回人魏源紧蹙眉头,皓首穷经,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他编纂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唤醒“睡狮”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全部是湖南人。
以内圣外王,文治武功,镇压洪杨,联淮剿捻,拯满清大厦之将倾。
建兵工学堂,造轮船,派留学生,这位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拓者,“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娄底双峰人。
与赫赫战功名垂青史的,还有其修身律己,以德治官,以忠谋政,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毅忠勇品格。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湖南、湖北两省毗邻,地处江南地区,自古就是文化荟萃之地。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心忧天下”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新时代下,我们仍需深刻弘扬这一精神,激励和引领广大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与行动。
自古以来,湖湘地区的先贤们常常忧虑国家社会大计,积极参与和关心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湘地区孕育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利益,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李大钊、聂耳等先贤,无不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不忘爱国情怀,积极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文化交融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发挥其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
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当前社会的文化繁荣和人文精神的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和传承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才能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使之更加契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当前社会仍需深刻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湖湘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引导人们深刻理解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
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
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
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
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
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文化,因地处江南、水乡之地,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心忧天下”精神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代表了湖湘人民勇担时代责任和社会使命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需要弘扬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精神,以激励更多的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发展。
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精神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湖湘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湖南、湖北地处中国南方水乡,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湘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湖湘文化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和修炼,强调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历史上,湖湘地区也孕育了不少爱国志士和社会改革者,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心忧天下”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包含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忧虑和担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仁爱”和“仁政”,即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湖湘文化中的“心忧天下”精神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每个人不仅要顾及自身利益,更要关心家国天下的命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于“心忧天下”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变革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变化,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多的“心忧天下”精神,以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新时代需要“心忧天下”精神来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贫困、环境污染、教育落后、医疗不公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湖湘文化精神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
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
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
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
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基本精神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
“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
“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传统文化:沁园春长沙教案与湖湘文化融合沁园春长沙教案与湖湘文化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边缘地位,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
而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流派之一,一直以其独具特色的优秀品质而享誉中外,丝毫不逊色于京派文化、粤派文化等其他重要文化流派。
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湖湘文化也同样陷入了危机之中。
因此,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了时代给我们的一道必答题。
而沁园春长沙教案无疑成为了我们重振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文着重探讨沁园春长沙教案与湖湘文化融合的诸多方面。
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是1931年7月至8月在沁园春饭店举办的一次辛亥革命学习会。
学员以陈其美等为首,汇聚了全国各地议论民主革命、批判封建主义的力量,旨在借助这一机会,加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增强中国的革命力量。
这次长沙教案,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学习会,却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其意义在于,长沙教案为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大革命的后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沙教案也与河南三门峡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湘潭督军张敬尧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临时首都等活动密切联系,成为新政权形成的一部分。
二、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其历史悠久,贡献辉煌。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留下的“燕子来时新落笋,蝉鸣空桑叶渐红”这般诗句就具有鲜明的湘味。
宋代吴文英的《西湖寻梦》、明代张岱的《周南典,太和正音谱》、清代魏源的《海峡两岸文脉碑》等纷纷涌现,其中包括花鼓戏、沙湾龙船、狮子舞、土婆婆等许多湘楚民间艺术形式,都开始迈向世界。
在湖南,常有“信邦是福地,岳麓是书院”之说。
开创岳麓书院的宋代朱熹先生,是一位代代相传的儒家文化传承者。
他的儒学思想,成为了很多湘人追求的学问方向。
湖南岳麓书院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湖南学习儒家文化的学校。
此外,湖南的“湘西民俗”也非常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09级雷晓莉摘要:湖湘文化孕育了卓尔不群的湖湘精神,湖湘精神激活并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湖湘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湖湘精神的形成和崛起,当代湖湘精神在发展实践中融汇凝集出了新结晶、新成果。
关键词:湖湘文化湖湘精神地域文化敢为人先善为人先一、湖湘精神的内涵1、湖湘文化与地理环境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海内外学人称之为湖湘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口呈马蹄形盆地,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
我国地势的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入海,而湖南省南高北低的地势,却使“湘江北去”。
这种地形地势,冬春寒潮由北到南,长驱直入影响全省;而南面的暖湿气流,因五岭阻挡使湖南难以更多地受益;还造成交通不便,消息闭塞,遂使早期湖南士人思想保守,很不容易接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早期的湖南从远古起即为多民族交错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属楚,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后虽变异,相同之处尚多。
由于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视为南蛮之地。
湖南古称“四塞之国”和“蛮荒之地”,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被贬谪流放到湖南,被视为屈贾伤心之地和柳刘流之地。
地理文化学认为:地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气候、交通等因素产生影响,综合形成区域的文化差异。
比如:西北戈壁草原的人多数粗犷豪迈,东南水乡的人则较柔弱文静;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人坚强奋进,优裕的环境条件易使人佚乐放浪。
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崇山峻岭之侧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绿水粼粼之滨每每集文人骚客为群,自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所创造的文化或者文明,都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
近代著名文化学者钱基博在《湖南近代百年学风》一书中说过:“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
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文明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有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具一格的湖南人的性格。
湖南人的性格,是很特殊的一种,湖南人有三气,即灵气、匪气、霸气。
“楚虽三户能亡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对湘人的高度评价,把它汇成一句话,那就是湖南人能成大事。
湖南人的性格与吃辣椒分不开,湖南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长沙火车站大楼有一个火炬雕塑,可湖南人都说,那是一只红艳艳、火辣辣的“朝天椒”。
历史上湖南开发较晚,清中叶以前,湘人出头者屈指可数,但自咸丰、同治以来,曾国藩、左宗棠以后,湖南经邦济国之才、文采风流之士代出不穷。
湖南人刚烈果决,敢任大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有人说,半部中国近代史和半部中国现代史都是湖南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此话一点也不过分。
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
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一股湘民固执的“蛮”劲,常以“文明其精神,野蛮气体魄”自勉。
湖南人有经世济用的时务思想,重事功,文人似乎喜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但却不是卤莽之辈,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毛泽东,湘将大多雄才大略,有儒雅之气。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汇集了湖湘文化的精髓,湖南许多名垂史册的旷世之才如曾国藩、黄兴、谭嗣同、唐才常等辈都出自岳麓书院,一篇《岳阳楼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学子。
2、湖湘精神与湖湘文化湖湘文化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
”湖湘精神是湖湘文化的产物并构成湖湘文化的核心和活性基元。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后有重山,前有大泽的地理环境以及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再加上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因素孕育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较为独特的性情和品质,诸凡浩然独往、志气拔俗、发强刚毅、趋时更新、心忧天下、踔厉敢死、兼容会通、开放包容等,均可谓湖湘精神的生动表现。
“湖湘精神”可概括为这十六个字:心怀天下、敢为人先、迎难而上、追求卓越。
“心怀天下”——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舞台,求天下之英才、聚天下之财富,创天下之和谐、谋天下之发展;要胸怀全局、服从大局,善于“跳出湖南看湖南”;要时刻保持开放、开明的心态,永不满足、包容万物。
“敢为人先”——就是要锐意开拓、努力进取,要敢作敢为、善谋大业,要富有英雄气概和创新意识,要乐于并善于想他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凡事不甘人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迎难而上”——就是要敢于吃苦、不畏艰险,要坚忍不拔、激流勇进,要饱含斗志、经常有一种“老子不怕邪”、“霸得蛮”、“吃得苦”的血性和气质。
“追求卓越”——就是要善于出类拔萃、敢于精益求精,要处处奔一流、时时争先进,对任何事情都力求至善至美。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的关系1、湖湘文化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
此前的湖南,还拥有数十万年旧石器文化的历史。
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
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
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
旧石器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
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
八九千年前的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
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
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
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
湖湘文化从此更不断创新。
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
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
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
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神农氏族因缔造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
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部落因败于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
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
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酋邦时代。
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
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炎黄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
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湖湘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崛起。
湖湘文化精神是湖湘地域上的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精神取向和精神风貌,是湖湘地域上的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行为观念的总和。
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儒学演变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的地域学派,这便是所谓的"儒学地域化"。
两汉时期儒学亦很鼎盛,但兴盛的契机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就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形态。
根本上来说,汉代儒学是一种统一的儒学。
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文化思潮,它不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官学,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
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