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因论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英语论文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于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是学生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体现。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认知活动。
它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以清楚地反应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然而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据调查发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部分,满分为15分的作文,学生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分以下,这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
对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写作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加之写作教学时间较少,学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因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诸如词汇匮乏,句型简单,语法结构错误多,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思维紊乱,篇章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模因理论的引入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诊释。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 Cene)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开来的思想。
模因概念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从模因论的观点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任何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模因论中语言模仿和信息复制的观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者要将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进行复制,以达到与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目的。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模因论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译一体化教学模式文/尹虹霓【摘要】传统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普遍重读写,轻听说,实用性并不强。
在实行大班读写译,和小班视听说课程之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明显的问题凸显出来。
比如,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较多,师生的互动明显不足,不能真正的完成课程开设的目的。
因而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应该在保证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上,促进听说的同步发展。
本文旨在探索模因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译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译;模因论;一体化【作者简介】尹虹霓(1984.10- ),女,羌族,四川理县人,阿坝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听、说、译”三位一体英语听力教学改革;项目类别:阿坝师范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71232。
学校不是学生分数提高的工具,学校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文化的继续,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高分低能。
假如教育模式的改革对课堂的实际效果没有产生效果,那么这种改革就不彻底。
学校的改革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因而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应该在保证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上,促进听说的同步发展。
本文旨在探索模因论理论视角下的听说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背景模因论,这个理论是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解释文化进化,该理论揭示了语言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它的存在为外语的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模因定义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模因成为文化遗传单位,或者说是模仿单位。
在定义的后期,模因被看成大脑中的信息单元,传统的说法就是一种复制因子。
中国的模因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因而学着们介绍模因论大都是通过介绍模因论对语言研究上的启示,而本文通过模因论的视角进行阐释,把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作为目的,从根本上建立听说译为一体的模式。
模因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英语教与学实质上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本文研究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和传播方式启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认为阅读和视听、背诵和朗读、模仿和联想等教学方法对于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英语教学1.引言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Dawkins从进化论中提取概念将其应用于文化传播与进化,仿照基因,他提出了模因(mem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
国内对模因论的研究始于何自然教授,他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应用模因论来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
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模因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与模因密不可分(何,2005)。
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研究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
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
2.模因的复制与传播Francis Heylighen曾探讨了语言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1)同化: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被他注意、理解和接受,从而进入他的记忆。
(2)记忆:模因要在宿主的记忆中保留足够长的时间才更有可能被传播。
记忆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模因的重要性和被反复的频率。
(3)表达:指的是从储存记忆模式中提取模因,将其呈现给其它个体的过程。
表达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片以及行为等。
(4)传播:要有模因载体来稳定和高保真的传输模因。
传输媒介包括互联网、书籍等。
何自然教授(2005:55-60)认为在自然语言中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包括传授知识、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交际和交流。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摘要:“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模仿的特征,可以让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模仿得到传承。
语言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
“语言模因”及其传播阶段的特点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模因论”和外语教学方法相结合,探析“模因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教学方法引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模因”这个术语。
该理论是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Dawkins于1976首次提出来的。
“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单位,通过人们之间的模仿,使得人类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传承。
“模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模仿性,它的生存和传播都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而进行。
“模因”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模因”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模因”传播的渠道。
将“模因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领域,利用其可以模仿和复制传播的特点,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通过语言文化进行传播。
任何字、词语、句型、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
1“模因论”发展的四个阶段“模因”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模因”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又是“模因”传播的媒介。
“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主要有四个阶段。
1.1同化同化是指将有效的“模因”进行转换,使它符合接受方的认知方式,从而进入接受方的记忆里。
在同化的过程中,接收方必须能够理解和接受“模因”,如果接受方没有选择接受,该“模因”就无法完成同化的过程。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保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选择新鲜有趣的学习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主观上愿意接受,并进行模仿,最终形成语言模因。
1.2记忆记忆就是指模因在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
在记忆阶段,“模因”在接受方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与得到传播的机会是成正比的。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摘要:教育教学产业的发展,对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观点分析的过程中,立足模因论视角出发,围绕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分析,剖析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基于教学材料、,模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教学媒介手段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基于模因论视角推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教学;听力教学;研究分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引入了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推动高校教学的优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就是视听说课程。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非专业学生不具备较为出色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模因理论,对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现状进行解读,指出过程中对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善对策,推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更好发展。
一、模因论和语言模因解读模因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达尔文主义为基础支撑,对文化进化理论进行科学解释的理论。
首个提出模因概念的是查德·道金斯,其最早对模因的解释是被模仿的东西。
在对模因进行概念解读上,一般认为的是在当前文化领域中存在的人和人之间相互模仿,从而导致被传播开伞的思想或主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模因指的是文化领域中思想或是文化内涵的扩散或传播。
立足语言学领域,模因指的是在语言学中相应的语言、单词或是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通过模仿被复制传播的现象。
在进行模因的周期解读上,其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同化,指的是模因可以通过扩散或传播的方式为他人所了解和接受。
第二阶段是记忆。
模因在传播扩散时,其需要在被传播者的大脑中停留一段时间。
而这个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让被传播者记住。
第三个阶段是表达。
指的是被模因同化的个体在和其他个体进行互动交流后,需要从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模因的调取,并使用语言文字或是其他方式将模因表达出来。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前言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家们不断地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的教学。
什么是模因论模因(meme)是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模因被定义为文化中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类大脑中进行复制并演化的信息单元。
模因论(meme theory)认为,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思想、信念和语言,都是由模因组成。
模因从一个人脑中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就像基因从一个细胞复制到另一个细胞一样。
模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欺骗人类的意识,使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原创的,而其实这些思想是从其他人那里拷贝过来的。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模因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在模因论的角度下,教学资源就是模因。
传统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堂教学、作业等,具有单一、静态的特点。
而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比如网络资讯、在线交流、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
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并且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和远程教学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微课和远程教学都可以看做是教学模因的复制和演化。
这些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并且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微课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而远程教学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来了解英语文化和语言知识。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模因论还可以启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学生置于教育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知识传授,而学生的作用被动。
高等教育2019 年 8 月242基于模因论的 “听(看)—读—记—论—说”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曾小艳(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逐渐应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作为其中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模因论借助对于口语的模拟性、传递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帮助英语口语的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不断深化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水平,最终达到良好的状态。
关键词:模因论 大学英语口语 教学模式引言模因一词属于舶来品,最早国外流行,其内涵和意义是指针对思想和信息等资源,可以采取复制和模仿的手段进行操作的过程。
我们可以综合地说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可以被模仿和复制后,进行传播、复原的事物都为“模因”。
鉴于上述的特点可知,语言学与模因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为语言学在最开始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人们的传播和模仿,进而实现语言的交流。
基于此观点,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语言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于模因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实现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眼界的开阔。
[1]一、模因论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模因注重传播、模仿的过程,而语言模因更加注重语言的传播交流,因此学习英语口语,也是进行语言模因模仿和传播的过程。
基于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有目的性的加入语言模因,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当前,我国国内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语言模因的语言进行相关的翻译和教学研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语言模因在口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结合这些研究结论和相关文献综述可知,模因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非常的有意义,这是提升学生口语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模因具有模仿性、传递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促使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化时,将其运用学习之中,逐步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模因论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设计,并阐述了实施方法与步骤以及效果评估。
在结论中,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教学模式、实施方法、步骤、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海量信息和碎片化阅读之困,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信息传播规律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基于模因论的写作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模因(信息片段)的传播和演化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研究将结合模因论基础知识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一种基于模因论的写作教学模式,并探讨其实施方法、效果评估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研究意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写作动力、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等。
探索更有效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模因论来设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技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过对模因论的运用,可以深化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认识,探究写作教学的内在机制,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模因论视阈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作者:卓天英郑新民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3期摘要:本研究基于模因论探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南沿海某高校大一学生进行了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1)实验组听说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听力和口语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实验组口语的“语音语调”和“连贯流利”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词汇语法”和“交际得体”得分上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组对“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听说结合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交际意愿、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一、引言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于2018年6月1日起实施。
该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关注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1]。
然而,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应试技能较强,听说实际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大部分大学一年级学生不具备有效的英语交际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学英语仍是“聋哑英语”和“中国式英语”[2]。
究其原因在于英语教学中普遍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的讲解,以及“听、读、写和译”方法和技巧的教授,即应试教育。
还有学者认为,现代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缺失或无效、对个体关注不充分、教与学彼此脱离或错位[3]。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如何让教和学、听与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英语听说水平产生质的变化。
鉴于此,我们提出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理论基础(一)模因论模因(meme)一词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4]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其核心是模仿。
基于模因论的“听(看)—读—记—论—说”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作者:赵婷婷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04期【摘要】将模因论融合在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当中,灵活的运用语言模因的模仿性、传递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帮助英语口语的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最终达到良好的状态。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模因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指思想或信息能够传播、能够复制和模仿。
所以凡是事物能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还原和传播的可以称为“模因”。
模因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语言家曾提到语言最初的获得来源于对旁人的模仿,而语言的提升不能不能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样来说,语言自身属于模因的一种,我们称这样的模因为语言模因。
正是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模因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之中,利用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学会根据不同语言环境,转换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知识面的增加。
一、模因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模因告诉了人们语言传播的规律,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语言模因模仿和传递的过程。
如果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融合语言模因,会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国内对英语有一定研究的导师,提出语言模因对语种的翻译、语言的教学有着不同深度的影响,并通过实际教学验证了语言模因对语言的提升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还有教育家提出,语言模因可以使学生面对不同的话题转换自己的作文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甚至促进语言文化的改革。
由此启示我们,在大学口语教学中,要将模因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听书读写之中。
二、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在听的方面。
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英语听力始终是学生面对的一大难题。
比如,遇到语句长,语速快,词汇量多的听力时,学生一时间难以将其进断句,分析出词组与单词。
模因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模式。
通过对模因论的概述,分析了模因如何影响写作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
在展望了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研究结论和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模因论概述、现状分析、教学模式探索、案例分析、教学策略、应用前景、研究结论、启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研究也将探讨模因论在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和发展,为未来英语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探究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丰富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对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有助于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向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研究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支持,探讨它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2. 了解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探索模因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4.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作者:徐芳,王健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3期徐芳,王健(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语言学家将模因论引入了语言学界,进一步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在分析了语言模因复制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模因复制传播方式和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模因论;基因型;表现型;大学英语教学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3.023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50—03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语言模因论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项目编号:SK2013A062)”。
收稿日期:2014—10—28作者简介:徐芳(1976—),女,安徽萧县人。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王健(1971—),男,安徽舒城人。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翻译。
近年来,模因论兴起并逐渐成为文化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一种新理论,它在语言发展演变中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使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模因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英语教师应根据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有效地扩充学生的语言模因储备量,并提高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模因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并在将文化传承过程和生物学演化规则进行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因论。
他在《自私的模因》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模因论的关键术语——模因。
他认为正如基因是人类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我们也需要一个表示文化传播进化的单位,[1]于是,他根据希腊词根mimeme(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和英语单词基因(gene)的发音创造了meme一词。
“互联网靑时代下模因论的大费语写作教学模式创新探讨□涂文娟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摘要】信息化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外,模因论思想的盛行也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和模因论思想结合起来,以此提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率。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阐述了“互联网+”和模因论对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新思路[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0)20-0098-0398esfeachers©163.comRbo zzdo^5899287」5699就目前来看,“互联网+”让英语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还接收了模因论的精髓思想,在提升大学生写作教学,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促成了教师教学的智能化和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在创新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教师将“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的完整体系和模因论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不仅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进步,这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互联网+”和模因论在大学生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1“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也形成了信息化改革的新形态,这些新形态体现在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英语写作教学新形态,实现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以跨界的方式拓展宽度,以创新的眼光驱动发展,以全面的结构解读社会,以先进的文化尊重塑造有价值的人,在开放生态圈的同时,连接一切有差异的群体和事物,不仅让科技延伸到了各个行业的中心,还实现了知识教学的不断创新。
论模因论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其对模因的复制阶段、模仿第一性以及传播方式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对大学英语课堂模因式教学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模因;模因教学;复制;传播;模仿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meme) -词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Richard Dawkins(1976)在著作TheSelfish Cene -书中提出的。
模因论告诉我们:模因以模仿为基础;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模因会像病毒那样到处传染;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驱动力。
自从模因论产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用模因论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对模因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自2005年来,模因与语言界面之间的研究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
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
本文主要利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来启发语言教学,试图从宏观上为大学英语课堂提出一个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教学规律。
一、模因复制阶段与模因教学一般说来,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首先,同化阶段指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里?在此阶段,模因的同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或经过观察外部现象,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
第二,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实际上,依据这两个条件要求实施到大学英语模因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英语材料符合以下两个条件:(l)真实合理性。
语言信息真实、合理,人们才乐于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囚。
(2)时尚权威性:语言信息越具时代气息、越时髦新潮就越容易得到传播。
人们更易于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人的影响和劝导,更倾向于同意他们所喜爱的人的观点,因此人们愿意模仿拥有权威、名望、魅力的人,从而使他们所拥有的模因得到传播(陈琳霞、何自然,2006)。
符合了这两个条件,这些语言材料就能够被理解和接受,更容易感染新的个体,进入新的个体记忆中,成为成功的模因。
其次,模因复制的第二阶段是记忆阶段,指模囚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
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久,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少数模因能够存活下来?依据记忆阶段的特点,我们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分组记忆。
分组记忆是人类记忆无所不在的特征,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如果将信息分成有意义的组,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有助于保持记忆。
一个组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这样在英语教学中可利用分组高效地记忆单词和词组。
(2)情景记忆。
学习者通过情景记忆系统,即事件知识储存,记忆那些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里发生的特定事件。
模因信息以映像——空间储存进行编码。
一般来说映像系统比言语系统更不容易遗忘。
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已有的知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话题,促使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巩固记忆。
(3)反复记忆。
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看某个观点是不是很重要,重复的频率有多少。
不少学习范式表明,反复是记忆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我们传统的背诵教学不应放弃,而应提倡,通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地背诵,模因在宿主的大脑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会更长。
但是,这种背诵也不是无原则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遵循不断反复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学生通过反复模仿、操练、交流来构建知识系统,以提高记忆和延长模因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
再次,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有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称为“表达”。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
在宿主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中提取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宿主直接复制语言模因来表达,事实上,大量的背诵材料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这就需要宿主进行创新地复制语言模因来表达。
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通过提取自身记忆的语言模因材料,直接或创新地复制语言模因,尝试输出自己的思想,例如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如课文短剧改编表演、即兴演讲、讲故事等等,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复制自身储存的语言模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最后,传播阶段就是模囚的传输,它通常需要借助于具有看得见的载体和媒介来传输。
常用的载体有声音、文本、照片、工艺品、CD-ROM等等。
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复制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
因此,模因的传播十分重要。
而此阶段着重体现模因借助各种载体扩大传播范围,是对表达阶段的延扩。
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工具,传输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语言模因,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而保持语言模因的长久性,提高其英语语言的产出能力。
二、模因的模仿第一性与模因教学布莱克摩指出,模仿是人类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相互模仿,人的一生就是模仿的一生,并强调模仿对模因传递的重要意义,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以这种模仿方式从一个人身卜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那它就是模因,模仿是一种复制或拷贝行为,正是模仿才决定了模因是一种复制囚子,并赋之以复制力量。
模因的复制传播是靠模仿完成的,启示我们可以采用模仿应用到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才能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进行原始的语言积累,也就是储存模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就能随意地提取这些模因,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模因的模仿可分为下面几种形式:(l)完全性模仿。
它指一个文本的物理性复制和心理复制,其特征是把文本以“原原本本”的方式在内心中完全复制下来。
英语教学中强调背诵的输入形式正是这种完全性复制。
熟背的材料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应用千言语交际,稳定的语言模囚储存于大脑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要重视词汇、句型、篇章多形式、多梯度、多维度的听读输入和复现,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而且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存在“适者生存”的现象,成功的模因应具有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那么在这过程中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输入材料,提高复制成功率。
当一些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会很快在社会中得到复制和传播,那么这种模因的生命力就会强,它的持久性也高一些。
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度适当、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在日常乍活中常用的、实用性强的学习材料,这样的输入材料更易于学生模仿,提高复制成功率。
(2)再现式模仿。
模仿物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被模仿物,但它并不完全等于被模仿物。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组合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再现式模仿是对所学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操练就是这种形式。
如要求学生在核心词汇或句子结构层面上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包括遣词造句、选择替换、复述、仿写、缩写等形式;要求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听一段对话,然后模仿对话,根据所给情景编一段新的对话,并与搭档进行表演;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老师给一段文本或影音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求职面试、电话预约、预定房间、存钱等活动;此外,在课余,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地道的英语材料,比如说欧美流行歌曲,鼓励学生经常翻阅或背诵一些优秀的句、段及篇章,并多加模仿运用等。
(3)创新性模仿。
模仿行为的实施过程往往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聪慧”隐藏其中,模仿甚至是一种创新( Blackmore.1999)。
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就是创新性模仿。
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新学的语言和结构就是创新性模仿,使语言表达贴切、得体,增强模因的适应生命力。
三、模因的传播形式与模因教学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大致来说有两种主要方式: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这两种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首先,模囚基因型传播也就是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即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其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第二,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这类信息在传播复制过程中尽管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
根据这一特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对固定词句的储存和对语言形式的时代敏感,即我们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和借用现有的语言形式,如各种引文、口号、名言警句等。
其次,模因表现型传播也就是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即这种类型的模囚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这种传播方式有三种嫁接形式:第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这类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第二,同形联想嫁接,形式没有变化,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第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指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那么在大学英语模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音异义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嫁接等传播形式,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掌握对语言的举一反三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语境来灵活运用语言,体现出语言运用的信息和文化交际性。
综上所述,模因的传播形式启发了我们在模因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的语言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以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要教会他们仿照地道的表达形式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
我们认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
在模因论指导下,对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做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不能与模因理论相违背,而应该根据模因的复制阶段,模因的传播形式以及模仿第一性的特点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