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案-颐和园-人教新课标(3)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颐和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用词语造句)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3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2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自学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析课文3.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学生分享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活动4.1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生字词。
4.2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好。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学课文、分析课文、课堂活动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4.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程度。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提高对园林艺术的认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现和理解颐和园的美学价值;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和宏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激发对园林艺术的欣赏兴趣和对自然景观的探究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园林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感受颐和园的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颐和园的旅游宣传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
3.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描述的颐和园的美学价值,如建筑风格、山水景观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
4.练习环节: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如生字词填空、段落阅读理解等,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拨和讲解。
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如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探究颐和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思想情感等内容,回顾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颐和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
2.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颐和园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5分钟)1.课前播放颐和园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对颐和园有初步了解。
2.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颐和园,但你们知道颐和园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步:了解颐和园历史背景(2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并找出文中对颐和园历史背景的描述。
并利用百度百科等互联网资源进行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第三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底蕴(2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中对颐和园文化底蕴的描述,并利用其他互联网资源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对颐和园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探究,展开讨论。
第四步: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2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中对颐和园建筑特色的描述,并通过互联网资源等进行补充。
2.小组合作探究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展开学术讨论。
第五步:学生反思(15分钟)1.让学生就此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2.学生发表个人看法,谈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措施。
五、课后作业1.阅读《颐和园》一文,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表学习心得体会。
2.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底蕴,对颐和园进行深入探究。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等教学重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方式课堂讲述、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底蕴,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七、教学评估1.系统地整合了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故事和建筑特色,呈现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目的: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
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
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
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篇一一、教材剖析:篇三教学目的:⑴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积攒柔美的语言;⑵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柔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⑶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柔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浏览、直观课件观赏、想象、心得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揭习题导入。
⑴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⑵揭习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⑶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⑴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爱哪里,想想理由。
⑵(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⑶交流自读情况;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照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爱的景点,说明理由。
(老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率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观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美、大)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构造美。
⑴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习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⑵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用意,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和壮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学习如何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谁知道颐和园在哪里?2.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颐和园哪些美丽的景物?三、学习课文1.学习第1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条碧绿的绸带?2.学习第2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万寿山比作一座宝塔?3.学习第3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长廊比作一条长龙?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颐和园》,深入了解颐和园的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颐和园》这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物?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苏州街比作一条小河?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5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佛香阁比作一座大佛?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课文描绘了颐和园哪些美丽的景物?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有什么作用?五、课堂作业1.请同学们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短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颐和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初读课文,预习探究: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1):概括介绍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二段(2)描写长廊的美丽景色。
三段:(3。
4):描写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四段:(5):描写昆明湖上的美丽景色。
五段:(6):概括全文,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一、合作交流,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课外拓展,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yán yìng cōng yù sǒng li shénqīngqiìshuǎng()()() ( )二、给易读错的加点字读音堤.岸()横槛.()几.乎()三、在错别字的下面画“——”,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佛香阁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2.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长廊两旁再慢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四、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柱子()的栏杆()的宫殿()的树丛()的城楼()的石桥()的石狮()的宫墙五、辨析词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矗立耸立屹立站立—1.佛香阁()在半山腰。
2.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在广场南侧。
3.在古代,当广州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时,越秀山就巍然()了。
4.一排排白杨树像()的哨兵。
严格严厉严肃1他一下很(),从来不随便说话。
2.新来的老师对我的要求很()。
33.今天老师()地批评了我。
六、岸要求改写句子。
1.昆明湖的堤岸上载着数不清的垂柳(缩句)2.柱子上雕刻着石狮子。
(扩句)七、按课文内容天空:1.正前面,昆明湖得像,得像。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过,几乎不留一点儿。
写出了昆明湖的和的特点。
4.本文开头先总写了这一自然段,对全文起作用。
八、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按原文填空,并回答。
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绿得。
这句话用和来比喻昆明湖,突出了昆明湖和的特点。
我也照样子写一写:2.一排排杨树挺立在道路两旁,像从文中这句话可以看出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其中的一个“-----”字用得颇有味道。
3.这段是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观察到的,作者的观察角度是-----------,---------,----------。
九、课外阅读:扬州个园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
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
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
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
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
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栗。
1.“豁”字不知道读音查字典应用查字法,先查,再查。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高气爽:①明朗②率直③愉快()修竹繁茂:①茂盛②丰富③精美()3.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扬州个园的?请填空。
步入大门—→()—→()—→()4.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5.照样子写句子。
⑴仿写一个比喻句。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