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冲刺复习(人文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43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是高中学生所学习的其中一门科目,其内容主要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而在这两个方面中,人文地理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关乎到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相关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的几个重点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人口变化人口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状况发生改变的现象。
在人口变化中,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方面。
人口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从数量和质量上增加的过程。
而人口老龄化则是指人口年龄构成的老化现象,即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的增加。
在人口增长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人口变化率进行评估。
而人口变化率的计算公式是:(出生率+移民率)-(死亡率+迁移率)。
同时,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也需了解。
其中包括: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等。
在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化指数的含义。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体居民的年龄构成。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
而老龄化指数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劳动人口的比例。
老龄化指数的增加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二、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而城市化的影响和表现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
在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之外,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城市的定义及类型。
从政府发布的文件中可以得知,城市是指人口在5000人以上,集中居住、生产、生活的区域。
根据不同的功能,城市又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政治城市等多种类型。
其次,城市扩张的影响和表现。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和规模的增长使得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耕地、林地等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退化。
同时,交通拥堵、水资源紧张等问题也是城市扩张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理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人类活动的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主要分支。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进行重点整理,帮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自然地理的重点整理1.大地构造及其运动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大地构造和运动。
重点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类型与特征、地震与地震带等。
考生需关注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历程,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的特征。
2.地表形态与水文地理地表形态与水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
重点包括地形构成要素、地貌类型及其地质背景、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湖泊与湿地的特征等。
考生需理解各类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熟悉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理科目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掌握气候要素及其分布规律、气候类型与区域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与其影响等。
重点关注气候系统的构成、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4.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是自然地理中的关键问题。
考生需了解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方法、资源类型与分布规律、可持续发展等。
重点掌握不同生态区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三、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考生需了解人口数量与分布的规律、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等。
重点关注不同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问题。
2.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熟悉农业类型与分布、农业发展方式与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重点关注不同农业区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理解农村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3.工业与城市工业与城市是人文地理中的关键问题。
考生需了解工业类型与布局、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问题、城市体系与城市规划等。
重点关注不同工业区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了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4.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一、细审“信息”。
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明确行为动字的指向。
三、仔细“筛选”。
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四、酝酿“语言”。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五、规范“书写”。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高考地理大题题型与思维建模一、事象判断类1.设问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
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
例如,有的设问是“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________”;“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___”;“图中所示是__________海区”等等分别属于对地理事物形式、分布和特点的判断。
2.思维建模: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两类:(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
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
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
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
型
地域分布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
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
的热带雨林区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
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
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
- 1 -。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的分类: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2、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3、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5、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____的纺织厂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500字)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人文地理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地理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人口分布特点有: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人口多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人口向城市聚集;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是人口密集区。
2.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在高考中一般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来衡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10。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人口控制是指通过计划生育、改善生活条件等手段限制人口增长,以达到调整人口结构、降低负担的目的。
3. 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永久性移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性地改变所在地的现象。
常见的人口迁移类型有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流动、跨国移民、人口集聚地和人口离散地之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4.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技进步、社会福利提高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健康、养老制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地理1.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体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对外发展的需求等。
高考地理考前应该怎样复习高考地理考前冲刺的方法1、注重原理,用知识结构厘清答题思路地理重在讲理,高考试题就是围绕各种地理原理考核其内涵、运用。
要对地图、地球运动、气候、区位因素等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原理进行重温,以达到深入理解、真正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并建立起知识结构,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说明和解决问题。
如:有了河流利用、治理的解题思路,解答同类型题目就容易多了。
注重原理,用知识结构厘清答题思路2、适当做题,训练解题策略高考地理考前冲刺阶段当然要做习题,但题目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找一套较好的试题做。
千万不要以题代替知识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
特别是综合题,要有一定的解题策略。
3、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因此地理复习要多加关注。
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也是冲刺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地理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高考地理复习阶段如何学习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
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地理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
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早有能者将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
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
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地理知识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地理分数的方式一、多刷地理考试真题,尤其是选择题多刷题是提高地理成绩最快,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只有见过足够多题型,才能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同时各种变化多端的图只有在刷题中不断接触和巩固,锻炼出快速看图分析的逻辑能力,才能够在看到陌生图片时临危不惧。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二、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 1 -
2013高考地理 冲刺必备 14种必考题型大突破(选择题+综合题)比
较类综合题
比较类综合题
1.「题型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2.「典题例证」
图Ⅰ和图Ⅱ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Ⅱ中饼图是C 城市的工业结构
图,A 、B 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A 、
B 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1)与A 相比,B 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的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2012年高考人文地理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概况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它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也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
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
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
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增长模式)判断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差异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2)年龄构成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
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形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将影响以后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
(3)社会因素:如家庭文化、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
2、人口再生产类型:综合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人口增长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工业革命以前为“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为“高低高”的过渡模式,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都是高高低模式,所以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为“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增长加速,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4、中国人口增长模式新中国成立前为“高高低”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快速增长的“高低高”模式,目前为增长下降的“高低高”模式,接近“三低”模式。
例1: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回答(1)~(3)题。
(1)A所表示的区域最有可能位于A.北美 B.欧洲两部 C.澳大利亚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答案:D点拨:A所表示的区域人口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也较高,出生率很高,为发展中国家。
(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包括A.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C.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答案:D点拨:B区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很高,反映了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仍然用增加人口手段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C区域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新增人口过多 B.老年人口多C.劳动力素质低 D.劳动力过剩答案:B点拨:C区域出生率、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更低,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出生人口少,劳动力不足,人口年龄结构为老龄化。
例2: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
(1)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A.1%B.1.5%C.4%D.3%答案:B点拨: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答案:A点拨:④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故人口增长处于原始低增长阶段。
(3)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A.开发劳务市场B.实行计划生育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答案:C点拨:①国人口再生产处于“三低”阶段,并且为负增长,劳动力短缺,所以应采取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政策,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例题3: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M、N两国属于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答案:C点拨:图中表示的时期为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人口转变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口死亡率首先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之后,出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基本进入“三低”型。
195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才开始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
所以,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2)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答案:C点拨: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不是同步进行的,发达国家改变早。
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进入高增长阶段,农村人口增长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指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程,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三、人口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老龄化社会指60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的社会。
2.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
常用年龄性别结构图来表示,图中底部横坐标标出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纵坐标是各年龄组的年龄,一般按男左女右绘图。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例题1:下图为《中国、法国和肯尼亚三国人口增长模式图(1990年)》,自左向右国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肯尼亚、中国和法国B.中国、肯尼亚和法国C.法国、中国和肯尼亚D.肯尼亚、法国和中国答案:A 点拨:非洲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年轻人口最多,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典型金字塔形状,中国由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处于增长率下降的过渡型阶段,低年龄段人口减少,中青年人口多,法国为三低型增长模式,老龄化严重。
例题2: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
读下图回答(1)~(2)题。
(1)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A.5%左右B.7%~8%C.8%~9%D.10%以上答案:D点拨:将60岁以上人口比例包括男和女加在一起,超过10%以上。
(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B.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特别是在农村C.放松计划生育的限制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D.“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答案:C点拨:我国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很多,人口基数大,每年出生人口绝对数量很大,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四、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淡水、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目前为主导因素。
动力是追求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收入高等。
②政治因素:战争、政治难民。
③社会文化因素:外出求学、宗教与种族等。
④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淹没。
3、中国人口迁移(1)我国人口迁移分几个阶段,迁移方向、成因是什么?分三个阶段,历史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争、自然灾害;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为近代,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和东北,主要原因还是战争、自然灾害;建国后前期,迁移方向是从东部尤其是城市到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成因是国家政策和国家组织迁移;改革开放后,从中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主要成因是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大。
(2)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人口迁移的方向有什么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主要是从东部向西部迁移,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开发边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开放,大量人口涌向沿海地区,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模式。
(3)目前(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4)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但可能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人才和劳动力外流。
4、世界人口迁移二战结束前,主要从亚洲、欧洲、非洲等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二战结束后,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和中东产油国。
欧洲由人口迁出国成为人口迁入国家;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国家;亚洲和非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国家;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迁出。
5、人口迁移对世界各地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促进一个地区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迁往美洲,带去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了美洲的发展。
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的方面都相对发达,稳定。
因此吸引着人口的大量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