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位置》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一学段要求用两种方法定性地刻画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一种是用“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绝对位置。
一年级的“位置”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二是使学生会用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确定上下位置关系的参照点是约定俗成的:指向地球的方向是“下”,与此相反是“上”。
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头向上,脚向下;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也各有各的功能。
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学中应该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课桌上摆放书本、铅笔盒学习上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现实活动中认识前后;依据左右手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进一步认识左右。
二、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合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空间活动中辨认位置关系。
在“平面图”中判断“上、下”“前、后”“左、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也容易超出教学要求。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位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小动物卡片、小旗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3)教师总结: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参照一个物体来确定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小旗子,引导学生观察小旗子的位置。
(2)学生尝试用前后、左右描述小旗子的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4)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并与家长交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后、左右位置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基本方位,能够正确地辨别物体的位置,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位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弱,对于位置的认知多依赖于具体的生活情境。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别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基本方位,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辨别六个基本方位,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六个基本方位,描述复杂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带好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找家”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或课件,呈现六个基本方位,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左、右、前、后,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辨别和描述物体的位置。
如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教师指令组长移动位置,其他学生用语言描述组长的位置变化。
教案标题: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的认识。
2. 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判断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教学素材:教室内的物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同学分享。
4. 活动二: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进行交流。
5. 活动三: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图片中物品的位置。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并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的教学反思《位置》这一单元是一年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都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学习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想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低年级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互动,采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如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反拍手的游戏活动,当他们看到自己和别人拍的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假如发现自己“上当”了,他们就会赶紧纠正。
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如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学生自己的左右都很清楚,在具体情况就出现了异同,于是我强调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己为标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案:位置:左右课程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左右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方向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左右方向的定义和区分。
2. 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小猫、小狗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物体在图片中的位置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用左右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左右方向的定义和区分。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左右方向。
3.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左右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服、拿东西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并将它们放在讲台上。
2. 教师引导学生用左右方向来描述这些物品的位置,如“铅笔在橡皮的左边”。
3.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连线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左右方向的知识。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左右方向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左右方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左右方向的概念。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左右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左右方向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左右方向,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小学数学一年级《位置》课例点评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习行、列时,既要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和领会。
本单元的教学让我体会到:
1、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
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
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第 1 页/ 共 1 页。
1.认识上、下同步练习一一.看图找位置。
(24分)(1)小明骑马,小明在马的( )面,马在小明的( )面。
(2)公路上,小轿车在大客车的( )面,大客车在小轿车的( )面。
(3)小猫在小兔的( )边,小狗在小兔的( )边。
二.填一填。
(24分)四.在描述正确的( )里画“√”,描述错误的( )里画“×”。
(20分)(1)狐狸家在小狗家的下面。
( )(2)小象家在小兔家的上面。
( )(3)小兔家在狐狸家的下面。
( )(4)小狗家在最上面,小象家在最下面。
( )五.画一画。
(7分)六.按要求排队。
(10分)请按顺序给他们排队。
六.点点、可可、敏敏、军军、华华、梅梅、茜茜、明明、亮亮。
一、 填一填。
2、看图填上“左”、“右”。
3、(1)、小冬跑在最( )面。
(2)、小利跑在最( )面。
(3)、小冬在小青的( )面。
(4)、小青在小利的( )面。
(5)、小利的前面是( )和( )。
4、小朋友,我家在8号门的左边,请帮我找一找,应是第( )号门。
5、(1)小狗跑在最( )面,小象跑在最( )面。
(2)小象跑在小牛的( )面,小狗跑在小兔的( )面。
(3)小兔跑第( ),它的后面还有( )个,前面还有( )个。
二、看图填上“上”、“下”。
三、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答案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号码是( ),右手的号码是( )四、看一看,说一说。
1、小鸭在小猫的( )面。
猴在小鸡的( )面。
2、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在皮球的( )面。
3、小狗在第二层的最( )面。
4、任选其中一个小动物或一个物品说说它的位置。
第2单元位置(教学教案)-【梓耕教育】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前后、左右等词语,理解其意义。
2. 能够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根据给定的位置信息找到物体。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后、左右等词语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等词语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位置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模型上的位置信息找到物体。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前后、左右等词语的意义,并让他们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模型上的位置信息找到物体。
2.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让他们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模型上的位置信息找到物体。
2.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让他们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让他们用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反思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常识点总结《位置与顺序》这一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位置与顺序》的有关常识点总结,期望对大家有所协助!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常识点总结教学目的: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领会其相对性。
2.可以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质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领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领会其相对性。
教难点: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质问题。
【常识点】: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唯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常识点】: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质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常识点】: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领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进一步再领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教室【常识点】: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常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看了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常识点总结文章的人还看了:1.一年级数学学习办法及重难点常识概括2.一年级数学复习常识点:数与代数3.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常识概括4.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五位置与顺序中上下的教程5.一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位置
年级:一年级
主题:位置
教学目标:
1. 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2. 能够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1. 方位词的认识和运用。
2. 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方位词的图片,并让学生猜测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方位词。
2. 讲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10分钟):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并强调方位词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3. 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15分钟):
让学生自由选择物体,通过描述该物体的位置,运用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例如:书
在桌子的下面。
4. 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15分钟):
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图画,让学生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并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5. 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位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在教室或学校中寻找指定位置的物体。
2. 让学生画一幅图,描述其中物体的位置,并用方位词标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次练习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以加深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