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ū 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并用其另外的读音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 _________2、选段出自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_等课文。
3、这三段话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主要写______和______两天发生的事。
4、用曲线画出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5、第1自然段围绕“_______”一词来写,第1句话与后面几句是_____关系。
6、用简练的语言写出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选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写出“小孩们爱逛庙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中体现人们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体会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填空。
2024年即将到来,春节也将随之而至。
在这个值得热烈庆祝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特别推荐一篇《北京春节》阅读教案,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在北京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2.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3.鼓励学生参与到节日庆祝中,体验并感知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记忆和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知识点;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音频或者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什么是春节。
可以让学生分享和讲述他们自己家庭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方式。
第二步:阅读教案教师发放《北京春节》阅读教案,引导学生们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们理解教案内容。
第三步:词汇与表达教师在阅读教案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汇和表达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研究词汇表,制作相关词汇的卡片,利用图片和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第四步: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北京春节庆祝的方式和习俗。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介质,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细节和特点。
第五步:PPT制作教师鼓励学生们用PPT或者其他形式,制作有关北京春节的介绍和庆祝方式。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知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PPT的结构和内容。
第六步:展示和评价教师将学生们的PPT和其他形式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通过点评和鼓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加深对北京春节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组织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和分组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2.多媒体辅助:借助多媒体工具,多元化地展示和解释相关内容,让学生们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得到刺激;3.交互式教学:通过游戏、问答、挑战和创新等形式,提高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暗示测试和提问测试,测试学生们对北京春节庆祝方式和习俗的理解程度;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和作品的评选和展示,考察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大型庆祝研究或者调查报告,考察学生们总体的学习成绩和效果。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训练(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第一课《北京的春节》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下划线画出中心句,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岁”有两重意思:岁数大的人_____________;年轻人___________。
(4)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请画出人们在这天都做些什么?(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话中反映了淳朴善良、________的民族心理特征和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插说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搅拌——()好奇——()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十五夜: .尽: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等,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北京的春节》阅读赏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教学本课时,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北京的春节》阅读教案。
一、课程背景及教材特点《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描述北京过年习俗的文章,通过对家庭、街道、庙会等场景的描写,展现出北京市民对春节的浓厚情感和独特文化。
该文章为2019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之一,属于高一水平的阅读材料。
该文章的主题主要聚焦在“北京过年”的主题上,通过对不同人物和场景的描写展现出北京春节的特质和人们的过年方式。
文中语言准确、清晰,图片生动传神,可以很好地开展与文化、地理、民族等相关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和策略本篇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通过本片文章与其他相关文本的对比学习,能够理解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关注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培养国际化视野。
2、能够运用语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等,提高文章解读能力和应对阅读理解的能力。
3、建立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案例和课堂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篇教案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1、多媒体与多元化资源的使用。
包括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图片、教材外延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场景。
2、任务驱动教学。
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安排,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解题技巧得到提高和磨练。
3、交互式教学。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分享交流文化经验和认知体验,拓展多元化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本篇教案的预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并解决生词。
比如有关春节、过年、文化差异、传统食品、习俗习惯等方面的文章。
2、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文化特点。
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制图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北京春节的相关认知。
3、构建课堂合作学习,并激发学习兴趣。
可设计小组任务、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课堂:提出问题、分享想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一)、北京的春节(节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找出一个过渡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一、我能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mǐcù() cāchuāng()bàn miàn() diǎn rán()bǐcǐ() yuán xiāo()rán fàng() luò tuo( )二、用“”标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万像更新( ) 灯火通霄( )捷然不同( ) 万不得己( )悬灯结采( ) 各型各色( )三、句子广场。
(按要求改写句子)1.孩子们把鞭炮点燃了。
(改成“被”字句)2.除夕真热闹。
( 改为反问句)3.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 来我家住几天吧。
”(改为转述句)4.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四、课内阅读。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chì)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第一句话中加点的“又”字有什么作用?2.“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3.作者在选文中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4.从选文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5.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感情呢?1.北京的春节一、米醋擦窗拌面点燃彼此元宵燃放骆驼二、象宵截已彩形三、1.鞭炮被孩子们点燃了。
六年级语文下册6-北京的春节拓展阅读老北京的春节庙会素材新人教版春节,俗称过年。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
初二一大清早,人们就赶往财神庙进香,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
只见殿内香烟缭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
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
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控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
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
这种风车系用细蔑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槌儿敲打着一个泥望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
只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
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
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抵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
并建有“喜神祠”。
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
“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
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
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断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2、除夕真正体现了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用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穿()、贴()和()、放()、吃()饭,还要()。
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逛”字是()结构,部首是(),音序是(),它的意思是()。
6、“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7,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9、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
答案:
1,除夕真热闹。
2,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年菜新衣对联年画鞭炮团圆饭守岁
4,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5,半包围走之guàng 外出闲游
6,初一的情景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7,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8,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的各做各的事。
9,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