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7
田野考古信息化与“互联网考古”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考古学也不例外,数字考古、信息考古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是区域系统调查的必备工具;田野考古发掘数据库、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考古发掘工地。
总之,信息化是考古学获取资料,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归纳起来,田野考古的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信息采集阶段。
从本世纪初开始,一些数字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开始出现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首先是考古测绘领域。
为了适应聚落形态研究的需要,电子全站仪结合CAD绘图应用到考古遗址测绘,以获取矢量电子地图。
与传统测绘图相比,矢量地图不仅绘图精度高,而且可以方便地分层、分类管理地图要素,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一些由考古工作者开发的单机版田野发掘数据库开始出现。
但这些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统一田野考古记录的格式,实现一些简单的检索和汇总功能,考古遗址上大量的记录和管理信息还无法数字化。
2.管理分析阶段。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计算机从桌面(desktop)走向移动(laptop),田野考古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大发展时期。
几乎所有的考古工地都开始装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田野考古数字化的内容也大大扩充,除了电子表格和数码照片之外,三维模型、正射影像等新的数字记录方式被广泛采用。
这一时期,基于个人电脑的数据库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田野发掘数据库,桌面版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在考古调查和勘探中被广泛使用。
考古工作者开始利用数据库对发掘资料和考古工地进行管理,一些区域系统调查也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调查数据开展空间分析。
一些遗址发掘者提出建设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但主要还仅停留在概念的阶段。
3.共享与协同阶段。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大发展再次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
博物馆文物智能管理方案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在面对大量文物和游客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
因此,博物馆需要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提高文物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方案概述:博物馆文物智能管理方案基于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引入智能监控、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文物的全面管理。
该方案包括文物智能监控系统、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文物定位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通过各个系统的协同运作,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控、数据管理和定位追踪,提高文物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性。
方案具体内容:1.文物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文物展览区域的实时监控。
监控系统可以对文物展览区域进行安全状况的监测,并及时报警或提醒工作人员。
同时,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游客进行实时监管,避免对文物的非法触碰和破坏。
2.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系统将文物的基本信息、图片、文物鉴定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和管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文物的变化情况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3.文物定位系统:4.数据共享与合作:建立与其他博物馆的数据共享和合作机制,实现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信息互通。
这样可以方便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和文物调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博物馆的影响力。
5.培训与推广: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智能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同时,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势和应用,增加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和支持。
实施步骤:1.设计智能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功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定制。
3.建设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文物信息的数字化整理和存储。
4.实施文物智能监控系统,对文物展览区域进行监控和管理。
5.配置文物定位系统,对文物进行实时定位和追踪。
6.建立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与其他博物馆进行数据交流和合作。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方案说明书FZSS-NTS -01文档号:郑梅娇编制:伟蒋审核:蒋兴钉审批:日06月23年20142014?顺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All Rights Reserved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目录1 概述 (1)2 总体思想 (1)2.1项目背景 (1)2.2系统现状 (4)2.3建设目标 (4)2.4总体原则 (9)3 后台软件解决方案 (10)3.1平台选型 (10)3.2系统构成结构图 (12)3.3智能巡检管理系统功能 (12)3.4系统管理 (19)3.5权限管理 (19)3.6报表管理 (19)4 手机部分 (20)4.1手机部分软件功能 (20)4.1手机部分硬件功能 (22)5 识别卡和条形码 (23)6 进度安排预计 (24)7 报价 (2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7.1软件报价表 (26)7.2硬件报价表 (26)7.3总报价表 (2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概述在商讨了基本需本方案是顺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贵司的要求,求的基础上,结合顺生信息公司多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和开发的经验,目的是使负责智能巡检管理系统的领导而为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方案。
和专家能充分了解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思想,为总体功能定义、技术平台确定等提供帮助。
总体思想本方案主要是智能巡检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控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监控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物保护领域也不例外。
在文物保护中,智能监控系统的引入可以为文物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有效确保其安全与完整。
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智能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智能监控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一种系统化解决方案。
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文物展示厅、储藏库等环境的监控。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可以对文物进行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展示厅中的应用1. 环境监测与控制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文物展示厅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此外,系统还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对温湿度等参数进行调控,以保持恒定的展览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受损。
2. 视频监控与识别利用高清摄像头,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全天候对文物展示厅进行视频监控。
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和物体识别等技术,系统能够实时识别出人员进出展示厅的情况,对于未经授权者的进入,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将相关录像存储作为证据。
三、智能监控系统在文物储藏库中的应用1. 防盗报警与安全措施文物储藏库是文物重要的保管场所,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储藏库的入口、出口以及通道等区域,对于任何非法入侵行为,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
此外,系统还可以与保安系统、门禁系统等联动,加强对储藏库的安全防护。
2. 火灾预警与监测智能监控系统配备了烟雾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文物储藏库中的火灾风险。
一旦发现烟雾或火焰,系统会立刻触发报警,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避免火灾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智能监控系统的价值与意义1. 实时监控和及时响应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文物的全程监控,保障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博物馆智能分析智能监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一、需求分析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宝库,其安全和管理需求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首先,文物的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对博物馆的各个区域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控,防范盗窃、破坏等违法行为。
其次,游客的安全和舒适体验也不容忽视,需要对人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引导,避免拥挤和意外发生。
此外,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也需要借助监控系统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对展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等。
二、系统架构博物馆智能分析智能监控系统通常由前端采集设备、传输网络、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以及应用终端等部分组成。
前端采集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红外探测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负责对博物馆内的图像、声音、环境参数等信息进行采集。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分辨率、低照度、宽动态范围等性能,以适应博物馆不同的光线和环境条件。
传输网络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将前端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
有线网络具有稳定性高、传输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固定位置的设备;无线网络则具有灵活性强、便于部署的特点,适用于移动设备和临时监控点。
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该平台应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实时处理和长期存储。
同时,还应具备智能分析算法,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物体识别等,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终端包括监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以及游客的自助查询终端等,为不同用户提供便捷的监控和管理服务。
三、智能分析功能1、人脸识别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和重要区域设置人脸识别摄像机,对进出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比对。
当发现可疑人员或黑名单人员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安保人员进行处理。
2、行为分析通过对监控图像的分析,系统能够识别人员的异常行为,如奔跑、攀爬、长时间逗留等。
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时,系统会自动触发警报,并将相关图像和信息发送给安保人员。
文物保护中的智能监测技术与系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为我们揭示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生活。
然而,时光的侵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等都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智能监测技术与系统应运而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手段。
智能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文物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测上。
文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十分敏感。
例如,过高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导致书画作品发霉、金属文物生锈;过强的光照可能使织物褪色、漆面老化。
通过在文物存放场所安装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监测系统中。
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一旦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安全范围,就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空调系统、增加除湿设备、控制光照强度等,从而为文物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保存环境。
除了环境监测,智能监测技术还能够对文物的本体状态进行监测。
例如,利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可以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
在古建筑的关键部位安装应变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其受力和变形情况。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如梁柱的倾斜、墙体的裂缝等,并采取相应的加固和修复措施,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损坏。
对于一些易损的文物,如陶瓷、玉器等,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X 射线检测等,来检测文物内部是否存在裂纹、空洞等缺陷,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文物的防盗和安防方面,智能监测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红外传感器、门禁系统等设备,可以实现对文物存放场所的全方位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记录现场画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非法入侵、物品移动等,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相关图像信息发送给安保人员。
同时,智能安防系统还可以与公安机关的监控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文物防盗的能力。
文化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方案目录一、需实现的功能或者目标 (3)二、需满足的质量、安全、技术规格、物理特性等要求 (3)2.1、采购内容清单 (3)2.1.1 文化市场监控联网系统 (3)2.1.2不可移动文物监测 (4)2.1.3、文化文物智慧应用 (9)2.2、整体技术要求: (10)2.2.1、总体设计建设思路 (10)2.2.2、文化市场监控联网建设 (12)2.2.3、文化文物智慧监管应用 (15)一、需实现的功能或者目标强化对网吧、歌厅、影院、演艺场所、文保景区等文化场所的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方面的作用,根据北仑区数字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北仑区文化市场发展和安全的总体状况,考虑到北仑文化综合执法需要与公安执法需要的不同,协同公安社会治安监控资源,本着架构合理、安全可靠、产品主流、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以视频监控联网为抓手的北仑区文化市场技术监督平台。
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建设目标。
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影像采集、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北仑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不断夯实文物保护的工作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二、需满足的质量、安全、技术规格、物理特性等要求2.1、采购内容清单2.1.1 文化市场监控联网系统2.1.3、文化文物智慧应用2.2、整体技术要求:2.2.1、总体设计建设思路1.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需求、党政领导和政府部门在决策中对市场监管的支持需求;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市场监管的痛点、堵点、难点,整合规范统一,提升数据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3.坚持效果导向,聚焦重点环节、关键领域,显著提升市场监管的治理能力;4.坚持未来导向,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谋划管长远、管全局的多跨协同应用场景;5.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基于现有平台基础,优化总体框架,增量开发,先易后难、有序推进,不断丰富和完善功能;网络拓扑本期网络设计延续四期项目,将运营商的IDC机房作为本项目的中心机房,需要接入的游泳馆视频接入网络为视频专线,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接入到IDC机房;文保单位以及社会资源监控通过视频专线接入到IDC机房。
田野文物管理制度一、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意义田野文物是指分布在自然环境中或者人类活动遗留的各种文物,包括古代建筑、古代墓葬、古代遗址、古代道路、古代器物等。
这些田野文物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而这些文物往往被自然破坏、盗掘、买卖等因素所威胁,因此保护田野文物势在必行。
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来规范文物的收集、保护和利用,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同时,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建立还可以引导公众尊重和保护文物,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提升。
二、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保护为主原则。
保护为主是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保护文物是最重要的任务,任何管理行为都应以文物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保障,避免破坏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和价值。
2.科学管理原则。
科学管理是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核心。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文物进行鉴定、定级、保护、修复和利用,促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依法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是田野文物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文物的收集、保护、利用和管理,受到法律的保护。
4.公开透明原则。
文物管理工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开文物的情况和管理措施,建立文物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田野文物管理的方法1.文物调查与评估。
针对田野文物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工作,了解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和保存状况,为文物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文物保护与修复。
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计划,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可持续性,让文物得以保存和传承。
3.文物管理与监测。
建立文物管理卡片,做好文物登记备案工作,建立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实行文物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对文物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文物的变化和危害,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对。
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而田野文物,由于其分布广泛、环境复杂,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田野文物所处的环境往往较为偏远,有的在深山老林,有的在荒野郊外。
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控。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巡查管理系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田野文物的保护打开了新的局面。
这个系统首先具备高精度的定位功能。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导航等技术,能够准确获取巡查人员和文物的位置信息。
这意味着无论文物分布在多么偏僻的角落,都能被精准定位,为巡查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实时监控是该系统的另一大重要功能。
利用安装在文物周边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控。
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比如有人靠近文物、环境发生突变等,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送给巡查人员和管理部门。
在数据采集方面,智能巡查管理系统也表现出色。
它可以收集包括文物的现状、周边环境的变化、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能够为文物保护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通过对长期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文物的风化速度,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
为了方便巡查人员的工作,系统配备了便捷的移动端应用。
巡查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接收任务、记录巡查情况、上传数据。
而且,这些移动端应用还具备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巡查人员快速找到文物所在位置,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该系统还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库。
所有与田野文物相关的信息,如文物的历史背景、历次巡查记录、保护措施等,都被详细地记录在数据库中。
这不仅方便了对文物信息的查询和管理,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人员管理方面,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对巡查人员的工作轨迹、工作时长、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
基于微震检测技术的田野文物监控系统方案硬件设计葛宁1,2(1.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阎良710089)摘要:针对地下采用洛阳铲挖掘或者夜间爆破等盗掘田野文物活动将激发地动波,利用微震动检波器可以实现对一定区域内地动信号进行实时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震动模式识别的田野文物监控系统,即通过对地下震动信号的采集、传输、调理转换、专家系统的分析与判别,来判定是否存在有盗掘活动,达到对古墓等田野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设计主要针对微信号检测与调理的硬件电路设计关键词:田野文物;监测;检波;微震中图分类号:TP3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36(2012)15-0188-02Hardware design scheme of field cultural relic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seismicmonitoring technologyGE Ning 1,2(1.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China ;2.Xi ’an Avia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anliang 710089,China )Abstract:The design considerate that the underground mining by luoyang shovel or night blasting will stimulate the activities wave of ing the micro vibration sensor can realize the real time detection of dynamic signal in mainland area .we put forward field monitoring system of cultural relics based on the vibr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That i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transmission ,regulate conversion ,expert system analysis and discrimination to the underground vibration signal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are steal activitie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This design is mainly for the signal detection and the hardware circuit designKey words:cultural relics of the field ;monitoring ;detection ;seismic收稿日期:2012-05-08稿件编号:201205062作者简介:葛宁(197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智慧文物巡查系统建设方案智慧文物巡查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高效文物巡查解决方案。
该系统可以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文物巡查的智能化、全局化和精准化,同时能够有效地管理文物信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本文主要介绍智慧文物巡查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系统结构智慧文物巡查系统主要由硬件、软件两部分构成。
硬件部分包括:1. 巡检器材:包括无人机、高清摄像机、红外线探测器等。
2. 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
软件部分包括:1. 智能化软件:实现文物信息的自动分类、管理、分析、监测和预警等功能。
2. 数据库系统:存储文物信息和巡查过程中采集的相关数据。
二、系统功能智慧文物巡查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 自动化巡查:系统可以通过无人机等设备实现文物巡查,自动采集巡查过程中的图片、视频和其他相关数据。
2. 数字化文物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文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包括文物资料的摄影、勘察、分类、检索等功能。
3. 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文物巡查,进行文物周边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等功能。
4. 数据化统计:系统可以对文物巡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提供文物巡查工作的参考依据,实现文物巡查数据可视化和科学化管理。
5. 全局性巡查:系统可以实现对文物巡查的全局覆盖,包括所有文物的巡查范围和周期的规划,建立文物巡查管理大数据平台。
三、系统建设流程1. 需求分析:确定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功能需求,进行现有文物巡查状况及其需要的改进和智能化的分析。
2. 整体设计:将需求转化为系统结构和技术架构,制定巡查流程和数据处理流程。
3. 硬件设备采购:根据系统设计需求,选购符合标准的系统硬件设备。
4. 编写软件程序:根据系统设计,编写符合系统功能需求的软件程序,建立并完善数据库系统。
5. 系统测试:在现场进行巡查测试,对系统进行实车实验、现场采集测试和性能测试等,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6. 上线运营:进行系统数据的导入和操作流程的培训和操作指导,将系统投入到日常巡查工作中去。
一、总则为了加强田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文物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所有田野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石刻艺术品等。
三、文物安全管理职责1. 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协调解决田野文物安全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2. 保护单位:负责田野文物的具体保护工作,包括日常巡查、文物修复、安全设施建设等。
3. 公安机关:负责田野文物安全保卫工作,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
4.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文物主管部门和保护单位做好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
四、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制度1. 日常巡查制度(1)保护单位应定期对田野文物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报告文物安全隐患。
(2)巡查内容包括:文物本体安全、文物周边环境、安全设施完好情况等。
2. 安全设施建设制度(1)保护单位应根据文物安全需要,建立健全安全设施,包括防护栏、监控设备、消防设施等。
(2)安全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应急预案制度(1)保护单位应根据文物安全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人员职责等。
(2)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文物安全宣传教育制度(1)文物主管部门应加强文物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2)保护单位应定期开展文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能力。
五、奖惩措施1. 对在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田野文物安全管理制度,造成文物损失的,依法予以查处。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文物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实施本制度,旨在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保护,确保文物安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通信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2020年第1期(总第205期)2020(Sum. No 205)面向文物安全的互联网+智能巡查系统郭 健打傅 征2,祁胜辉2,周孝东彳(1.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鑰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2; 2.武汉旗去高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设计并实现由智能巡查终端和互联网+M 查管理的专业化巡查装备。
智能巡查终端集全方位巡查巡检、自卫防护、 突发事件实时处置、现场应急指荐等场能于一体,为一线巡查人员执行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巡查管理 支持海量终端的大规模并发接入,提供了“一张图”可视化多级管理手段,实现了“ 一级物理部署,多级逻辑应用”的服务模式。
平台采用大数据分析及深度学习方法,实现智能隐患分析、智能研判功能,为线路选择,巡查频度、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等提供决策支撐。
关键词:智能巡查系统;文物安全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20)01-0033-030引言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
频繁发生的火灾事故、盗窃盗掘、法人违法等案件,暴露出执法巡查缺位或流于形式。
开展文物巡査是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的重要安全预防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加强文物巡査工作。
《国办发[201718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 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相关单位要“强化日常检查巡査”。
文物管理使用单位要对文物被盗、火灾、雷击等隐患, 不间断地进行日常检査巡査,要做到日日有巡査、次次有记录。
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物巡査的督査工作。
现有文物安全巡查系统亟待解决以下突出问题:①多数文物地处偏远,移动网络覆盖不全面,导致巡査过程管理及应急处置困难;数据采集需要高精度的室内外定位;巡査中存在对抗执法,人身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巡查终端的功能亟待丰富。
②巡查任务编排无依据,巡查数据人工复核工作量巨大,文物监管人员少,隐患发现困难,缺乏有效的辅助决策手段。
省级文物行政执法监察智能预警系统作者:方忠良赵昌木全江伟来源:《计算机时代》2020年第09期摘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手段,通过协同流转实现全省“人机结合”的文物执法监察新模式。
系统构建以地面物联网视频监控及图片、海上雷达、天上卫星及空中飞行载体监控为依托,以省、市、县(市、区)三级文物执法监察机构为主体,通过主动与被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传输链路,以文字、图片、视频作为介质,建设文物执法监察智能预警分析系统,实现高效的文物执法监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人机结合”文物执法监察将成为主流模式。
关键词:视频监控;物联网;智能识别;智能预警分析;文物执法监察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20)09-128-03Provincial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administrative law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sFang Zhongliang, Zhao Changmu, Quan Jiangwei(China Aer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Guangxin Intelliqent Technology Co.Ltd, Hangzhou,Zhejiang 311200, China)Abstract: By using high-tech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a provincial new modewith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machine" for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s is realized through collaborativecir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ground Internet of Things video and picture monitoring,marine radar.space satellite and aircraft monitoring, with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 (city, district) three-layer cultural relics law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body, through the active and passive, combined human defense and technicaldefense, taking the Internet as the transmission link, and words, pictures and videos as the me dia to build the intelligent earlywarning analysis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s so as to achieve efficient law enforcement and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man-machine combined"cultural relics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mode.Key words: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Intemet of' Things;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intelligent warning analysis; innovation modeof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s0引言文物是一個民族魂之所系、根之所在,当前全国的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主要以人工现场巡查为主,文物行政执法监察工作的新要求与日益增长的文物资源、执法人员偏少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着实提升实时、同步、动态的监察效能,则只有牢固树立向科技要监察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思想理念,即着力提升文物监察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时代的智能巡查管理系统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安防》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 概述rn随着社会的时步与发展,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转向规范化、信息化,安排人员进行巡更任务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及时"掌握情况,防患于未然".大量巡查、巡更性质的活动在各行业如:保安巡检,安全、防火巡检,工厂露天分散设备巡检,医院危重病员护理监视,电力、电信部门查线、查表,桥梁、隧道、水闸巡检,高级宾馆、酒楼客户服务管理,油田管线、化工厂设备巡检,仓库保管等日以继夜时行着.
【总页数】2页(P24-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
【相关文献】
1.轨道交通保护区信息化巡查执法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J], 陆航
2.水利工程巡查管理系统建设探讨 [J], 陈莹
3.基于3S技术的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的设计 [J], 陈丽珍
4.测量标志巡查内外业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彭李; 周勇; 黄健
5.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智能养护巡查系统研究 [J], 陈瑜;薛红军;谢斌;党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1:2015年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重点方向目录一、文物专用高/超光谱成像设备 (2)二、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成像设备 (3)1、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 (3)2、博物馆专用太赫兹安检仪 (4)三、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分析设备 (5)1、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 (5)2、便携式文物保护专用X荧光分析仪 (6)四、遗址风险管理装备及系统 (7)1、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 (7)2、遗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9)五、田野石质文物的监测系统 (10)1、田野石质文物振动和重力监测终端 (10)2、田野石质文物身份识别监测终端 (11)六、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 (11)1、基于混合北斗的手持巡查终端 (12)2、巡查指挥管理平台 (12)七、文物博物馆火灾防护专用系统 (13)1、文物博物馆专用灭火剂 (13)2、文物博物馆专用自动快速灭火装备 (14)八、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公共服务平台 (15)1、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质量检验平台能力提升 (15)2、文物保护装备示范产品评价和遴选 (15)3、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16)一、文物专用高/超光谱成像设备应用400nm~2500nm波段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超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对文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同时获取;同时构建相应的光谱数据库,配套相应分析软件和光谱图像处理软件,形成文物分析专用高光谱/超光谱成像系统。
满足馆藏文物材质、结构、病害无损检测和多参数同时分析的需求,为文物价值认知、鉴定、病害分析、保护修复效果评价提供高效、无损分析手段。
产品(技术)关键指标:面成像,电控调谐滤光片分光;覆盖光谱范围400nm~2500nm(分为400nm~1000nm,900nm~1700nm,1500nm~2500nm 3个工作波段),光谱最优分辨率5nm;图像动态范围16bit,图像分辨率2048×2048(400nm~1000nm)、640×512(900nm~1700nm)、320×256(1500nm~2500nm),最大帧频20fps(全画幅);镜头接口为商用Nikon F接口;具备大面积全谱漫反射光源;具备便携式和固定式两种类型;可根据用户需求配备偏振成像模块和立体成像模块;配备满足文物高光谱数据分析需求的智能分析模块,使数据分析处理后台化,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源,数据类型,如TIFF、BMP、JPEG、DICOM和DXF等常用数据格式,以及自定义二进制和ASCII格式的数据;配备专用光谱图像处理分析软件,也可与ENVI、SPAM、HIPS、SIPS等光谱数据处理软件相匹配适用。
建立针对壁画、书画类文物的典型高/超光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3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10个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成像设备应用太赫兹波技术,实现对不导电材质文物的非接触式无损性的穿透分析,实现对往来参观游览人员随身携带危险物品等情况的非接触式成像和筛查;构建相应的太赫兹波谱数据库,配套相应的仪器分析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
满足壁画等文物内部组分、分层结构及病害的内部层析成像识别的需求,解决重要文物保护场所中合作或非合作往来人员危险品及文物携带等问题。
重点任务包括:1、文物保护专用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基于飞行时间谱技术,研制用于文物鉴定和保护的太赫兹波谱层析成像仪。
覆盖光谱范围:0.1THz~3THz;波谱最优分辨率:0.01THz,纵向分辨率:≤0.1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下时),≤0.5mm(穿透深度在3cm 以上时);纵向典型穿透深度≥6cm(针对壁画、木质、石膏等绝缘材质文物);横向成像分辨率:≤0.5mm×0.5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下时),≤1mm(穿透深度在3cm以上时);扫描波谱成像速度:1秒/像素(非单一频率成像),1秒/百像素(单一频率成像);控制方式:计算机;配备可扩展、高置信度的文物THz新型图谱数据库及管理、分析系统,满足文物THz波谱层析成像与数据分析需求,具备文物THz图谱数据的特征提取、识别、分类、三维重构与可视化等功能,根据特定文物THz波谱数据分析需求,开发相应的智能分析模块,可管理的图像数据规模达TB以上,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类型,如TIFF、BMP、JPEG等常用数据格式,满足交互查询、检索需求。
建立针对壁画、石刻类文物的典型太赫兹波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1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2、博物馆专用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硬件部分:工作频段:340GHz;工作距离:3.5米-6米(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安检区域:2米×0.8米;成像景深:0.8米;成像分辨力:优于1厘米(具备三维成像功能,纵向分辨力优于2厘米);全区域成像时间:小于0.5秒;快速检查通过率,800人/小时。
软件部分:具备图像智能滤波、边界提取等后期图像处理功能,具有危险物自动识别、报警、细节再现功能,满足重要文物场所的安防人员的使用需求,并支持TIFF、BMP、JPEG 等常用数据格式输出。
软件具备可扩展功能。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三、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分析设备应用先进的X射线双模衬度(吸收衬度、相位衬度)成像技术、X荧光分析技术,构建相应的X射线波谱数据库,配套相应的仪器分析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形成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和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
实现丝绸、木质、竹质、纸质等文物进行内部微细结构信息的现场及实验室提取分析。
重点任务包括:1、文物保护专用X射线成像诊断系统产品(技术)关键指标:硬件部分:射线源能量:<160kV(可调);射线源输出功率:20W(100kV时);细节最高分辨能力:5um;最小物距:50mm;被检目标最大尺寸:300mm×300mm;图像动态范围:16bit;图像阵列格式:>4096×4096;曝光时间:10s到分钟量级(视目标材质和空间布局而定);典型穿透深度:>20cm(针对典型轻元素材质文物;更高穿透深度可根据“穿透深度正比于射线源强度的对数”关系,选择合适的射线源强度来提高成像穿透深度);控制方式:计算机;数据读出速率:>1MHz;冷却方式:风冷。
软件部分:具备图像智能滤波、边界提取等后期图像处理功能,满足文物X射线双模衬度成像与数据分析需求,具备文物特征提取、识别、分类等功能,支持TIFF、BMP、JPEG等常用数据格式,满足交互查询、检索需求。
软件具备可扩展功能。
建立针对青铜、陶瓷类文物的典型X射线波谱谱库,谱库容量可达3TB以上。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1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2、便携式文物保护专用X荧光分析仪产品(技术)关键指标:探测器:电致冷SDD探测器;激发源:50KV/100μA;检测时间:1-2秒进行牌号预报,10秒内进行精确元素分析;测量元素范围:硫(S)-铀(U);校正方式:Ag片;操作环境要求:-20℃-+50℃,湿度≤90%;显示器:高分辨率PDA;数据处理能力:可在PDA内进行编辑,可导入PC机进行保存打印,配备海量存储设备。
实施目标:设备产能达到500台套/年,项目实施期内完成50台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四、遗址风险管理装备及系统系统能够满足偏远地区遗址类文物的风险管理、看护人员野外生存、补给、区域监控、信息通讯等功能。
系统分为现场设备和远程管控两部分,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由野外工作平台、补给平台、入侵跟踪监控设备,通讯设备等构成,实现遗址地现场监测和人员生活保障与设备的集成搭载;遗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具备大区内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分析、通讯指挥、信息查询,可与2013年度指南中“馆藏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实现数据交换。
工程项目集成服务能力达到10个项目/年,项目实施周期内完成3~5个遗址的示范应用,实现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
重点任务包括:1、遗址风险管理野外平台产品(技术)关键指标:(1)野外工作平台野外工作平台用于防护管理人员工作居住,现场设备安装承载。
参数指标:工作温度-40℃~+60℃,工作相对湿度0%~95%,抗风能力:稳定风速45米/s、阵风60米/s,能在6级风条件下展收、作业,在降雨强度6mm/分钟、工作1小时;生活保障:15天/2人;供电:可接入市电,太阳能/发电机复合供电,输出功率≥5kVA;保温隔热:总热传导系数≤2.5W/m2•℃;仓内温度范围:15℃~25℃;防风沙、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等设计按照(GJB6109-2007)《军用方舱通用规范》执行。
(2)补给平台补给平台按照(GJB6109-2007s)《军用方舱通用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3)入侵跟踪监控装备入侵跟踪监控装备达到防风沙、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取证、跟踪、报警、存储等功能,具备光电自动目标跟踪、单一/复合、组网工作模式。
性能参数:工作频段X波段;信号形式:调频连续波;天线尺寸:<750mm×400mm;测量精度:距离测量精度≤10m,方位测量精度≤0.3°;作用距离:≥5Km;整机重量:≤30Kg;扫描角度:全向360°;雷达成像分辨率:≤1m;成像时间:≤512ms;防护等级:IP66;工作温度:-40~+55℃;储存温度:-50~+65℃;相对湿度:95±3%(+30℃);电源消耗:<180W。
成像设备参数:昼光作用距离:对人5km,夜光作用距离:对人3km;云台载重:20kg;云台角度:水平0~355°旋转;俯仰+10°~-70°,云台速度水平:9°/s,俯仰4°/s,跟踪精度0.1°,预置位:32个;供电:AC24V±10%,50Hz,≤150W ;防护等级:IP66;防雷:电源4000V,通讯视频信号2000V;控制协议Pelco-P、Pelco-D行业标准等多协议,波特率可选;工作温度:-40℃~+85℃;具备变倍、聚焦、视频切换、俯仰旋转功能;光电联动响应时间:<50ms。
(4)通讯设备具备野外无公网条件下数据、图像的传输能力,采用北斗、数传电台通讯并兼顾公网通讯的复合通讯模式,并根据环境模块化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