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行 政 法 信 赖 保 护 原 则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党史文苑!""#$%学术版民主与法治一、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的涵义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最早是由德国行政法院根据法律的安全性原则和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逐步确立的,其目的在于“保护人民权利,首重法律秩序之安定”!。
后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效仿,并逐步成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关于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学者们阐述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基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益的考虑,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某些因素的不变性形成合理信赖,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动上述因素,或在变动上述因素后必须合理补偿社会成员的信赖损失”"。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确定性形成合理信赖,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更、撤销或废止该行政行为,如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行政行为违法而确需变更、撤销或废止,必须对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予以补偿或赔偿。
”#我们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涵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信赖基础。
信赖基础是行政信赖保护的首要条件和存在的基础,它是指信赖主体是依据什么而产生了信赖,这种信赖的依据法律是否予以保护。
若这种信赖的依据不受法律保护,也就不可能产生行政信赖保护的问题。
二是信赖表现。
信赖表现,也称信赖行为,是指信赖主体基于对行政行为的信赖而进行了相应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具体行为。
三是信赖值得保护。
信赖值得保护包括信赖的正当性与利益衡量两方面内容。
所谓正当的信赖是指“人民对国家之行为或法律状态深信不疑,且对信赖基础之成立为善意并无过失,若下来之成立系可归责于人民之事由所致,信赖即非正常,而不值得保护”$。
所谓利益衡量是指信赖利益保护的方式是采用存续保护还是财产保护必须将公共利益与信赖利益进行衡量。
通过对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涵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的涵义作如下概括: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基于保护信赖主体的信赖利益,行政主体不得擅自改变行政许可决定;若为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变更、撤销或废止行政许可时,行政主体必须给予信赖主体相应的补偿或赔偿的一项法律原则。
论行政法的信赖保护原则作者:夏明伟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5期[摘要]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乃至建立诚信政府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信赖原则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我们不应将其仅仅局限于一部法律之中,而应将其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导行政立法和实践。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理论基础诚信政府行政程序法在我国,信赖保护原则只是在《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中有所体现,尚无法律加以明文规定。
目前,我国学者对信赖保护原则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够具体、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赖保护原则概述(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信赖保护原则,就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
通俗地讲,就是要求政府遵守和履行承诺,不能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对于行政机关,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擅自改变其内容或重新作出新的决定;对于行政相对方来说,不得否认行政许可的内容或曲解其内容,非依法也不得改变其内容;对于其他作为第三方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来说,都得承认行政行为所确认的事实和法律关系。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法律原则的确立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信赖保护原则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是法治国家原则、法的安定性原则和基本权利保护原则。
第一,法治国家原则。
法治国家原则要求,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应受法律的调整,任何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因此,信赖保护成为法治国家原则的必然要求。
第二,法的安定性原则。
法的安定性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含义。
法的安定性是指法律规范内容的明确性,即所有的法律规范都应当具体明确,公民可以明确无误地理解,国家的活动因此具有可预测性。
当代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论文摘要: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应该贯穿于行政行为的始末,当信赖利益遭到侵害时,公民必须能够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即使相对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进行救济,但很多情况下,相对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救济,即使进入司法程序也存在着无法可依的局面。
因此,我国的信赖保护原则的运用需要具体明确。
论文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具体运用行政法一、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概述正如“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领域中被公认是“帝王条款”一样,在当代行政法中,“信赖保护原则”也已经被确立了基本原则的地位存在着。
这一原则并非私法所特有的,也并非属于公法的特殊原则,而是作为公法私法的法的一般法律原理。
现代行政法已于往昔不同,在承担着保障****、维护法的安定性、实现实质的法治行政的职责的同时,也应该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而为之。
同一法律原则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也应该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因此,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行政法上的具体原则也应该有其特殊内涵。
那么什么是信赖保护原则?1996年韩国《行政程序法》第4条规定:“(1) 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应本于诚实信用为之。
(2)法令之解释或行政机关之惯例为国民普遍接受后,除对公共利益或第三者的正当利益有明显危害之外,不得以新的解释或惯例溯及而为不利致处理。
”这是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典型规定。
我国学者对信赖保护也有不同论述。
姜明安教授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提到信赖保护原则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马怀德教授又称信赖保护原则为保护合法信赖原则或者尊重合法信赖原则认为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确保管理活动的明确性、稳定性和连贯性,从而树立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真诚信赖的原则。
德国行政法学家毛雷尔认为:行政行为一旦经法定程序确立,“该行政行为受到存续保护而不得任意撤废,如出于公共利益的紧急需要必须撤废该行政行为时,也应给予相对人相应的补偿,此为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基本涵义。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学学生姓名:吕栋学号: 119031015520055指导教师:刘燕玲请在论文中写上联系方式,方便联系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摘要: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现代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在我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贯彻与否,与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旨在浅析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关键词:信赖保护;政府诚信;完善建议当代政府要求做到廉政、效率,而且还要做到诚信政府,取信于民。
推行诚信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对于我们法治政府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政府诚信缺位的事件和现象,对公民的切身生活造成影响,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混乱,加强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缺位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贯彻落实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基于对行政活动产生的合理信赖、由此做出正当的活动,政府就应该保护这种值得信赖的利益,不能随意的变更行政活动。
但是由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不得已必须变动时,对公民造成的损失应当合理的补偿。
贯彻落实好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于建立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概述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起源于德国,在日本被普遍适用,后来引入我国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基于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合理信赖做出正当的活动后,行政机关不得随意的废止或者变更该行为,不得反复无常,否则就应该对公民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论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
论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信赖保护原则的发展及成的要件。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的意义所在。
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
诚信一直是我国自古以来最为重视的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最起码的准则。
时代发展到今天,诚信这个词语被赋予了多种含义,但是最初的释义却是人们一直追寻的所要达到的那种境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如此地需要诚信,现在人与行政机关打交道更是如此。
行政机关相对于他人来说,在行政法领域具有地位上的优势及强势,因此,行政机关的一言一行,及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都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行政机关是一种服务性质的机关,若想做好人民的“服务员”,就必须具有诚信这种品质。
相对于此,行政相对人便由此产生一种信赖。
行政法学有多种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的原则,到底是如何产生及规定的,它的意义所在,便是本文所要阐述的。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比例原则具有相同的效力等级,具有直接的适用性,全面约束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
一般认为,信赖保护原则德国行政法院在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判决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原则。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受与发展,现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则。
依据该原则进行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人权、维护法的安定性、实现实质的法治行政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该原则,经合法性和安定性、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如果存在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或者只能在给予合里补偿的前提下才能撤销。
信赖保护原则的实质是建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因此适用于一切行政领域。
信赖保护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是相对的,依法行政原则要求保持合法的状态,撤销一切违法的行政行为,对此应当一如既往的遵守。
而信赖保护原则则要求保护受益人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所造成的状态的信任,维持违法的行政行为。
构成信赖保护原则应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一)信赖保护存在的基础。
此为信赖保护原则存在的前提,无此前提信赖保护原则无从适用。
通说认为构成信赖保护原则之基础是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1此在理论上不是没有争议,如有学者认
为“信赖保护原则必须贯穿于行政权运行的全过程,并由此形成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即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信赖保护、行政法律规范适用中的信赖保护、和行政行为变动中的信赖保护”。
○2显然,该学者认为行政行为作出过程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规范的适用可以单独作为信赖基础而存在。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分歧,通说的观点较有说服力。
理由是:首先,作为信赖基础必须能够反映出国家的意思表示,而国家完整的意思表示必须通过一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才能反映出来。
行政行为尚处于作出过程中时,国家的意思必定是不明确和不完整的,并且尚未表示出来。
其次,行政行为还处在作出过程中,尚未有效成立,当然不可能对外产生法律效果。
因而公民也不可能基于此信赖产生既得利益。
如果按该学者这样解释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则是过于宽泛的将信赖保护原则扩大适用。
殊不知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为求得法治的实质正义,行政法始终在依法行政和法的安定性之间寻找一有效的平衡,过于宽泛的适用任何一原则必然侵害另一原则,破坏了这一有效的平衡。
再次,信赖保护主要以存续保护为主,是对行政行为的存续保护,倘若在行政行为作出过程中某个环节如事实认定、法律规范的适用等即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则往往使违法的事实认定得不到纠正,这显然与依法行政原则背道而驰,也因此而剥夺了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改正错误的机会。
因此,将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行政权运行的每一阶段是不可取的。
○3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其存在的基础应当是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而不论该行政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也不论该行政行为是具体还是抽象性的。
但例外的是无效的行政行为除外,因为无效的行政行为本质上不是行政行为,对外没有任何效力,因此不可能产生信赖利益。
(二)存在信赖表现。
所谓信赖表现是指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而采取的处分行为。
行政相对人基于法的安定性原则信赖行政行为不会变动,而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和对财产进行处分,从而表现出信赖行政行为。
信赖基础与信赖表现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倘没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也无从谈起。
(三)信赖值得保护。
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其判断基准主要是根据无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主要强调了行政相对人对于违法行政行为没有过错。
倘若是由于行政相对人自己的过错,造成违法行政行为的作出,或者明知或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违法则不能成立信赖保护。
这一原则得到了德国行政立法的肯定,《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第二款列举规定了三种不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情形:(1)受益人以欺诈、胁迫或行贿取得一行政行为的。
(2)受益人以严重不正确或不完整的陈述取得一行政行为的。
(3)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的违法性。
也有学者不是从信赖的正当性出发而是从信赖利益与公益比较的角度来鉴别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并认为公益是成立信赖保护必须要考虑的要件之一。
对此反对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为保赖利益提供的保护方式是存续保护和
财产保护,公益在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上不是毫无作用,然而其作用仅限于作为选择保护方式的判断基准,即“在原本法律状态对人民有利时,本应采存续保护之方式,但在公益之要求大于人民之信赖利益之保护时,后者不得不退让,为弥补人民利益的损失,此时应采财产保护方式。
”○4也就是说,信赖是否值得保护不是由人民的信赖利益与公益之间的比较得出,公益不是信赖保护成立的要件之一。
而仅仅是在成立信赖保护原则后选择适用合适的保护方式时,公益的衡量才发生作用。
笔者认为反对者的意见较有说服力,德国行政程序法对此也是肯定的,依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9条的规定看,即使存在紧迫的公共利益需要优先考虑的情况,仍然可以成立信赖保护,只是此时信赖保护的方式由存续保护变为废除后的财产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行政许可的信赖保护原则,它不仅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公正、平等、人权等基本精神,而且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政法中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1)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的重要,推动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2)规范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理性平衡;(3)带动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信赖保护原则产生的概况及在我国行政立法中
它的体现,这一原则的确立也是标志者我国法治社会的又一进步。
注释:
○1参见吴坤城著:“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台湾三民书局出版1997年版,239页。
○2李春燕著:“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研究”,《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德国行政法将行政权运行中产生的阶段行为称为部分行为,不能单独提起
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
显然,已经将信赖保护原则排除适用于部分行为中。
参见平纳特著,朱林译:《德国普通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9页。
○4吴坤城著:“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台湾三民书局出版1997年版,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