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强化演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C
5.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予以排除。
答案:A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方面的内容。
答案:A
7.下图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情景,孝文帝排除万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B.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解决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不足
D.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解析:孝文帝迁都主要是加强统治的需要。
A项是迁都的影响,B、C两项是迁都的原因。
答案:D
8.孝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把女儿嫁给范阳卢氏,这一做法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改鲜卑人为汉人
B.消灭鲜卑陋习
C.加速汉化过程
D.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解析:孝文帝通过婚姻的改变,把两族利益联系在一起,加速封建化进程以巩固统治。
答案:C
9.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
第(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至
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
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注: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明确其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