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准线法测量水平位移PPT(15张)
- 格式:ppt
- 大小:469.00 KB
- 文档页数:15
视准线小角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的原理一、前言视准线小角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水平位移的方法,它的原理基于视准线的概念,通过测量目标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变化来计算出其水平位移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视准线小角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的原理。
二、视准线概述视准线是指从人眼中心到目标物体中心的连线,它是人眼所看到物体的方向。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人眼所看到的是该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而不是其实际位置。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视准线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三、水平位移观测原理1. 观测基本原理在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需要先确定一个基准点作为参照点,并将目标物体相对于该基准点进行观测。
为了避免视准线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将目标物体放置在与基准点相同高度处,并使其与基准点之间保持垂直距离。
2. 观测方法在确定好观测基本原理后,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水平位移观测:(1)确定观测基准点和目标物体的位置,并记录下它们的坐标。
(2)通过望远镜或其他测量仪器观测目标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并记录下其坐标。
(3)根据目标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变化计算出其水平位移量。
3. 计算公式假设基准点和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目标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变化量为d,视野角度为α,则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目标物体的水平位移量:Δx = L × tan(d/α)其中,Δx表示目标物体的水平位移量。
四、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1. 视准线误差由于视准线对观测结果具有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其误差。
例如,在进行观测时可以尽可能保持头部不动,避免眼睛转动;同时还可以使用稳定性较好的测量仪器来进行观测。
2. 基准点位置误差基准点位置的确定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需要尽可能选取稳定性好、易于确定坐标的参照物作为基准点,并进行精确的测量。
3. 观测仪器误差观测仪器的精度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需要选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五、总结视准线小角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水平位移的方法,它通过测量目标物体在视场中的位置变化来计算出其水平位移量。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项目预警值报警控制值水平位移>3mm/d 或24mm30mm监测频率:项目变化量>3mm/d 开挖前开挖后报警后及突发状况监测频率(1-2)次/d 1 次/3d1次/d加大监测频率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地面,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
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
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
埋设示意图如下:图HO. 1 水平位移观测墩匚单位,mm)岩层点观测墩》Cb) 土坛点观测嫩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主筋主筋31 2地面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
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 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
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
实物图如下:仪器架设: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
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
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
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
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
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技术》视准线法监测土坝水平位移《水利工程管理技术》项目组2015年4月视准线法监测土坝水平位移一、观测原理视准线法又称方向线法。
由于视准线法观测方便、计算简单、成果可靠,因此是观测水工建筑物水平位移的一种常用方法,其观测原理如图1所示。
在坝端两岸山坡上设工作基点A和B,将经纬仪安置在A点(或B)上后视B(或A),构成视准线。
由于A、B点在两岸山坡上,不受土坝变形影响,因此AB构成的视准线是固定不变的,以此作为观测坝体变形的基准线。
然后沿视准线在坝体上每隔适当距离埋设水平位移标点,如a、b、c、d、e。
测出标点中心离视线的距离la0、lb0、lc0、ld0、le0,作为初测成果,记录了各位移标点与视准线的相对位置。
当坝体发生水平位移后,各位移标点与视准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再用经纬仪安置在工作基点A(或B)上,后视B(或A)点,可测出各位移标点离视准线的距离la1、b1、lc1、ld1、le1,与初测成果的差值即为该位移标点在垂直视准线方向的水平位移量。
以c点为例,初测成果为lc0,变位后离视准线距离为lc1,lc1与lc0的差值即为位移标点c的水平位移量δc1。
图1视准线法观测水平位移示意图1—工作基点;2—位移标点;3—视准线;4—校核基点二、测点的布设为了全面掌握土坝的水平位移规律,同时又不使观测工作过于繁重,就要在土坝坝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适当数量的测点进行观测。
一般布置是:坝顶靠下游坝肩布设一排测点;兴利最高水位以上的上游坡布设一排;下游坡布设2~3排。
每排测点的间距为50~100m。
每排测点延长线两端山坡上各设一个工作基点。
为了校测工作基点有无变动,在两个工作基点延长线上各埋设一个校核基点,如图1所示。
校核基点也可不设在视准线延长线上,而在每个工作基点附近,设置两个校核基点,使两校核基点与工作基点的连线大致垂直,用钢尺丈量以校测工作基点是否发生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