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2
简述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水平面和地形的高低起伏。
以下是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
1. 准备工作:在测量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勘测,确定测量区域的边界、水准原点和测量站点的位置。
还需要准备水准仪、水准尺等测量工具,并检查它们的精度和灵敏度。
2. 设置水准原点:在水准测量中,水准原点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点,用于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
通常选择地形高程最高的点作为水准原点,并在原点周围设置水准线路。
3. 测量水准线段:使用水准仪测量水准线段的长度,并将其记录在水准测量报告中。
通常使用两个水准仪进行测量,一个在水准原点附近,另一个在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处。
4. 测量水平面:在水准线段测量完成后,使用水准仪测量线段两端点之间的水平面距离,并将其记录在水准测量报告中。
通过计算水平面距离和水准原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可以确定水平面高低起伏的位置。
5. 整理测量结果:在完成水准测量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报告,包括测量起点、终点、水准线段和水平面的距离、高度等信息。
6. 后处理: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后处理,包括检查测量工具的精度和灵敏度、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计算水平面高低起伏的位置等。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出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并为地形分析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需要仔细准备测量工具、精确测量、准确记录和后处理测量结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简述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一、引言四等水准测量是地形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观测方法有多种,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二、四等水准测量的概念四等水准测量是指利用水准仪在地面上进行高程测量,并按照一定的精度要求将所得结果分为四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为最高精度要求,第四等级为最低精度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基本观测方法(1)单程直接观测法:即在两个点之间直接观测高差。
(2)闭合回路法:即通过一个闭合回路来检查误差,并对误差进行调整。
(3)三角高程法:即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出高程。
2. 附加观测方法(1)辅助点法:即在主线上设置一些辅助点,通过这些点来增加观测数据,并提高精度。
(2)检查点法:即在主线上设置一些检查点,通过这些点来检查误差,并对误差进行调整。
(3)交错观测法:即在两个相邻的点之间交替观测,以减小误差。
四、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1)确定测区范围和测线路线。
(2)选择合适的水准仪和三角架。
(3)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和程序。
(4)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并进行校正。
2. 实施观测(1)按照观测计划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
(2)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和精度,并进行误差调整。
3. 后期处理(1)绘制高程图或高程网格图。
(2)计算出各个点的高程值,并绘制等高线图或数字地形模型。
(3)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精度评价和误差分析。
五、四等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1. 仪器应保持水平状态,避免震动和干扰。
2. 观测时应注意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修正。
3. 观测时应避免夜间观测,以免影响精度。
4.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观测,避免出现误差。
六、总结四等水准测量是地形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观测方法包括基本观测方法和附加观测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保持水平状态、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观测,以保证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四等水准测量总结1. 引言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的高程差。
它可以用于修建道路、铁路、水利工程和建筑物等项目中。
本文将总结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基本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测量两个点之间的水平线的高差。
在测量过程中,使用水准仪测量起点和终点的高程,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两个点之间的高差。
3. 测量步骤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如下:3.1 设置基准点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基准点,作为整个测量过程的起点。
基准点应该具备以下要求:地势相对平坦、稳定、不受地质变化影响等。
3.2 设置测点在需要测量的点上设置测点,可以使用铁钉或其他固定的标志物。
测点应该固定在地面上,并且能够保持平稳的高度。
3.3 放置水准仪将水准仪放置在测点上,确保水准仪的水平仪处于水平状态。
根据需求,可以选择自动水准仪或者经纬仪。
3.4 观测通过观测水准仪的读数,记录起点和终点的高程数据。
在观测过程中,应该保持水准仪的稳定,并且尽量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
3.5 数据处理将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两个点之间的高差。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差值法、闭合差检查法等。
3.6 修正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如果发现观测结果存在误差,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正。
常见的修正方法包括使用校准曲线进行修正或者进行闭合差检查。
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水准仪的读数不准确如果发现水准仪的读数存在偏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检查水准仪是否放置平稳,重新调整水平仪。
•检查水准仪是否受到振动干扰,避免在风大、地面不平稳的情况下使用水准仪。
•检查水准仪的刻度是否清晰,需要及时进行刻度清洁和维护。
4.2 数据处理错误如果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仔细检查数据输入是否准确,包括记录的起点和终点的高程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咨询专业人士或者查阅相关资料。
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方法
一、垂节观测方法
垂节观测法是测量水准面高程时最基本的方法,它是通过观测水准面
以下点于水准面以上点之间的垂节差来求得的,因此也叫垂节测高。
垂节
观测的基本原理是将测量点和参考点的垂节间距转换为两点高程差。
垂节观测的基本测量装置是水准仪,它是检测垂节观测测量结果的最
重要的工具。
主要包括视准镜、水准棱镜、放大镜、瞄准尺和测距仪。
这
些装置通过水准仪的视准镜、水准棱镜等测量工具,将水准面以下点的垂
节差折射到水准面以上点的高程差上。
1)垂节观测的操作原理
(1)测量时,将水准仪放置在要测量的第一点,调节水准仪,让水
准轮旋片的阴阳线平行于地面,水准棱镜的棱状纹也平行于地面,这称为“水平标定”;
(2)然后利用视准镜观测第二点,通过水准棱镜对第二点进行测量,同时校准水准轮旋片的阴阳线,这一操作称为“垂节观测”;
(3)最后,根据第一点的基准高程和两点垂节间距,结合垂节计算
式计算出第二点的高程。
2)垂节观测的使用条件
(1)场地平整,没有杂物影响;
(2)有足够的视距。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般采用一对双面尺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⑸]XI00m 三等〉75m 四等〉100m前、后视距差(11)=(9)—(10)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三等〉6m,四等〉I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 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十K—(8)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 687m或4. 787m) 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 —(6)红面测得的高差 (16)=(8) —(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 —[(16) ±0. 100]或(17)=(14) —(13) 三等〉3mm 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 (18)= [ (15)+(16) ±0. 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 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 787m时,取十0. 100,反之,取—0. 100。
简述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四等水准路线是指按照国家测绘标准,级别最低的用于测量地形高差、地面高程等参数的一类测量路线。
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和方法。
一、四等水准路线观测方法四等水准路线使用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测法和闭合路线观测法。
其中直接观测法是将测量点按照线路顺序逐一连接形成直线路线,然后逐个观测测点高程值,最终计算出该路线的高程差;闭合路线观测法则是将测点进行环形连接,利用闭合环形路线观测测点的高程值,然后计算出闭合环形路线的高程差。
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顺序一般是根据路线的实际情况从起点到终点依次进行观测,并且始终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具体而言,其观测顺序为:起点高程-》第1测点高程-》第2测点高程-》……-》第n-1测点高程-》终点高程。
三、四等水准路线中的观测参数在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参数主要包括高程、测站坐标、记录时间、温度、气压等。
其中高程是四等水准路线观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而测站坐标等参数则主要用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之中。
四、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前准备在进行观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需要确定好观测路线和测点位置,然后进行现场勘测和测站的校正。
还需要检查观测仪器的性能,并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所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五、四等水准路线的现场观测步骤在现场进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安装观测仪器,设置观测参数,进行观测测点,记录观测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六、四等水准路线观测前的测试在进行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前,需要进行一些测试以确保仪器的性能与精度。
这些测试包括检查气泡稳定度,测量重新布线错误,检查温度、气压数据的正确性等。
七、四等水准路线的观测精度和误差控制四等水准路线是测量高程和地形高差的重要测量方法,其测量精度和误差的控制对结果的影响非常重要。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第一步:设立起点和终点测量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应该在距离较远的地方,以便能够测量到足够长的路线。
起点和终点应该在地面上有明显的标志,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第二步:设立基准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适当位置上,需要设立一些基准点。
基准点应该是固定的,并且易于辨认。
可以选择在土地上铺设水泥或石材,或者使用其他固定标志物。
基准点的数量取决于测量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每隔100-200米设置一个基准点即可。
第三步:观测仪器的设置与调整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使用水准仪来观测地面的高差。
在设立基准点后,需要将水准仪放置在每个基准点上,并且进行准确的调整。
调整过程中,需要确保水准仪水平和稳定,以及望远镜的焦距和清晰度。
第四步:进行测量观测在观测仪器设置完毕后,可以开始实际的测量观测。
观测者需要在每个测点上测量望远镜的高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同时,需要记录下每个基准点的具体位置和编号,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五步:数据处理与校正测量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正。
首先,需要校正每个测点的观测结果,以去除地面不平整和其他误差的影响。
其次,需要计算出每个基准点之间的高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最后,需要进行误差分析,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步:绘制测量成果图在数据处理和校正完成后,需要绘制测量成果图。
成果图应该清晰明了,标注测量路线、基准点和高差值。
成果图可以用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以确保道路的平整和水平度。
总结: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精确度较低的水准测量方法,适用于一般平整道路的测量工作。
其步骤主要包括:设立起点和终点、设立基准点、观测仪器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测量观测、数据处理与校正,以及绘制测量成果图。
这些步骤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高程测量方法,通常用于对地形的初步了解和粗略计算等级较低的水工渠道和灌溉基础设施的高程。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基准点:找到一个稳定、不易移动的标准点,通常采用混凝土柱或钢筋水泥柱。
将基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点。
2. 设立测站:选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称为测站,采用经验估计其高程,记录在记录本上。
3. 连续接测:从基准点出发,逐一到达每个测站,插入水准仪,记录测量数据。
重复该过程,直到测量全部站点。
4. 数据处理:将每个测站的高程值及其上下距离(即高差)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计算和校验,得到最终的高程数据。
注意事项:
1. 选择基准点时,应尽可能选择稳定、不易移动的物体作为标志。
2. 设立测站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以便后续工作的参考。
3. 连续接测时,应尽可能保证水准仪的平稳和稳定,确保高差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水准测量步骤(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一、水准测量的概念水准测量:又叫几何水准测量。
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本文以四等水准为例进行讲解。
二、水准测量的原理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在两把水准尺上获取读数,来求得该两尺之间的高差,然后推算出高程。
高程—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一般用H A表示;高差—地面上两点的相对高程或绝对高程之差叫做高差,一般用h表示。
(高差用正负之分,而高程没有)h AB=a-b;H b=H A h AB视线高测量有时安置一次仪器须测算出较多点的高程,可先求出水准仪的视线高程,然后再分别计算各点高程,从下图中可以看视线高H i=H A aB/C点高程H B=H i-b ;H C=H i-C三、水准仪的构造(微倾式水准仪)1、物镜2、目镜3、调焦螺旋4、管水准器5、圆水准器6、脚螺旋7、制动螺旋8、微动螺旋9、微倾螺旋10、基座四、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水准点间的距离一般为2-4km,在城市建筑区为1-2km。
水准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点。
根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五、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1)观测方法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2)观测步骤引入K值的概念:K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4.687m或4.787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读数差不能超过3mm(3)观测时前、后视距离必须读取上、下丝读数计算,上、下丝读数应记录在手簿中。
(4)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进行,在没有换站时,后视尺不得移动。
(5)记录字迹工整、清晰,不得任意修改,记录者必须回报读数。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测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水准测量的区域范围。
2.选择测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测段长度,一般建议在1-2公里之间。
3.选择基准点:选择一个稳定的、不易移动的基准点作为起点和终点。
第二步:设站1.找平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每隔几百米设立一个找平点,找平点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
2.设置测站:在找平点上设置测站,需要使用三脚架和水准仪来进行测量。
第三步:观测1.标杆设置:在每个找平点上设置标杆,并在标杆上进行编号,以便于后续的观测。
2.水平仪初始调整:在设置好的测站上,使用水平仪对仪器进行初始调整,使得水平仪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3.观测读数:使用水准仪对每个标杆进行观测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在观测读数的过程中,测员应稳定仪器,以免产生过大的误差。
4.记录观测数据:将观测读数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中,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标杆号、读数等信息。
第四步:校正水准测量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如大气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这些因素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校正。
1.气象因素校正:根据测量记录中的观测时间和测区的气象数据,进行气象校正,如计算大气压力校正数、温度校正数等。
2.仪器因素校正:根据仪器的器差表和校正表,进行仪器因素的校正。
第五步:计算1.高差计算:根据测量记录表中的读数数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差,可以使用正反算法或平均高差法进行计算。
2.高程计算:根据前一界线的高程和每个找平点的高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程。
第六步:绘图根据计算出的高程数据,进行绘图,绘制出各个找平点的高程分布图,以及找平点之间的高程曲线图。
可以使用专业绘图软件或绘图仪进行绘制。
第七步:检查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与分析,主要包括:1.高程闭合差检查:判断各个测段的高程闭合差是否符合预定的精度要求。
2.差错分析: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1、观测方法: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米。
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2)后视红面,读中丝(4);(3)前视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5)(6)(7);(4)前视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黑面要读三丝读数,用于计算视线长度,红面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
记录和计算格式见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米,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格式同四等。
2、计算和检核;计算和检核算内容如下,见下表(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前视距离(10)=(5)-(6)前后视距在表中以米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前后视距差(11)=(9-(10)。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米,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米。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的(11)+上站的(12)。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累积差不超过10为米,三等不超过6米。
(二)、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13)=(3)+K-(4)(14)=(7)+K-(8)K为水准尺两面的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和4.787。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的读数差不得超过3mm。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
(三)、高差的计算和检核按黑面读数和红面读数测得的高差分别为:(15)=(3)-(7)(16)=(4)-(8)两面的高差之差可按下式计算,±100为两尺常数K之差(17)=(15)-(16)±100=(13)-(14)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高差之并不大于5mm,三等不大于3mm。
(四)计算平均高差(18)=1/2[(15)+(16)±100](五)、总的计算和检核每一测段完成后,应作如下检核;(1)、视距计算检核:末站的(12)=∑(9)-∑(10)总视距=∑(9)+∑(10)(2)高差的计算和检核当测站为偶数时,总高差=∑(18)=1/2[∑(15)+∑(16)]=1/2{∑[(3)+(4)]- ∑[(7)+(8)当测站为偶数时,总高差=∑(18)=1/2[∑(15)+∑(16)±100]。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差,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地理测量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第一步:设立基准点四等水准测量需要在测区内设立基准点,以确定测区的零点。
基准点通常位于较高的地势上,可以选择山顶或建筑物等。
设立基准点时,需要考虑地势稳定、不易受外界影响和易于观测等因素。
第二步:测量起点在测区内选择一个相对平坦的地点作为测量起点。
测量起点需要与基准点建立起连接线,以确定起点的高程。
第三步:设置测站在测量起点附近选择一定数量的测站,测站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测区的大小和地形的复杂程度而定。
测站的设置要求稳定、易于观测,并且要能够与测量起点和基准点建立起连接线。
第四步:进行观测在每个测站上,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观测时要注意保持水准仪的稳定,避免外界干扰。
观测时要记录下水准仪的读数,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第五步:计算高程差测量完成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个测站的高程差。
计算高程差时,需要考虑地球曲率、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第六步:绘制高程图根据计算得到的高程差数据,可以绘制出测区的高程图。
高程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面起伏的情况,对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七步:检查和校正在完成测量和计算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检查和校正。
检查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校正时要考虑各种误差来源,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完成四等水准测量的工作。
四等水准测量作为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精度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测量时,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1)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上丝(1)、下丝读数(2)读取中丝读数(3);(2)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4);(3)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上丝(5)、下丝读数(6);中丝读数(7)。
(4)瞄准前视尺红面,令气泡重新准确符合,读取中丝读数(8)。
以上四等水准每站观测顺序简称为后(黑)——后(红)——前(黑)——前(红)。
2、测站上的计算及校核(1)视距部分后距,,(1)项—(2)项,×100,记入第(9)项;前距,,(5)项—(6)项,×100,记入第(10)项;后、前距差d,(9)项—(10)项,记人第(11)项;后、前距差累积值?d,本站(11)+前站(12),记入第(12)项。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2)高差部分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双面水准尺,因此应根据红、黑面读数进行下列校核计算:A、理论上讲,同一把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K值减去红面读数应为零。
即:后视尺(3)项+K—(4)项,(13)项;前视尺(7)项+K—(8)项,(14)项;其中K为水准尺红、黑面起始读数的差值,系一常数值。
在本例中47号尺的K,4.787米;46号尺的K,4.687米。
由于测量有误差,(13)项和(14)项往往不为零,但其不符值不得超过?3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2毫米)。
B、理论上讲,用黑面尺测得的高差与用红面尺测得的高差应相等。
(3)项—(7)项,(15)项(黑面尺高差);(4)项—(8)项,(16)项(红面尺高差)。
因为两把尺的红面起始读数各为4.787米和4.687米,两者相差0.1米,所以理论上在(16)项上加或减去0.1米之后与(15)项之差应为零,但由于测量有误差,往往不为零,其不符值不得超过?5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3毫米),并记入第(17)项。
(17)项,(15)项—,(16)项?0.1米,表中第(17)项除了检查用黑、红面测得的高差是否合乎要求外,同时也用作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这是因为:(17)项,(15)项—,(16)项?0.1米,,(13)项—(14)项当以上计算合格后,再按下式计算出高差中数:高差中数(18)项,((15)项+(16)项?0.1米)3、注意事项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4等水准测量方法
一、引言
水准测量(Level Measurement)是测量液体的水平高度的一种技术,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用水,化工、石油和煤炭等行业。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
理是量取水面高度,根据水准仪的不同类别,水准测量可以分为平面水准
测量方法和立体水准测量方法。
1)平面水准法
平面水准法是指利用水准仪以一定角度从水体表面上测量水体的水面
高度,其的主要方法有四种:直尺水准法、水平尺水准法、液位尺水准法
和水准尺水准法。
(1)直尺水准法
直尺水准法是一种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它采用固定的直尺和水准仪,把直尺放在水体表面上,使直尺上的基准线垂直于水准仪,然后以水准仪
测量直尺上标记线的高度,最后计算出水体表面的高度。
(2)水平尺水准法
水平尺水准法是直尺水准法的另一种形式,采用一根水平尺和杆及其
它附件,将水平尺直接放在水体表面上,底部使用杆固定在水体表面,然
后以水准仪测量水平尺上标记线的高度,最后计算出水体表面的高度。
(3)液位尺水准法
液位尺水准法是将液位尺放入水体中,并以水准仪测量液位尺上的基
准线的高度,从而计算出水体表面的高度。
(4)水准尺水准法
水准尺水准法是把水准尺放入水体,并以水准仪测量水准尺上的基准线的高度。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高精度的水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工程测量等领域。
其方法步骤如下:
1. 确定测区范围和基准面:首先需要确定测区的范围和基准面,这是进行水准测量的基础。
2. 确定测线:根据测区的地形特点和测量要求,确定需要测量的水准测线。
3. 建立基点:在测线上选择3至5个基点,并进行精确测量和记录,以便建立起比较精确的基准面。
4. 进行测量:根据测线的起点和终点,在路径上设置若干个测点,并使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5. 进行计算:将测量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得出每个测点的高程值。
6. 进行精度检查:对测量数据进行精度检查和控制,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7. 作图和报告:根据测量数据,进行作图和编写报告,汇总和说明测量结果。
以上为四等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步骤,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4等水准测量方法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传统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的高程差。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解释: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测量技术,用于确定地面的高程差。
它是通过在地表测量和测量引线之间的高差来进行的。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简单、经济且广泛应用的方法,对于一些常规的建筑测量项目是非常有效的。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四等水准控制点:在需要确定高程差的地点,建立一个基准点和若干个控制点,用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2.定位观测点:确定控制点后,需要在需要测量的地点设置观测点。
这些观测点通常位于地面上的固定物体上,如灌木丛、围墙或建筑物等。
3.调整仪器: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之前,需要仔细调整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测量杆和测量标志等,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进行观测:在进行观测之前,需要确保测量杆和测量标志垂直于地面,并且与水准仪安装牢固。
观测者将水准仪对准标志并读取水准仪的高度值,然后记录下来。
5.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观测之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计算各观测点的高度差和误差,并绘制高程差图。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有几个特点:1.精度相对较低:相比于其他高程测量方法,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误差的影响,包括仪器误差、人为误差和环境因素等。
2.测量范围较短:四等水准测量适用于测量范围较短的地面高程差。
它通常用于建筑工程中,如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和房屋建设等。
3.成本较低:相比于其他高程测量方法,四等水准测量的成本较低。
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技术,普通的水准仪和测量杆就可以完成测量任务。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对于许多常规的建筑测量项目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它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方式来确定地面的高程差,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