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标准—忠实
- 格式:ppt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9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这
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语义,不擅自增减内容,不随意改变
原文的文体和风格,力求做到忠实于原作,使译文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情感。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忠实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确保译文与原作保持一致,避免了对原文内容的扭曲和失真。
通过遵守忠实原则,译者能够在尊重原文的将原文内容
传达给目标读者,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忠实原则也是翻译行业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国际翻译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中,都对忠实原则进行了规范和约定,要求译
者在翻译时需遵守忠实原则,不得对原文内容进行任意的篡改和改动。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忠实于原文的又能够使
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和语境中更具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以保持忠实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语言和文化调整。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语言新探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文/魏洳镝 刘亚娟摘要:翻译是一种将相对陌生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
“翻”指交谈语言转换即句对句转换,“译”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
“忠实”原则是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注重原文文本功能,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及文体信息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语言信息转换;翻译标准;忠实原则;文本功能;文体一、“忠实”为何?翻译标准甚关键,犹如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
译者像带镣铐的舞者,应在正确翻译原则指导下实践以便交出的译品经得起考证推敲。
翻译“忠实”为第一准则,若不“忠实”,即使译文在美在达,也不能传其意,正如严复所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若“信”不达标,原文正确旨意定会遭曲解,阻碍正常交际。
二、何为“忠实”?“忠实”原则指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感情,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传达给读者。
林语堂于《论翻译》归纳翻译标准有三,第一为忠实,第二为通顺,第三为美。
忠实是“信”,包括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翻译与艺术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忠实绝对化的标准不可能实现。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及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替“雅”并提出四义:第一强调非字译。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
译者所应忠实是原文零字所组成语意。
”“字义并非固定分立而是连贯不可分裂。
”第二须传神。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第三为非绝对。
“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忠实之谓。
”奈达认为,翻译的实质即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来等效传达原语信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翻译绝不求文字表面上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忠实性认为原文和译文应具备相似甚至相同的文本功能。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确保译文与原文在语义、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一致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其他翻译原则的基础。
忠实原则的核心是保持原文的意思和信息在译文中的准确传达。
译者不应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解释或注解,而是应力求用准确、明确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原文的含义。
译者应尽量避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改动或省略,以免歪曲原文的意思。
当原文中出现模棱两可、难以翻译或存在歧义的地方时,译者应尽量采取保留原文的方式,或者注明原文的不确定之处,以便读者对译文有正确的理解。
忠实原则还要求译者对原文的风格和语气进行恰当的转换。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语用背景,选择合适的译文风格,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译者需要熟悉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习惯,适应并传达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在实践中,忠实原则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包括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折衷。
文化差异也会对翻译的忠实原则带来挑战。
当原文中包含有文化和习惯的特点时,译者需要在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程度做出适当的处理。
语法和语义上的限制也可能限制译者对原文的忠实传达。
有时,原文的某些句子结构或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无法准确传达,译者需要在忠实原则与译文的可读性之间进行权衡。
尽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忠实原则仍然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对于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熟悉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准确、恰当的选择。
只有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译者才能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英译汉的三个步骤翻译的标准是:首先要忠实原文,不随意增添或册减,更不能歪曲原意,瞎编乱造。
而且译文语言必须正确通顺,符合汉语习惯。
英译汉的成功取决于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坚实的汉语基础、词汇量和背景知识。
在进行翻译时,应当联系上下文,把有关句子弄懂,将意思搞透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果不顾语境断章取义,抛开原文盲目翻译,扑风捉影,望文生义,就可能曲解原意,造成误义。
英译汉的过程有三个步骤:阅读理解、汉语表达、审校润色。
要做到即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习惯,在进行这三个步骤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阅读理解时注意各成分的逻辑关系阅读理解时吃透原文,有助于语法分析和上下文弄清句子的逻辑层次,识别主-谓-宾(或主-谓-宾-补)等结构,判断出各成分的逻辑关系。
例: Too often 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 ‘s succes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But rarely is success so mysterious .我们常常相信别人的成功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奥秘或是由于某种机遇。
但成功极少是如此神秘的。
分析:该句的主要结构是We believe …… is some ……。
Too often 是状语,为了强调提前了,而What accounts for …… success是believe的宾语从句中的主语部位,只不过是由What 引导,account for 是一短语,意为“说明”“证明”所以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 .2、用汉语表达时注意引申词义进行汉语表达时应结合上下文解决疑难词的确切含义或引申词义。
“引申”就是在翻译时将词义加以深化,产生“新义”,以确切表达原文含义。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交流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语气和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这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翻译质量,还影响到翻译工作对原文的传达和表达。
本文将就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内涵、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来探讨一下“忠实”原则的内涵。
在翻译领域中,所谓的“忠实”原则实际上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信息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等与译文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文作者的原意,不做无谓的增删改动,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这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献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专业性要求翻译的忠实性达到最高水平,以确保读者能够真实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忠实”原则的适用范围。
事实上,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等。
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翻译工作,都需要译者尽可能准确地把原文表达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于“忠实”原则的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诗意、语气和文学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译者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而对于商务翻译来说,则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为商务文件和合同涉及到的是权益和责任,需要译者保持原文的法律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如何操作和注意“忠实”原则。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在开始翻译之前,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刻理解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2. 保持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准确性。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1. 引言1.1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翻译标准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规范翻译行为的准则,能够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通过遵循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
翻译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翻译行为,更重要的是保障翻译质量,确保翻译结果符合原文意思,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忠实”原则作为翻译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译者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保持原作品的原貌和特色。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并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翻译工作中,遵循“忠实”原则不仅能提高翻译质量,还能增强读者对翻译作品的信任和认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2 “忠实”原则的定义“忠实”原则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准则。
在翻译学的范畴中,“忠实”原则被定义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尽力使译文在意义、语体和风格上与原文一致,以确保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避免对原文的曲解、遗漏或添加,同时要注意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保持译文的信达性和对准确性的追求。
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者在面对诸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挑战时,需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对待原文,并通过灵活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精髓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注重在理念与技艺之间的平衡,不仅要理解原文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使译文尽可能地呈现原作的内涵和外延。
“忠实”原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译者的学术、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忠实”原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以确保翻译工作的准确、完整和信任度。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细致入微的语言功底。
那么,翻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准则呢?首先,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准确性。
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有任何歪曲或误解。
译者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内容,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法上完全一致。
其次,流畅性也是翻译的标准之一。
译文的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要通顺、自然,让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
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通顺流畅,避免生硬、生涩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
此外,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一致性。
译文在整体上应该保持一致,无论是在术语、风格还是语气上都要保持统一。
这样可以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也能够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另外,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文要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身份、年龄、地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让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此外,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专业性和可信度。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确保译文在专业术语和领域上准确无误。
译文还需要具备可信度,让读者能够信任和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总的来说,翻译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涉及到准确性、流畅性、一致性、目标读者适应性、专业性和可信度等多个方面。
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要求,力求做到最好,让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什么意思?在翻译中,“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不得歪曲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这意味着翻译者要尽可能地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用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个意思。
译文还要尽量地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以保持原文的风采和特色。
“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不得歪曲原文的含义和风格。
那么,在实际翻译中,“忠实”原则如何应用?翻译者要尽可能地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需要翻译者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理解原文中的各种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对原文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理解,确保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
这样才能保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一致,忠实于原文。
翻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一致。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翻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的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
这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保持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一致。
翻译者在使用“忠实”原则时还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
每种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翻译者还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为目标语言读者所接受。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翻译的内容应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添加或删减信息,不歪曲原文的原意。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确
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忠实原则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只有在
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过程中如果添加了自己的解释或意见,
就会导致偏离原文的意思,误导读者。
翻译者应尽量避免个人主观色彩的添加,要保持客
观中立的态度,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原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情况下可以适度放宽。
当原文在叙述方式上过于拗
口或难以理解时,翻译者可以适度调整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
无论在何种
情况下,翻译者都不能违背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在实际翻译中,实现忠实原则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遵循原文的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有能力用恰当的语言
表达出来。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误解或语际障碍,并能够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翻译工作的基石。
只有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才能
准确、可信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实现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桥梁,而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则,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不偏不倚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忠实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中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了解“忠实”原则在翻译中的内涵和要求。
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语气、风格和特色,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这并不意味着译文必须与原文一字不差地相同,而是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文化、语言和习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语境和习惯。
忠实原则既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又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和转换能力。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忠实原则常常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了困难。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而这些差异往往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进行磨合和平衡。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中文中可能需要进行转换;某些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表达方式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言及文化知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和语境,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原文的多义性和含混性也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了难题。
有些原文本身就存在多种解释和理解,而译者需要在不失忠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
一些含混的表达和语气也给译者带来了困扰,因为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背景,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特点,随后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转换。
忠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译者具备更加细致入微的语言分析和把握能力。
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也会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是跨越文化界限、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指的是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的意思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忠实是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也是其他翻译标准的基础。
忠实原则的实施需要翻译者掌握两种语言,尤其需要对原文的语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翻译者需要通过深入揣摩原文,熟悉原文的语法、逻辑、句型和结构,以此挖掘原文的含义和信息,进而将其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精炼和提炼,尽可能的把原文的真正意图和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实现忠实原则,翻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对原文语言的了解: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语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包括原文的语法、词汇和语言习惯等,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2. 对翻译语言的掌握:翻译者需要对翻译语言有一定的掌握,包括语法、用词、表达方式等。
3. 翻译的目标受众:翻译的目标受众也是翻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针对不同的受众,翻译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翻译。
4. 原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翻译者需要尽量保留原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力求在翻译过程中不失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5. 原文的文化背景: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因为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实现忠实原则并非易事。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忠实原则。
在一些语言之间的翻译中,因为语言本质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忠实原则有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他翻译标准,以实现翻译的真实和准确。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雅”即是“美”。
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