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自以为是“马上得天下”。
儒生陆贾质疑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兼用”的统治方略。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那么,汉初统治者是如何面对困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导学一:西汉的建立(一)西汉的建立1.【图片展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二)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和首要任务1.【材料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2.设问: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其首要任务是什么?提示:(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
(2)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活动设计】(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
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面对此种情景,如果你是汉高祖,你该采取哪种措施?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一)何为休养生息?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材料展示,引导学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涵和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掌握: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4、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过程:
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一】:“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位平民皇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继他之后,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二】
1.以上史料说明什么问题?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广泛发言。
归纳:
(1)反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由于勤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造成
【探究问题三】
(1)什么是修养生息政策?
(2)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什么?
(3)政策的根本目的?
(4)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回答:
目的:巩固政权和社会局势
措施:士兵返乡务农
影响: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学生归纳整理文景之治的要点
军事:
经济:
文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节课。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四、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五、重点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学生: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教师: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坐着刘邦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来了解刘邦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安邦定国,将大汉王朝推向巅峰,最终实现大一统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刘邦创作的诗歌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
第11课《⻄汉建⽴和“⽂景之治”》教案课《⻄汉建⽴和⼀、新课标标准⼀、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息政策、“⽂景之治”,知道⻄汉从建⽴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秦亡后,项⽻、刘邦⼜进⾏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了我国历史上有⼀个统⼀的封建王朝——⻄汉。
⻄汉建⽴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产,改善⼈⺠⽣活,实施了休养⽣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祖的⼉⼦⽂帝和孙⼦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息政策,减轻⼈⺠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发展阶段,⼈⺠⽣活更加安定,史称“⽂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素养⽬标三、三、核⼼素养⽬标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息”政策和“⽂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认识到休养⽣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教学过程四、四、教学过程(⼀)新课导⼊【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吸引学⽣注意⼒,开展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汉建⽴(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起义有何不同?(4)学⽣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段,概况⻄汉建⽴的信息。
(6)学⽣活动2.汉⾼祖的休养⽣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汉建⽴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失作业,⽽⼤饥馑。
凡⽶⽯五千,⼈相⻝,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货志》材料2:(汉初)⾃天⼦不能钧驷,⽽将相或乘⽜⻋,⻬⺠⽆所盖藏。
——⻄汉·司⻢迁《史记·平准书》(2)学⽣活动①⽥地荒芜;②⼈⼝锐减;③国库空虚;④⼈⺠流离失所。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西汉的建立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 材料研读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二.休养生息政策1.材料研读材料一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