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

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

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
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

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8年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12)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1.古诗文填空。(10分,每空1分)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_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再接再励不计其数栋梁

B.拈轻怕重默不关心蜿蜒

C.刨根问底谈笑风声殉职

D.见异思迁众目睽睽狭隘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B.公园中亭台楼阁设计得如此别致新颖,可谓独具慧眼。

C.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养家糊口都不容易,就算有理也不必咄咄逼人。

D.赵本山表演的小品诙谐幽默,常常令下面的观众忍俊不禁。

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2分)

A.《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侄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作者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这篇作品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特色,感情真挚而深沉。

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一个()的小村调来一个能()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某个孩子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他的话。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个小村也成为文明的“大学村”。

A.遥远预想预算信任

B.远远推测预知迷信

C.偏僻预测计算信服

D.偏远预测算出相信

6.综合性探究题。(7分)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德国成立,于举办了第一届G20峰会,属于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2016年G20峰会在9月4—5日在我国杭州举行。下图是G20峰会的徽标,请仔细读图,完成下面三道小题。

(1)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请说说该徽标的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如果你从事的是国际交际中的礼宾工作,面对八国集团的成员,你将用《论语》十二章的哪句话来迎接外宾呢?那么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做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回答问题。(7分)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为下文。(2分)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阅读《痴心石》,回答问题。(16分)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⑨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⑩?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1)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可以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3分)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018年中考语文基础过关测试(12)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不知何处吹芦管

(5)岐王宅里寻常见

(6)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D

3.B

4.A

5.D

6.(1)2016年G20峰会会标图案,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答对两点即给2分)

(2)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图案中的“G2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答对两点即给2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它们不同的礼节、礼貌的作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意思对即可)

7.(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的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1)“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2)不能删去。理由如下:

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

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埋下伏笔。

(3)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地表达了父亲为“我”挑石头、洗石头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爱意。

(4)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

(5)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