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探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2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而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心绞痛,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血府逐瘀汤也有着一定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是《伤寒论》中的一种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生物碱类成分组成。
这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脏循环系统的微循环,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畅,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红花等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症状。
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般需要长期服用。
通过中药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改善病人的心脏供血情况,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
血府逐瘀汤还可以改善心脏微循环,预防心脏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需要遵医嘱服用,不能随意更改剂量和用药时间。
并且患者在服用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血府逐瘀汤虽然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有着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
特别是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有肝肾功能不全、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慎重使用,甚至禁忌使用。
在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使用中药方剂。
活血化瘀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脑部供应血液的血管中出现的病理性改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弹性和降低血脂,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下面将详细探讨活血化瘀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和方法。
一、活血化瘀的机制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导致红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了血液循环障碍。
而活血化瘀能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释放一氧化氮(NO),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同时,活血化瘀还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通过这些作用,活血化瘀能够减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活血化瘀的方法(一)中药活血化瘀中药活血化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药物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丹参、川芎、红花等。
这些中药成分能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NO释放,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中药中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进展。
(二)针灸活血化瘀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NO释放,扩张血管。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与常规治疗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运动活血化瘀适量的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提高血液的运输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运动还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血糖和改善体重控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在老年中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并且此病的危险性很大。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对此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迫在眉睫。
许多学者在研究和分析治疗冠心病的最佳方案,本文主要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希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
标签:冠心病;治疗;临床表现;分析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
从中医认角度分析,引发关心病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寒暑犯心、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
所以冠心病的中医治疗也是根据这些病因入手的。
下面分别从中医方面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三个角度分析和陈述如下。
1冠心病的发病机制1.1情志失调中医理论认为,“郁”即情志内伤是冠心病致病的主要因素。
情志内伤引发气机郁滞,首先波及肝脏,引起肝气郁结、气郁日久、累及血、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而发病。
然而,中医讲“脏腑相关,互相影响、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一旦肝脏发病,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随着病程期间延长,其他脏器的集结症就出来了,故而会引发心脏的病变。
1.2气虚血瘀中医认为胸中气虚,心血不足,血流失常,则胸部猝然而痛,发为冠心病。
[2]寒凝导致气滞,气滞引起血瘀。
心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方面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
由此可知,气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从而派生而来痰瘀等,所以病机特征是气虚为本,痰瘀为标。
如果形成瘀血既可阻滞气机条达通畅,导致气滞,又可影响津液的转输气化形成痰浊;而气滞可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进一步加重痰浊、瘀血;痰浊亦可阻于脉中,阻碍血液走动,并可郁阻气机,使瘀血、气滞进一步恶化,其中痰浊、瘀血都属于阴邪,易斫伤阳气,则虚者更虚,因虚致实,加重寒、痰、气、瘀等病理产物的蓄积[3]。
2临床表现中医把本病分为七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浊血瘀型、肝胆郁滞型、肝肾阴虚型、寒凝气滞型、亡阳欲脱型。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血府逐瘀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心血管功能。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一、血府逐瘀汤的组成和作用血府逐瘀汤是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甘草等数味中草药组成的,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活血通络、调节血液循环等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心血管系统出现瘀滞,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发心绞痛的症状。
血府逐瘀汤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心血管的环境,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1. 缓解心绞痛症状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缓解心绞痛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对于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的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提高心血管功能血府逐瘀汤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心血管功能。
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清除瘀血,血府逐瘀汤能够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脏功能,降低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3. 改善心脏供血不足血府逐瘀汤能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而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从根本上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三、临床研究1. XXX医院对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心肌供血情况得到改善,心功能提高。
2. 一项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对照研究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功能得到了改善,而对照组在这些指标上没有显著改善。
1. 血府逐瘀汤的剂型可以是汤剂或者颗粒剂,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2. 患者在服用血府逐瘀汤的过程中,需要遵照医嘱,严格按照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使用,切忌过量或者未经医生指导随意更改剂量。
活血化瘀药物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社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传统中医药学中的活血化瘀药物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本文将就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活血化瘀药物的基本概念活血化瘀药物是中医药学中独有的一类药物,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并具有清除淤血和积聚的作用。
活血化瘀药物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重要价值。
二、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症状为胸闷、心绞痛等。
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心脏和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心绞痛症状,缓解心脏负荷。
2.脑梗塞的治疗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半身不遂等严重后果。
活血化瘀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减少脑梗塞的发生和发展,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
3.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小的威胁。
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减轻血管内壁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
4.脑血栓形成的治疗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严重影响脑部功能。
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清除淤血、化解血栓,促进脑血液循环,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脑血栓的危害。
三、活血化瘀药物的常见代表药物1.丹参丹参为中药中常见的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
2.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活血化瘀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3.红花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各种疼痛。
四、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自行使用。
2.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根据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给予中药汤剂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6.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9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疗效对比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9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对比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共出现8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等,未影响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8%,观察组仅1例患者轻微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3,*p<0.05)。
3 讨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不稳定粥样斑块迅速增大、破裂、破损、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造成心肌急剧、短暂供血不足[3]征。
本组数据显示,单纯的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中医学中以其心前区疼痛的主要临床症状归属于“胸痹”范畴,其多因寒邪内侵、情志失调、劳倦内伤、饮食不当、年迈体虚等原因造成患者气血失调,心脉失养,心络痹阻,不通则痛[4]自拟方以人参、炙甘草益气复脉,行血活血共为君药,桂枝振奋心阳、温经通脉,助君药益气通络,川芎、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合营通脉,助君药活血通络,共为臣药,郁金、降香活血理气止痛,牛膝通脉下血、行气活血共为佐使,诸药配伍,益气温阳固本,通脉止痛去标,标本兼治,可收祛邪扶正之效。
本组数据显示,给予本法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其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本法固本培元,可明显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第23卷 第5期 2021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No. 5May,2021基于“气脉常通”理论探究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系统评价敖玉涵1,张明雪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要:目的 基于“气脉常通”理论,立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运用Meta分析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WF)、维普网、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纳入以中医疗法为主要干预措施、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且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要中医治法的临床RCT研究,各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2020年6月。
在2名评价员的合作下完成文献标题和摘要的阅读和初选,排除不符要求的文献,提取所需的文献资料,应用Review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包括临床有效率或心电图改善情况、血脂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物等)、不良反应进行Meta 分析,采用L'Abbe图、Galbraith图、Metaninf命令图,并结合GRADE系统评价对文章的异质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45篇RCT文献,累计样本量38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活血化瘀法治疗优于其它疗法(P<0.05),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最佳(P<0.05)。
(2)活血化瘀法在心电图疗效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显著(P<0.05)。
(3)活血化瘀法可显著改善总胆固醇水平(P<0.05),但在改善患者HDL-C、LDL-C以及甘油三酯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活血化瘀法可显著改善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病,目前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冠心病取得很好的疗效,那么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中医如何治疗冠心病:中医认为冠心病为夺虚标实,标实以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主,本虚主要是气虚,阴虚,据此,冠心病常用的治则有:(1)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
鉴于血瘀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2)宣痹通阳法:汉代张仲景认为,胸痹心痛是阴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在治疗上创立了宣痹通阳大法。
适用于冠心病的痰湿上乘、胸阳不振者。
(3)芳香温通法: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与否与寒热关系密切。
血遇寒则凝,遇热则通。
冠心病为寒气客于心脉,脉络卷缩绌急,血气不得流通所致。
芳香温通即针对此而设。
使气血流通,疼痛缓解。
适用于冠心病寒凝血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作可收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4)调整脾胃法: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胸阳痹阻的根本健脾胃,补中气,提高机体运化痰湿的能力,使气血充足,心脉得养为冠心病的治本之法。
适用于症状缓解期的治疗。
(5)益气养阴法:临床观察,冠心病不同程度存在气阴不足的情况,近年来,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
适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者,临证中可根据气虚与阴虚的程度灵活调补气药与滋阴药的比例。
(6)补肾固本法:冠心病的发病与肾虚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
所以,治疗冠心病补肾固本是十分重要的治疗之法。
在老一辈专家的经验基础上,我院以龚洪海博士为首的专家组采用辨病施治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益心免疫法""益心通络法""巨针巨刺综合疗法"等一系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并研制出"保心丹"、"中风康"、 "益气保心汤"等系列方剂,临床多方联用,多法并用,益元荣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以达到养肝肾柔血管、降血脂消肥胖、融滞血祛瘀滞的治疗目的。
贾树培教授以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贾树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他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提出的“以益气养阴化瘀法”是他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冠心病是当代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多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
在传统中医学中,冠心病被归类为心痛和痰瘀两个病证。
贾树培教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脏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以及气滞血瘀。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是要益气养阴、化瘀通脉。
益气养阴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原则。
贾树培教授强调通过调整呼吸、饮食和休息,增强体质,提高心脏的代谢功能和耐力。
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化瘀通脉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手段。
贾树培教授主张使用中药调理,以活血化瘀,通络舒筋。
他的治疗方案包括多种中药,如桃仁、川芎、丹参、郁金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能够改善心血管的微循环,增强心肌供血。
贾树培教授还提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平时可适量食用一些有助于降低血脂、抗氧化的食物,如蓝莓、黑巧克力等。
贾树培教授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既要养阴益气,又要活血化瘀。
他还指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他会进一步开具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的中药。
对于血瘀的患者,他会加用化瘀药物,如三七、川芎等。
贾树培教授以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他治疗的患者中,不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心血管功能也有所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优点,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则。
贾树培教授的以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通过调整体质,益气养阴,化瘀通脉,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肌供血。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治疗方法将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探讨(一)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
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研究发展迅速,新的药物和技术方法不断涌现,如钙离子拮抗剂、新型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以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为代表的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性治疗等方法的运用,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
但由于西药自身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长期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介入性治疗后的再狭窄形成,亦是现代医学防治领域普遍关注的难题。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活血化瘀法疗效确切,成为冠心病心绞痛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
1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依据
1.1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认识
冠心病心绞痛病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胸闷不适、胸闷胸痛、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舌质黯红或紫黯,均为血瘀证的具体体现,非传统的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所能概之。
因此,瘀血阻滞可作为一个兼证亦可作为独立证型存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故防治上也应随证辅以活血化瘀。
1.1.1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心肌缺血属于中医“心痹”、“心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由饮食不当、年老体弱、情志失调或寒邪内侵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病位在心,可涉及脾、肝、肾,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又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甚至阳虚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虚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病程中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
1.1.2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①情志失调。
情志所伤,枢机不利,气滞血瘀。
情志失调可导致血瘀发生,其中主要为忧怒。
《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百病始生》又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瘀,忧则气结,怒则气逆,气机不畅,帅血无力,血行不畅,发为血瘀。
②饮食不节。
水谷入于胃,五味各走其脏,饮食偏嗜,咸味过度,可伤及血脉,导致血瘀。
《素问?五脏生成》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血变色。
”《灵枢?五味论》也云:“血与咸相得,则凝。
”因此,有“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之说。
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湿,痰浊阻滞,闭阻经脉成瘀;阴虚津液不足致瘀。
阴虚证的致病因素很多,如阳邪耗伤阴液,长期食辛辣,饮酒过量,阴液受劫;思虑过度,暗耗营阴,均可造成营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痰浊阻滞,痰瘀同生。
③年迈、久病过劳、年迈脏衰,气血生化不足,血少不充,脉道凝涩,而发血瘀。
《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
”过于劳累形成气虚,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失其鼓动而失畅,久则正虚血结。
久病邪气羁留,伤及血络,血脉不畅,而致瘀血。
”《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此为叶天士“久病入络”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诸病源候论》曰:“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
”
1.2现代医学理论与血瘀证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针对血液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功能,防止动脉、静脉血栓形成,抑制血液凝固,增强纤溶活性,促进血栓溶解;对心血管是通过改善血循环、增加组织血液供给、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代谢、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目的1]。
从影响冠心病心绞痛的生理病理因素看,决定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根本因素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有效灌注及心肌的负荷。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来说,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
血流慢,使循环压力增高,易使脂质沉积,容易损伤血管内壁,既是血栓形成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成因之一。
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实质上是中医血瘀证的一个重要具体客观指标。
微循环障碍的主要病理变化有3个方面:①微血管变化包括畸形、痉挛、狭窄、阻塞、内皮细胞异常、粘附性增高、脆性及通透性增加;②微血流改变包括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血栓形成或栓塞;③微血管外病变包括渗出、出血,并可因此导致组织器官的灌流不足、新陈代谢紊乱等。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舒血管物质合成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生成释放占优势,使外周阻力增大和微循环障碍,血压随之升高。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一旦受损,即可合成释放多种促凝物质,从而启动凝血连锁反应,促进血液凝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从血小板的角度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通过其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参与了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和病情衍化进程,其进一步的机理为通过释放血栓素A2(TXA2)和5-羟色胺(5-HT)等血管收缩性介质,增加了外周阻力,从而引起或加重冠心病心绞痛。
血流变异常是血瘀证另一重要客观指标。
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流成分与性状改变,而致血液粘稠、浓聚、红细胞刚性增加等,亦会增加外周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