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一)传统型与创新性相统一根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文明的发展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基因,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理念等,这些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节日,其蕴含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依然被人们传承。
但庆祝方式却有了创新。
例如,春节期间的线上拜年、电子红包等新形势,既保留了春节的传统意义,又适应了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文化的世界性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交流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独特的语言文字、民俗风情等。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积极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如今,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
例如,针灸疗法在许多国家被用于医疗保健,这是中华民族文明走向世界的一个体现。
(三)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人民性,即文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人民是文明建设的主体。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具有先进性,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朝着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在教育领域,中国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文明的人民性。
同时,中国教育不断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如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等,显现了先进性。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一)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找到其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
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
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
“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
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
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
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
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
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
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
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论艺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积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的设计观念相结合的特点,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所谓“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设计者应有意识的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
它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其融合“世界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底蕴,结合当今世界较为前沿的理念,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国际水平的作品。
没有“民族性”“世界性”的设计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灵魂,无法矗立在世界优秀的设计之林,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两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说缺一不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
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它体现为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种怀旧的情节;一种对先辈们探索知道的借鉴,一种肯定,一种学习;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一种。
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其范围也十分的广阔丰富,如中国传统的国学京剧、针灸、哲学思想、陶瓷、剪纸、饮食文化、武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结合这些财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如戏剧中脸谱元素,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都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性”中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文化根基。
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世界性”。
艺术文化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文化探索84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并指出文化多元性及审美多样性两个音乐文化中的世界性特点。
每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而整个音乐文化又是由多民族音乐构成,因而音乐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优秀的音乐应将二者兼而有之。
关键词:音乐文化;民族性;世界性引言一方面,音乐代表着单一民族的文化,其无处不在地体现民族性;另一方面,音乐又在某些时候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又随时随地展现着世界性。
由于音乐文化具有极强的同一性,虽然共生在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互相存在矛盾,但是各地区的精彩之处也正在于各民族间的共荣与差异。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1.由多民族组成民族性通常代表了文化的阶段性、独特性、地域性,在有些时候会显得有些局限,该特征是由该民族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历史或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思想意识或精神状态,主要体现了该民族的大众针对艺术与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情趣。
民族音乐由于由多民族构成,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或乐器,从形式上看包含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风格上有创作音乐与当地民族音乐两种。
中国的音乐文化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却又截然不同,例如,昆曲或京韵大鼓代表了某个具体音乐特征,而《希望的田野上》与《祝酒歌》则体现了该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五十六个独特的个体组合而成的。
2.传统音乐的延伸广义来说,民族音乐代表了各民族的音乐,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对国家或社会生活的情感传达,一方面,部分民族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延伸,例如,《渔舟唱晚》或《二泉映月》虽然是近年的音乐作品,但其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作品的民族特色极其鲜明。
另一方面,民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乐器的选择,中西方在乐器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我国的大部分乐器如古琴、古筝、二胡等都极具民族特色,例如,《梁祝》在二胡的拉奏下,不但充分展现了该乐器对音乐的适应性,还让听众沉浸在爱情故事的氛围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试论当代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这被喻为朝阳产业的动画业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遭受着病痛。
在世界动画史上我们曾经辉煌过,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与稍后横空出世的《哪吒闹海》,这些动画作品都以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尽显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巨大魅力,使国际动画界折服。
接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优秀的富于民族风情的动画片不断涌现,成就了“中国学派”的辉煌。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美、日的动画业声势浩大,成为支柱产业,并以相当高的占有率侵袭我国的市场,以免费输入或盗版传播的方式铺天盖地的影响和夹击着我国的动画业之时,中国动画却处于一种低迷的束手无策的状态。
时至今日,中国动画片在国际的占有量几乎为零。
这种局面时至今日似乎也并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改观,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动画产业依然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动画界理论滞后,人才缺乏,市场体制落后,加之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民族动画发展的严重问题。
二中国民族动画产业发展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的发展陷入停滞,日本和欧美的动画产业则发展迅猛。
《唐老鸭和米老鼠》、《忍者神龟》、《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大量的舶来动画,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迅速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
我们的观念和制作方式甚至自尊心都受到了极大冲击。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依然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猫”、“史努比”、“蜘蛛侠”等外来卡通形象。
造成我国动画业目前困境的原因很多,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动画产业定位不准确。
在中国,把婴幼儿和少年作为动画片受众主体,认为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青年人和成年人没时间也不喜欢观看动画片等等。
这些观念导致中国动画制作人只给孩子们作动画片,而失去了中、青年人和老年人这个巨大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当谈论中国的现代化时,往往会涉及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现代化过程必然与其独特的民族性息息相关。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特色与融入世界文明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流传至今,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岁月,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的独特性保持下来。
传统的道德观念、家族观念、孝道观念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的独特象征。
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人应当保持这些传统美德,用现代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失其民族性。
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与世界对话、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应当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交流体系,全面开放市场,吸引外资,让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世界性发展的同时,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碰撞层出不穷。
中国要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不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化相结合,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新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要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借鉴外来的新观念和新技术。
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也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等级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等在改革开放之前,可能对现代化的进程带来阻碍。
中国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方面做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创新。
中国的政治体制应该更民主、透明,更加注重公平和法治精神。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知识梳理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1)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1)民族节日①地位: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遗产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试判断: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 )提示×。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试判断: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 ) 提示×。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4.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举例说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以来,一个二难命题就出现了:奥运会是世界性的,还是民族性的?奥运会召唤体育精神高于一切,无论烽火硝烟,还是意识形态冲突,无论民族仇恨,还是经济贸易冷战,都应在奥运之光的普照之下消弭于无形,至少得暂时进入冬眠期,等奥运会结束再起干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无疑是对此理念最妥善的落实。
但在另一面,奥运会一直在生产一种“地方性知识”。
体育无国界,体育运动员却有国界,举办方也有国界。
除非真正实现世界大同,否则“大一统”的体育精神终将受到举办国的地缘、政治与文化限制,不管这种限制是无意还是有意,是善意还是恶意。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
德国女导演雷妮·瑞芬舒丹受邀拍摄了后来毁誉参半的纪录片《奥林匹亚》。
电影分两部分,“国家的节日”与“美的节日”——“国家”终究先于“美”。
而电影向纳粹主义致敬的镜头和意图不言自明。
奥运会追求世界性,却无法摆脱民族国家的地理与文化桎梏。
这种尴尬,不仅是体育问题,更是一个纠结繁复的政治和文化问题。
我们亟须正视的现状是,既然无法破解当前之迷局,那么该如何使两者之间的张力保持在健康、和谐的弧度,而非出现一边倒——多半是马背上的民族精神压碎了大同梦——的局面?自打2008年的奥运之花落于北京,国人就开始动脑筋:奥运会既然在中国举办,我们应该怎样展现一个泱泱大国的庄严风范,怎样发掘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
这里面,有些人是真心打“文化牌”,有些人则是借文化之名打“经济牌”或“政治牌”。
单就近些年而言,有两副牌引人注目。
第一副牌很华贵,牌名“深衣”。
2007年春天,二十余家网站、百名学者齐力倡议将“深衣”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仪服饰。
“深衣”典出《礼记》,属广义上的汉服。
因此这一幕闹剧可以视为此前“汉服秀”的余波。
置于文化视野,汉服复兴运动自有其意义。
但企望与体育挂钩,让运动员们穿汉服入场,总有些不伦不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这句话是对的。
理由如下:一、民族的确实是属于世界的对于这一点的认知,是基于民族与世界之间是一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民族所特有的都是属于世界的范畴之内的。
在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而言,民族的确实是世界的。
就拿中国的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璀璨,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同样也是世界文化的辉煌。
对于这一点,主要涉及的是所有权的问题。
就像各种花花草草都是属于大自然的,但是各个所有者花圃中的花却是有着特定的所有者的,当别的人过来擅自摘取时,那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同样拿中国的文化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中国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并受到高度的保护和认可,这一点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真切的体现着。
综上所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离开民族来谈世界是根本不现实的问题,就像离开部分谈整体一样的道理。
只有在作为个体的民族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同时,整个世界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前进。
当然,作为部分的民族,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民族自身的各项权利都要得到应有的肯定和维护。
二、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不同背景的文化都有自己光辉优秀的一面,否则无法存活发展。
文化的原理是一样的,文化都是可以交流、交融的,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并不是互相抵触的。
如果说商业文化的作用是充当一部运转机器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这部机器的润滑剂,就像汽车上的机器与机油一样,都有各自的独立功效,然而整体效果却完全可以浑然一体。
我们应该伏下身子学习并接受新的商业文化的内容,就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总是(或者说不得不)请教年龄比我小得多的人。
这些年我们是学了不少东西,自己也创造了不少东西,但时间还是短,商业意识、商业精神、商业道德积累得还是不够。
前30年,我们企业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阶段成功了;后30年、50年、100年,我们更需要成熟商业文化的积累,才能在商海里乘船过海、架桥过海。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经常被探讨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存在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从定义、关系和如何平衡两个方面对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进行探讨。
一、定义1、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特征。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在语言、历史、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特点。
2、文学的世界性文学的世界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类普遍文化价值和人类共同心理方面的特征。
它反映了人类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二、关系1、相互依存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文学的世界性要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基础,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独特性是形成世界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学的民族性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2、矛盾和冲突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也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
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民族性,忽略了世界性的普遍价值,导致作品缺乏开放性和包容性;而一些文学作品则过于追求世界性,忽略了民族性的独特性,导致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
因此,如何平衡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平衡1、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保持文学世界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才能保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特色。
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2、尊重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保持文学民族性的同时,我们需要尊重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人类的普遍价值和共性,而不是仅仅表现民族文化的狭隘性。
只有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了平衡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我们需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但在发展过程中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但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可能不一样,带来的后果也不同:过多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可能使民族文化游离于世界文化之外;过多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又可能使民族文化丧失民族特色。
就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每个国家的文化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突出文化的民族性。
丧失民族特性的文化,不可能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并非民族性的任何坚守都会导致世界性。
一种文化只有反映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呼声,才有其活力和生命力,才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C.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具有世界性
D.不能用文化的世界性取代民族性
文段出处:《丰子义:增强文化发展的时代意识》
答案:? /选中显示
倾向C。
对于“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吗”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可以采取肯定式的回答,即“民族性也就是世界性”,因为任何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都是从某一地方开始,为某一民族发明和创造,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其他民族接受和享用的,比如油画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方面则有足球,当然还可以包括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从进化论看待人类及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演变等。
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东南亚这样一个地理范围,那么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包括儒家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的过程。
很显然,在这里民族性在先,世界性在后,其先后关系是不可逆的,而从结果看,世界性肯定也是民族性的,至少在起源和开端上是如此。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用否定来回答:“民族性不一定是世界性的”。
这是因为有些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如机遇、创造力、适应度、价值观、权力等,在被某一民族发明之后,永远只为这一民族所使用,消亡之后也没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获得世界性,比如我们中国古代建立在虐待妇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一直就没有成为世界性的。
如果把西方也考虑在内,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也还没有进入西方社会,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用肯定和否定来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影响广泛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一个类似自然科学的命题,不能用是来回答。
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我们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只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只有一种答案,即或真或假,或错误或正确的命题。
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回到提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以及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马克思在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过去封闭的地方和民族也被卷入其中,结果是使“乡村从属都市,东方从属西方”。
在1840年之后,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因此产生。
在此条件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有了各种各样的立场所产生的表述方式,如“中体西用”就是其中之一。
当中西比较从器物、制度进入到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层面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
种说法。
事实上,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既可以为西方化的激进主义者所使用,也可为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立场提供理论支持。
而两者之间的对立或争论不是来自对“民族性”有不同看法,而是来自他们对什么是“世界性”,或者说世界在哪里的认识有根本的不同。
西方化的激进主义把“世界性”的文化理解为某一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已经渗透到了其它民族文化和艺术之中,成为其他民族中的文化艺术之一种的那类文化。
在这里所谓渗透指的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成为其他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美或者说西方通过几百年的殖民活动,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已经散布了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而究其根源就在于非西方民族,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对西方文化艺术采取了主动的接受、学习、认同和融合的态度,从而使西方的文化成为了世界性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方化的激进主义言说中的“世界性”其实就是西方的代名词,而不是指非西方的非洲或亚洲。
我们喜欢说的“走向世界”其实也是西方化的激进主义用语,因为在这里走向世界指的也是走向西方,如纽约、巴黎,而不是非洲的任何一个地方。
一个画家在巴黎或纽约办了展览并引起关注,就常被认为是走向了世界。
本来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在西方化的激进主义那里,甚至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就转换成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非西方成为这种意义的“世界”之外的存在,就像中国要走向世界也是认为它在世界之外的缘故。
在这一看法中,“世界”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强势文化,代表一种能够影响世界的力量。
在反对世界就是西方文化,就是强势文化的本土文化主义者,或者说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看来,世界是指任何一个地方,即所有的民族都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世界之外,这样,从逻辑的角度上说,所有的民族文化也就都具有世界性。
在这一逻辑中,说中国文化和艺术要走向世界,不仅是荒谬的,而且也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因为中国已在世界之中,难道还要走上世界吗?这种对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态度,当然是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西学东渐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充满自信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在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上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和态度,来自他们对世界是谁、世界在哪、世界性是什么有不
同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种观点和看法,我以为两者都有正义性和合法性,这就是近现代以来,在黑格尔的理念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之所在。
而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也就是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西化程度看,把世界等同于西方及其强势文化,显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因为正是这种看法和认识,建构了今天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格局,而之所以如此,简单地说与我们意识到落后于西方之后,选择什么方式复兴中国有关。
1840年之后,实际上我们一直处在不断追问“世界在哪?”“世界是谁”的处境之中,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正是在这一没完没了的追问中,证明中国知识分子都一直没有放弃让中国文化和艺术成为世界和世界性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