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3.00 KB
- 文档页数:6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娴熟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把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老师叙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愿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
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
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由于什么呢?提问:同学们思索一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同学:1.认真思索后乐观答复老师所提问题;2.熬炼自身口头表达力量。
新课讲授:老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集中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同学: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洁小结:老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缘由: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
也正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上下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上下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消失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同学:对于新课讲解内容与此内容联系记忆。
实例讲解:老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信任大家对象征的热力环流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三)课时安排
大气的受热过程:1课时
情境任务设计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第二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整体采用“情境创设—分组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展开。
通过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恐龙灭绝之谜为大情境背景。
并在情景下设计一系列问题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
背景:恐龙灭绝之谜
专题二:恐龙灭绝之迷——大气热量的改变
微专题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境创设: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热量发生改变,地表气温会升高还是降低?
由于能量及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大幅度上升。
而当火灾释放的烟尘布满整个天空时,由于地表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全球温度迅速下降。
情境一:地表气温会降低
情境二:地表气温会升高
运用这两大情境贯穿整个“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播放动画、日常生活案列以及若干问题串及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旨在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综合分析气候现象、天气变化的能力。
3.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地理现象。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灯光模拟太阳辐射)。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黑色与白色纸板用于模拟地面辐射差异)。
•典型案例分析材料(如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法,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运用实例解析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日出日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太阳升起时我们感到温暖,而日落后又逐渐变凉?”引出大气受热过程的话题。
新课教学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解释其对地球的意义。
•地面辐射:通过对比实验(黑色与白色纸板在灯光下升温差异),让学生理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成为热源。
•大气逆辐射:结合动画演示,说明大气如何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面,保持地球表面温度。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受热过程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
2.热力环流•原理讲解:结合地球仪和灯光模拟,讲解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思考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回答问题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搓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出自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主要讲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1.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不同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
2. 大气运动: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关系,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以及它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和风向。
4. 季风气候: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5.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换关系,了解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关系,理解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和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学习策略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5. 教学评价目标: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大气层、气象学等基础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3.授课时间:第8周星期三下午第2节课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方式,理解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a.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大气运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理解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c.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气象灾害: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 教学难点:a.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大气运动: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掌握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c.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d. 气象灾害: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a.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讲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c.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结合实例讲解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讲解】展现ppt动画,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着重强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同学互动】同学依据已学内容,复述大气受热过程,并完成学案。
〔老师关注同学的语言规律与精确性〕
【同学互动】填空
【同学互动】答复课前提问
1、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冻多消失在晴朗的夜晚,填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故剧烈降温,简单消失霜冻。
②原理:浓烟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削减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霜冻。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地球和月球的比照,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利用大气的减弱和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总结分析得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
1、地形地势
2、纬度
3、天气/气候
4、下垫面
5、大气成分〔工业化是的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
汲取。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问
题,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
回答问题
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
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
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
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
射。
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
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
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
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由于地
思考问题地
面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大气
地面
(3)山谷风
谷风山风
转承过渡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
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
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1004 (单位:hpa)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以北半球为例,高空中的风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思考高空中的风受到哪些作用力的影响
高空中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课堂小结三种作用力对风形成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