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课—瓶子吹气球培训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1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瓶内吹气球
教学方案:
1. 准备材料:一个小瓶子、一个气球、一张纸片、一只吸管。
2. 将气球套在瓶口上,让孩子们观察瓶内的情况并想象气球膨胀的情形。
3. 取出气球,让孩子们一个个来用吸管向瓶内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4. 用纸片将气球卡住,放在瓶口上,再吸出纸片,观察气球的变化。
5. 让孩子们自由吹气球,试图让气球膨胀到最大。
教学反思:该实验让幼儿感受到气体的压力和运动,并能够通过试验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思考和发言,让幼儿逐渐理解气体膨胀的原理。
同时,需要注意幼儿吹气球的安全问题,避免幼儿因吸进气球而导致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中班科学:瓶子吹气球
执教者:沈岳英
活动目标:
1、对动手做实验感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2、仔细观察实验中事物的变化。
3、初步学习与家人合作做实验。
活动准备:
1、实验步骤图示。
2、矿泉水瓶、小苏打、醋、气球、调羹。
活动过程:
一、引起探索欲望
1、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请幼儿猜猜教师是怎么吹气球的?
2、教师宣布谜底,告诉幼儿气球是用瓶子吹出来的。
二、观察实验过程,理解实验步骤
1、师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2、与幼儿讨论:怎样用瓶子吹气球?
3、出示实验步骤图示,简单向幼儿说明瓶子吹气球的原理。
4、第二次操作
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其余幼儿说过程,教师协助。
5、教师再次逐一解释瓶子吹气球的实验步骤,说明小苏打粉与醋的用
量。
三、分组做实验
1、亲子组进行实验。
2、要求把吹好的气球扎紧。
3、师为各组拍照,与他们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瓶子吹气球》XX课件大班科学《瓶子吹气球》活动目标: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
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用量有关。
能有序地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活动难点: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小苏打,盐,味精白糖,醋,空瓶子,漏斗,气球,课前请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一,以疑激趣,导入教学。
师:(出示瓶子,气球)吴老师有一个魔法瓶子,它会吹气球,小朋友看!(加小苏打,放醋,套气球)引导小朋友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气球怎么样了?(吹起来了)你们想玩这个魔术吗?现在请小朋友面向桌子坐,一张桌子上的两个小朋友为一组。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是有两种材料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神奇泡泡溶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呢?我们要做个实验才知道哦。
先来来看看你的面前都有什么材料?首先,请第一桌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都是什么材料呀?(盐,醋)。
再请第二桌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都是什么材料呀?(糖,醋)。
第三桌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什么材料呀?(醋)这是一种调料,它的名字叫味精。
第四桌小朋友先闻一闻,有气味吗?(没有),那老师来告诉你这种材料不可以单独食用,在生活中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吃的,这种材料用于面食发酵,发酵后做的面点才可以吃的,它叫小苏打。
这是什么?(醋)你们太棒了!,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师:小朋友,猜猜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盐醋味精白糖小苏打)师:你们的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大家一起来,两个小朋友一组动手做实验。
先把你面前的碗里的材料装进瓶子里,再把醋到进去,最后把气球套上,看看你的气球有没有变化?(出示漏斗)这个是漏斗帮助我们装盐糖味精和小苏打,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要借助他的呢?(把漏斗放瓶子上,请孩子说来)小朋友说的很好,那就一起来用一用这个好朋友吧!(教师巡回指导孩子,提示和协助),幼儿探索实验,教师指导。
大班科学《会吹气球的瓶子》微课件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中大班科学《会吹气球的瓶子》微课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一、微课件的介绍大班科学《会吹气球的瓶子》微课件是一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工具,集合了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微课件的内容大班科学《会吹气球的瓶子》微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前的导入通过图片和音频,先介绍让学生感受气压与空气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视频展示通过视频展示,展现不普通的实验。
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实验过程视频中详细展示了实验过程,让学生能够逐一理解每一个步骤,并能够听到老师的详细解释。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完成实验,理解实验结果。
5. 总结视频中老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实验内容,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件的优势1. 互动性强微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更好。
2. 互动性强微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更好。
3. 便于管理微课件是一种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了电子化、规范化的管理。
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和下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四、微课件的局限微课件最大的局限在于实践内容的缺乏,无法直接参与实践。
此外,微课件需要消耗一定的带宽,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网络的传输和下载。
综上所述,大班科学《会吹气球的瓶子》微课件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件将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述妈妈的头发的基本特征。
2、在表述的基础上,运用波浪线、直线、弧线,大胆创作妈妈的头发,表现妈妈头发的基本特征。
3、在创作妈妈头发的过程中体验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点:
运用波浪线、直线、弧线,大胆创作妈妈的头发,表现妈妈头发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PPT课件、勾线笔、绘画纸、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喜欢你的妈妈吗?你觉得你的妈妈漂亮吗?你觉得她哪里漂亮?
2、你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
3、师小结:你们妈妈的头发有的是长长的直直的,有的是卷卷的,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有的是弯弯的,像月亮一样,有的是短短的,每个妈妈的头发都很好看。
二、观察范画。
1、师:那你们想看看我妈妈的头发吗?(出示教师范画)
2、师:我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3、师:你想不想也来给你妈妈画张画?那你可以用哪些线条来画你妈妈的头发。
4、师在白板上示范。
5、请一个幼儿上来尝试。
6、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直线来画妈妈的直直的头发,可以用弧线来画妈妈的弯弯的头发,也可以用波浪线来画妈妈的卷卷的头发。
三、幼儿创作,师巡回指导。
1、师:那我们也来给自己的妈妈画张画吧。
要求:(1)大胆选择线条进行创作;(2)线条流畅、大胆;(3)画面干净。
活动反思:
1.在导入环节,可以事先请幼儿带来妈妈的照片进行观察,便于幼儿更加直观的观察妈妈的头发,为一会的创作进行准备。
2.在出示范图的时候,范图过于单一,可以准备多样性的范图。
大班科学《瓶中吹气球》活动目标: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有趣。
活动准备:1.教具:装有气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两只。
记录表,演示图片2.学具:气球若干,每人4只装有气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瓶子标有数字,其中大的无洞为1号、大的有洞的为2号、小的无洞的为3号、小的有洞的为4号;记录表、笔每人一份;活动过程:一、出示气球,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有趣的东西,看是什么呀?(气球)谁会吹气球?你们都会吹气球对吧?请你来吹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把气球吹大的啊?师(小结):原来要用嘴巴紧紧含住气球用力吹,才能将气球吹起来,吹大。
提问:那你们知道气球宝宝的肚子里都装着什么吗?小结:原来是我们吹出来的空气把气球宝宝的身体撑得大大的,当我们小手一松掉,气球宝宝里的空气又逃出来了,气球也就又瘪掉了呢。
二、结合经验,大胆猜测师:(出示小瓶子)老师把气球装在了瓶子里,你们觉得装在瓶子里的气球还能吹起来吗?为什么?根据幼儿回答(瓶子太小了)出示大瓶子,你觉得这个瓶子太小了,那这个瓶子大了,能吹起来吗?(还是太小了),那我们来比比看,瓶子大还是气球大呢?对,瓶子总比气球大吧。
师:到底可不可以呢?那么就让我们动手去试一试吧。
三、操作记录,比较结果1.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师: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4只装有气球的瓶子:1号、2号大瓶子,3号、4号小瓶子,注意:瓶子里的气球毛老师已经仔细检查过了,都是一样完好的。
另外还有一张记录表,等下做实验的时候请你们每个瓶子吹一吹,如果能吹大,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瓶子下打上勾,不能吹大则打个叉,注意速度哦,当毛老师从十开始倒计时,请你们带上你的记录表马上回到座位上。
好,现在我们不搬小椅子轻轻的过去做实验吧。
(2)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关注记录的方式及结果)(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师:(出示记录表)(根据幼儿现象,可以倒计时,说先不讨论)谁来告诉我实验结果?——瓶中的气球吹起来了吗?师:结果是1号,3号吹不起来,2号,4号可以吹起来,你觉得气球能不能吹起来和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幼儿交流,知道气球能否吹起来与瓶子的大小无关。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瓶子吹气球》教学目标•学习气体的结构与行为•能够观察、探究、实验出喷气现象,掌握吹气球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准备•食用植物油(如菜籽油、豆油等)•纸巾•塑料瓶(建议使用500ml左右的小瓶,最好选用透明材质的瓶子,便于观察)•水盆或水槽•室内或户外自然光源教学过程1. 前期介绍(10分钟)首先,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或白板上画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讲述气体的结构与行为。
然后,展示瓶子和植物油,并依次介绍这两个物品的用途。
2. 操作演示(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们演示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
将植物油倒入塑料瓶中,油面要稍微高一点。
然后,一个手掌囊括瓶口,另一个手掌拍打瓶底,使瓶底部分沾上油。
最后,尽快将瓶子倾斜,插入水槽中,等待喷气现象的出现。
3. 学生操作(20分钟)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实验,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首先,学生们需要向塑料瓶中倒入适量食用植物油。
油面稍微高一点,大概可倒3分之2瓶子大小。
然后,一个手掌囊括瓶口,另一个手掌拍打瓶底,使瓶底部分沾上油。
重复操作2-3次。
最后,尽快将瓶子倾斜,插入水槽中,等待喷气现象的出现。
4. 现象涵义的初步探究(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喷气现象背后的涵义和原因,并进行讨论。
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喷气时水的细小波动、瓶子沉浮、油面高度变化等现象,来初步得出几个结论:•瓶子内部可能存在气体;•气体可以产生压强(因为水可以抵挡),从而产生一定的能量;•喷气现象可能与气体的压强有关。
5. 辅助性实验(1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辅助进行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1:瓶盖调节法将一个洞大一点的瓶盖套在塑料瓶口上,开关瓶盖上的孔,实验会不会有影响。
学生们会发现,尽管喷气的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依旧能够观察到喷气现象。
这表明,气体的存在是和瓶子的口径无关的。
实验2:添加绿豆汤的实验在塑料瓶中再倒入一些制成绿豆汤的液体,观察喷气现象是否发生变化。
瓶子吹气球科学优质课
《瓶子吹气球科学优质课》
一、课程目标:
1.让学生认识气体状态,体验膨胀与收缩的自然现象。
2.了解气体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并在实践中体会气体的可塑性。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科学知识的深层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气体状态的演示材料:空气、水汽、氢气、氧气、氮气,以及瓶子、吹气球、打火机、燃料、水等。
2.准备事先录制的实验视频,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辅助材料。
3.准备科学课程的讲义,如科学知识概述、实验例子分析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表达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流程:
1. 教师提出问题:气体有什么性质?气体会有什么现象?气体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2. 通过录制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由一些微小的粒子组成。
3. 引导学生体会气体的收缩膨胀现象,以及气体的可塑性,通过演示空气、水汽、氢气、氧气、氮气等,让学生观察气体的性
质,并且运用瓶子、吹气球、打火机、燃料、水等,体验气体的可塑性。
4.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实验反映了气体的性质?气体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5.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具有可塑性、可变形性、扩散性等特性,可以用来吹气球、动力车等。
四、课堂检测:
1.请根据课堂演示的实验,分析气体的性质?
2.请举例叙述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
3.请分析气体的可塑性,以及用来实现它的实验方法?
4.请你总结瓶子吹气球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