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动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08.00 KB
- 文档页数:40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动机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机理论研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不同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动机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分析和评价不同动机理论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案例资料。
3. 小组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动机?动机在人们的行为中扮演什么角色?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 介绍动机理论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程。
2. 不同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
- 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三、案例分析1. 提供案例:某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业绩不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员工的动机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动机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讨1. 讨论不同动机理论的优缺点。
- 需求理论的优缺点。
-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优缺点。
- 心理动力理论的优缺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实际应用1. 提供案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动机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动机理论书籍或文章。
2. 分析身边的一个动机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