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国家理论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783.50 KB
- 文档页数:45
第五讲:国家\民族\民族主义一、什么是国家?二、有关国家的理论(一)多元主义国家(二)资本主义式国家(三)巨灵式国家(四)家长式国家三、国家的角色(一)小而美式国家(二)发展式国家(三)社会民主国家(四)集体主义国家(五)极权主义国家四、国家的未来五、什么是民族?(一)民族是文化共同体(二)民族是政治共同体六、各种民族主义(一)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二)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三)扩张主义民族主义(四)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七、民族国家的未来八、问题、讨论与推荐阅读书目国家的影子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每一项活动中,从教育到经济的管理,从社会福利到公共卫生,从内政到国防,都由国家来塑造与控制,而那些无法由国家来塑造与控制的活动,国家也经常进行监督、授权或委任。
即使是那些通常被认为私人生活领域的事情(如结婚、离婚、堕胎、宗教信仰等)最终还是臣服于国家权威之下。
事实上,政治就经常被视为国家的研究,其包括分析国家的组织制度、评估国家对社会的影响等,而意识形态的争论和政党政治倾向于围绕在国家的功能与角色这一类问题上以及什么范围的事情应该保留给私人团体等。
有关国家权力的本质涉及政治理论中最深层与持久的话题。
两百年来,民族被视为最合适的政治单位。
国际法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下:民族应该像个人一样,享有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特别是政治的自主权与民族的自决权。
在许多方面,民族主义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但民族主义本身引发了许多战争与革命,促成了许多新国家的诞生、旧帝国的崩溃和国界的重新划分;其还塑造了现有政权的模式,也支持了它的存在。
在眼下,一些全球主义者声称民族已经走到尽头,而在另一些民族主义者那里,民族国家仍然是其致力追求的目标。
一、什么是国家?“国家”(state)一词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其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制度集合体、一个领土单位、一种哲学观念乃至一种强制力与武力的机器。
其概念显得混淆,是由于围绕国家一词经常体现出三种非常不同的观点:理想主义、功能主义与组织性的观点。
第五讲国家利益论一、国家利益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动因。
(一)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没有真正的国家利益。
所以,不是一产生国家就有国家利益?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没有真正的国家利益。
原因:第一,古代人“没有国家利益观念”。
在中国,秦代以前许多士子游历四方,很少有人考虑过要忠于国家,更谈不上维护国家利益。
外交官和政治家,如同木匠和厨师一样,只是一种职业,谁出的价高,就为谁服务。
正所谓,“贤臣择主而事,良禽相木而栖”。
欧洲到18世纪末,欧洲外交官们仍把谋求个人利益作为职业的首要目的。
《国家间政治》中有这样的话,“谋取物质利益的欲望尤其向这种贵族社会提供了比忠于王朝或忠于祖国更强的共同纽带。
于是,一国政府向另一国的外交大臣或外交官支付津贴即贿赂就是合适的和平常的了。
”第二,古代只有统治者的家庭利益,没有国家利益。
在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各种国家体制的核心是家族统治,统治者拥有整个国家,所以没有国家利益,只有统治者的家庭利益。
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宗旨是维护王朝的江山,追求的是皇家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
例如,秦王朝修长城的目的不在于保护国民的生存安全,而是要防止秦朝所控制的土地被他人掠夺。
第三,民族国家出现后,才产生国家利益。
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分别于15世纪、18世纪、20世纪、一战以后才开始形成民族国家,在此之前,这些地区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利益。
至于中国,1912年才从帝国转变为民族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从1912年才开始形成。
(二)国家利益概念的提出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概念是与近代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概念形成相一致的。
国家利益概念与国家主权观念是相伴而来的。
国家利益的出现是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和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教皇权威斗争的结果。
在16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衰弱,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
国家理论——系统理论的观点张嘉尹1.前言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简介系统理论﹝Systemtheorie﹞*1观点下的现代国家,亦即简介以Niklas Luhmann社会系统理论为主的*2对于国家理论﹝Staatstheorie﹞的研究。
首先介绍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观点下功能分殊化的现代社会,然后以此为背景说明Niklas Luhmann的系统理论有关政治系统以及国家的看法,接着分析Helmut Willke基于该论点以及自己的调控理论(Steuerungstheorie)所发展出来的「监督国家」(Supervisionsstaat)理论,最后以两者的比较作为结论。
2.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2.1.系统与环境的区分系统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系统与环境的区分(Unterscheidung von System und Umwelt),并借助这个系统与环境的特殊差异(Differenz)来掌握世界(die Welt),可以说系统理论的基础即在于此差异上─一个亚理斯多德主义意义上的范畴性差异(Luhmann 1988, S. 292),所以系统理论是一种差异理论(Differenztheorie)。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系统理论的认识论并不使用传统认识论常用的经验/先验(empirisch/transzendental)的区分,而是运用系统/环境的区分。
对系统理论而言,所有能够进行认识活动的系统皆是在真实世界操作的真实系统(reale Systeme in der realen Welt)(Luhmann 1988, S. 295)。
*32.2.观察与二度观察系统理论所使用的「观察」概念非常广泛,不论是心理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皆能做观察活动,亦即其所使用的观察概念脱离了心理的系统指涉,而适用于所有的真实系统。
此外,Luhmann更将其建立在George Spencer Brown的操作逻辑(die operative Logik)上。
杰索普的国家理论分析杰索普的国家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成为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杰索普对于国家理论的研究事实上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他对于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标签:杰索普;策略国家;治理模式;国家转型随着国内政治哲学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开展,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及其国家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效的国家理论包含多重的维度,杰索普对于国家理论的研究事实上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他对于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国家定义国家是领土化的政治权力。
杰索普主张把国家看成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社会或市民社会内部的关系以及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国家的“财富容器”、“权力容器”、“文化容器”、“公民政体”、“神权国家”、“安全国家”、“种族国家”资本主义的七个方面在不同的国家中占据着不同的份量,以及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紧迫的张力甚至矛盾,来说明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多价的、多形态的结晶体。
从结构/策略角度, 杰索普把国家定义为“社会嵌入的、社会合法化的和策略性选择的制度、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围绕着(或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做出具体集体性约束力的决定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整体”。
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是政治策略、积累策略和领导权方案竞争冲突后的整合结果, 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是这三者之间的选择和竞争平台。
试图从策略关系方法的角度,来揭示国家理论。
2结构与策略国家积累策略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资本积累的策略选择。
随着积累策略的改变, 客观上要求国家形式的变动。
当积累在正常确立的政治策略形式下不能继续维持或再生产时,资本积累的需求会迫使政治策略作出变动。
同样地,当某个占经济领导权地位的积累策略使得政治策略出现严重危机或威胁资产阶级统治时,国家则可能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迫使积累策略作出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