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PPT优秀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39
CHAPTER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文学流派作者茅盾是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生平与创作历程作者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创作历程茅盾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体裁。
其中,《子夜》、《蚀》三部曲等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茅盾正在重庆从事文化工作。
他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作品意义《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了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文章热情洋溢,文笔婉曲,语言质朴,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精神食粮。
CHAPTER整体结构与写作特点清晰的结构脉络文章以白杨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独特的写作手法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白杨树以深刻的象征意义。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对白杨树进行了初步描绘,为后文的深入赞美奠定了基础。
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文章中间部分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文章结尾部分再次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和意义,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030201关键段落深入解读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比喻:作者将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伟丈夫”,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的雄伟气势和坚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