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600.50 KB
- 文档页数:68
组织行为分类组织行为是指一个组织中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展现出的行为特征和模式。
组织行为的分类对于了解和有效管理组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的几个主要分类,并分析其指导意义。
一、个体行为分类1. 员工态度行为: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员工离职意向等。
通过了解员工的态度行为,组织可以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减少员工流失。
2. 员工绩效行为:包括任务绩效和公民绩效。
任务绩效指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的表现,公民绩效指员工在组织内以及与他人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
通过考察员工的绩效行为,组织可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并根据表现提供奖励和晋升机会。
二、群体行为分类1. 团队合作行为:团队合作行为指团队内成员之间合作、协作、相互支持的行为。
团队合作行为对于团队绩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组织可以通过激励和培训来促进团队合作行为的发展。
2. 冲突行为:冲突行为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争执和不和谐的行为。
适度的冲突行为可以激发创新和改进,但过度的冲突行为可能会破坏团队合作和组织整体绩效。
因此,组织需要有效管理冲突行为,确保团队能够健康地发展。
三、组织结构行为分类1. 组织文化行为:组织文化行为指组织内部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行为对于员工的凝聚力和组织整体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应该塑造和维护一种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
2.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方式。
有效的领导行为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组织应该培养和选拔具备良好领导行为的领导者。
组织行为的分类能够帮助组织了解和管理组织内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行为。
通过分析各类行为的特征和影响,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效能。
此外,了解组织行为的分类还有助于组织制定合理的激励和培训计划,促进员工的个人和组织发展,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承诺1.组织承诺的内涵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组织承诺的三因素(1)感情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人。
(2)持续承诺即员工会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意离职的态度和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过高或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3)规范承诺它是员工因为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
3.建立组织承诺研究发现,组织承诺能够预测离职现象,甚至能够预测离职意向。
管理者对一个人工作绩效和晋升机会的评价与他自身的感情承诺水平呈正相关,然而持续的承诺却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
(1)建立高情感承诺培养员工更高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组织还应该通过财务类的持续承诺进一步把员工和组织联系起来,并通过赢得员工的信任来实现感情承诺,最终形成三因素的良性循环。
二、组织公民行为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等。
(2)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组织的规定事项以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第一,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第二,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1.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P8)重点: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亨利 . 明茨伯格(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和象征性的义务。
信息传递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决策制定角色:共四种。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P11)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重点:三层含义是——第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第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雨果芒斯特伯哥:其《心理学与产业效率》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创建,开创了对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解释个体差异的新领域。
梅奥:霍桑试验。
人群关系理论。
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
产生: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1. 人性假设理论(区分每一种假设背后的理论是什么)(P38—P40)经济人假设------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 X理论。
社会人假设------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自我实现人假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吉雷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中所谓成熟的个性,麦格雷戈的Y理论。
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等人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来人是复杂、多变的。
2. 需要层次理论(P4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不要求掌握6、7: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
中国员工组织承诺与其行为的研究中国员工组织承诺与其行为的研究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全球的网络化,通讯距离的缩短和时间的加速使组织扁平化和虚拟化,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利用全球的人力资源,在业务上实行外包,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个核心组织。
然而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它可解释员工为什么要留在某企业,因而也是检验员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一种指标。
一、组织承诺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尝试用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地相关性。
然而,贝克尔通过这些研究首先提出了“组织承诺”的概念1[1]。
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
在组织承诺里,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职业角色外的行为。
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组织承诺的因素J.P.梅耶和艾伦对以前诸多研究者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回顾,并在自己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组织承诺的三因素模型,三个因素分别为:情感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员工对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这个因素很像我国企业所倡导的“忠诚于企业”。
连续承诺,指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的认知,是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受到了长期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
我国学者我国学者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等人对国内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他们在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等五个因素2[2]。
三、我国组织承诺的因素如何来认识和理解这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呢?我们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来寻求答案。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第一章:绪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管理理论理论1先驱们的贡献2科学管理的诞生3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二、人群关系学说1霍桑实验2人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的诞生▪三、行为科学的发展▪四、其他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除了正式群体意外职工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感情倾向,影响着成员行为。
善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标志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觉:是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需要: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动机:引起并维护个人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气质: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行为——目标价值观与管理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问题: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面谈情景设计、题目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工作情景评估、主持人培训、360o考评等。
个性与管理.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课本梳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简答题(包含论述)1、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2、“新组织”的特征(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名词解释1、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2、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3、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4、价值观: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6、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7、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8、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9、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10、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11、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12、人格:个体所有反应与交往方式总和。
组织行为学答案第一章导论1、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对象和研究方法。
答:内涵: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对象:个体、群体、组织。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3、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答: 管理学自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诞生,他与同时期的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学思想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之后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启人际关系理论,之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研究。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者达成共识,这方面研究已经具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于是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但是广义的行为科学研究对象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所以60年代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与管理学相辅相成。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些基本类型和方法?答、分类:(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1)理论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服务性研究(4)行动研究(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1)描述性的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三)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1)案例分析(2)现场研究(3)实验室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巧方法(一)调查研究方法(二)实验方法(三)数量统计方法(四)理论模型方法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人行为1,分析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管理的启示?ﻩ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根基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应当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烈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名词解释——✧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心理倾向。
✧个性:个体独特且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情绪: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智力(情商):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激励: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努力方向和毅力。
✧工作设计:组织对工作的定义和结构设计。
✧工作压力:个人对工作环境中新出现的或不良的因素做出的反应。
✧组织承诺:保持一个特定组织的成员身份的一种强烈愿望;愿意做出较多的努力来代表组织;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的坚信和接受。
✧组织公民行为:那些超越员工正常职责范围的行为。
✧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信息)沟通: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
✧团队: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人数较少、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有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有一定程度授权、成员角色多元化并不断学习的新型群体。
✧组织结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领导: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权力:领导者影响组织决策的能力。
实质是一种控制力。
✧领导艺术:领导者创造性的把领导思想、原则和方式方法运用于领导实践的表现形态。
✧组织文化:由企业领导者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
——简述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关于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和个体行为的激励;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压力和凝聚力,以及群体决策和沟通等;组织行为——包括领导权力、领导威信、领导者的影响力和领导有效性理论,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
2、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外部环境的变化:(1)变化性增强、稳定性减弱;(2)复杂性增强,确定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