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发展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的发展应该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但是,多个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发展轨迹却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遭受了“资源诅咒”;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短暂的增长之后,却依然深陷“贫困陷阱”;甚至像日本这样一个资本密集的发达国家,也经历着自“泡沫”破灭以来的,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停滞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的国家有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落入陷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会落入陷阱,有的国家不会?为什么有的落入陷阱的国家能够成功逃离,有的国家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比较优势陷阱的几种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从落入陷阱的表现来分析原因,分析是否落入陷阱的条件以及规避或脱离陷阱的措施。第一章主要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文献综评,主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由自然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然后论述“资源诅咒”现象,指出“资源诅咒”实质上是由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要素投入所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从荷兰病现象、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经济体内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资源产业的沉淀成本几个方面来分析“资源诅咒”的形成和作用机理。再从资源产业挤占一国国内制造业,从而造成非资源产业的实物资本积累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收入分配结构恶化、寻租现象丛生等方面分析“资源诅咒”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分析陷入资源陷阱——“资源诅咒”的原因,从拥有自然资源禀赋却并未落入陷阱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分析出发,提出自然资源禀赋促进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提出如何能够成功走出“资源诅咒”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的途径。

第三章指出“人口红利”是劳动带来的比较优势,并对“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两个“人口红

利”期、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论述。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与“人口负债”的形成作出分析,并提出“人口诅咒”的假说。提出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的约束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对“人口负债”形成的政策建议。第四章论述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分析资本陷阱——“产业空洞化”,指出对外资本输出不一定产生产业空洞化,利用资本禀赋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并进行产业向外转移导致资本优势陷阱的约束条件,并根据对日本的产业空洞化分析具体原因。再以美国为实例,提出应对产业空洞化的具体措施。第五章论述要素市场价格是反映比较优势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要素市场的管制与扭曲会压抑要素禀赋结构的合理变化。提出如何完善要素市场,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避免对单一一种投入要素的路径依赖,成功脱离陷阱。

依赖某种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不一定导致一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对要素投入的使用存在着某种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之内,比较优势将会带来一国经济的长期动态增长。政府应对要素市场的失衡应该进行帕累托改进,实现要素市场的充分发育,使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能够正确反映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从而使比较优势动态化。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之前,应该有正确的预测,未雨绸缪,应对变化,对经济体内的主导产业提前进行调整。通过教育培训,推动人力资本的积累,来适应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总体上看,本文有如下创新之处:(一)指出“资源诅咒”、“人口负债”和“产业空洞化”现象实际上都是“比较优势陷阱”的具体表现:一国由于在某种生产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大量使用这种生产要素形成一国的主导产业,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形成路径依赖,在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时,形成要素市场的扭曲,没有变初始的静态比较优势为动态比较优势,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二)今天的“人口红利”可能会是明天的“人口负债”,未来的劳动力负担过重可能会是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形成类似于“资源诅咒”的“人口诅咒”现象。(三)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入手,指出要素市场的扭曲和管制是形成“比较优势陷阱”的重要根源,优势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也会倒逼政府干预要素市场,形成扭曲。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减少对要素市场的不必要的干预,让要素价格能够正确反映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相对稀缺程度,从而实

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使比较优势动态化,提升经济体内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其产业结构顺利升级,促进经济的长期、动态、持续发展。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全面的对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本文尚有应进一步完善之处。一是本文的分析侧重于宏观角度,没有对形成陷阱的条件进行微观分析,缺乏微观基础;二是分析方法有欠缺,对比较优势陷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是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还不够深入,许多地方需要用数量分析进一步实证检验。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发展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的发展应该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但是,多个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发展轨迹却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遭受了“资源诅咒”;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短暂的增长之后,却依然深陷“贫困陷阱”;甚至像日本这样一个资本密集的发达国家,也经历着自“泡沫”破灭以来的,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停滞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的国家有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落入陷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会落入陷阱,有的国家不会?为什么有的落入陷阱的国家能够成功逃离,有的国家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比较优势陷阱的几种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从落入陷阱的表现来分析原因,分析是否落入陷阱的条件以及规避或脱离陷阱的措施。第一章主要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文献综评,主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由自然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然后论述“资源诅咒”现象,指出“资源诅咒”实质上是由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要素投入所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从荷兰病现象、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经济体内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资源产业的沉淀成本几个方面来分析“资源诅咒”的形成和作用机理。再从资源产业挤占一国国内制造业,从而造成非资源产业的实物资本积累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收入分配结构恶化、寻租现象丛生等方面分析“资源诅咒”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分析陷入资源陷阱——“资源诅咒”的原因,从拥有自然资源禀赋却并未落入陷阱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分析出发,提出自然资源禀赋促进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提出如何能够成功走出“资源诅咒”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的途径。 第三章指出“人口红利”是劳动带来的比较优势,并对“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两个“人口红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现实世界中,各国是否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是否应该专注于某几种产品的生产?”,我想,曼昆的某些经济思想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有所解决。 在曼昆的书中,他提出“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这个观点,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言外之意——“比较优势”是个好东西,各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中国应该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要分析其对与错,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问题。 曼昆在其书中指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那么,通过理解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比较优势就是中国比美国更适合生产初级农产品,例如棉花,橡胶,茶叶等等;而美国比中国更适合生产微电子产品。因为两国为此所放弃的东西都少于彼此得到的东西。这是曼昆的观点。我们再来看看原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而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他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生产力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然而,根据亚当斯密的看法,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贸易,因为逻辑上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这个含意显然与现实不符。所以,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这就是对现在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的经济理论,它成为了现在经济学家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武器。从这一点似乎论证了“比较优势”真的是个好东西,各国真的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使双方利益最大化。 以先进国家(A)和落后国家(B)的贸易为例。B国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A国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具有优势,那么,B国通过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来换取A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A得到了本国生活所需的物品,同时也得到了工业原材料;B得到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资金与技术,增强本国工业发展的张力。可见,双方都在贸易中变得更好。 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经济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因此,各地能生产出价格相对低的商品,则具有相对优势。看来,因为存在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可是,这究竟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吗?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上面所述的例子中的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尤其对于发展中国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出发,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新经济形势下比较优势理论陷阱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运用误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坚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以形成长期优势,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并要积极依靠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有效性产业结构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和形成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学说开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源头。他认为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会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学说,他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发展至此,H-O理论与绝对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萨缪尔森、斯托普尔等人对此的研究融入了要素价格、要素含量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也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的重大改变而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 克鲁格曼更改了传统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重要假定,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认为产品数目的多样性是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内生决定的,杨小凯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陷阱及误区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本文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再简略介绍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找到它们之间的冲突点并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贸易战略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国际贸易 一、理论回顾 1.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 比较优势起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 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利益。通常我们把这认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进入20世纪,比较优势理论又有新的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证明得

出, 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要素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里的要素分配,进而决定了各国的商品价格,因为价格的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 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为有利。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可归纳为四个基本的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H - O) 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 - S)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PT) 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 定理。这些定理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下而经过严密的理论证明,构成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 那么,要素禀赋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现实经济状况呢?许多经济学家对该 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诺贝尔获奖者里昂惕夫提出的里昂惕夫 悖论。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而这个现象是与要素禀赋论矛盾的——

动态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陷阱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的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来源 1、“干中学”。Redding将“干中学”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理解动态比较优势,他强调,一国根据当期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可能导致福利损失,因为该国可能放弃了在其他部门潜在的学习效应。因此,一国为了避免这种“比较优势陷阱”,往往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选择国际分工。这也是说,“干中学”效应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2、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对动态(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国创新产品的份额大小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而国际分工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是由动态(内生)比较优势决定的。 3、内生个人专业化的动态比较优势。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展开基本上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一是以Smith和Young为代表的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二是以DS模型为基础的基于规模经济的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基本上是沿着第二条思路进行的,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研究中既涉及贸易理论又涉及增长理论的文献的发展,主要是Yang和Ng、杨小凯的研究。虽然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是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扩展,但杨小凯认为,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不能内生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是外生贸易模型。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化了个人专业化,将个人专业化视为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国外现有的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要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其他因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这里的“要素变化”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某类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H—O—S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S—S 理论和罗伯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是在H—O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则提出“反向贸易效应”,进一步放松假定,考察了要素可以跨国流动情形的效应,证明了要素的跨国流动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 姓名:侯宗李 学号:201131142206 年级专业:11级农经1班 指导老师:庄丽娟教授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持续的顺利开展以及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以及深化国际贸易,中国借助着国际贸易这一模式,经济以及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国际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当今国际经济形式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适用性产业发展 正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的国际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中国能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并且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接下来,我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分别论证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一、农业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不同效果,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但可耕地面积稀缺,人均耕地占有量更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中国也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据估计,每年因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到达了25亿千克。归结起来,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人均占有量小劳动力丰富。因此从农业资源禀赋来看,中国的农业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而劳动量属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资源禀赋不能作为优势而劳动力是一种优势的情况下:1、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2、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作物的选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 ——程恩富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 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必须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尽快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那种只强调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不强调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做法;那种主要寄希望于依赖式不断引进外资、外技和外牌的策略;那种看不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双面效应的思维,都是不高明的科技发展“线路图”和开放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在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时应依据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理论而争论不休,但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均存在一些缺陷。我今天的讲演,将在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的现实,谈谈其局限性,并提出应综合这两种理论,来培育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和战略。 一、完全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战略导向行吗 中国选择与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不外乎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这样中国将陷入西方学者讲的“比较优势陷阱”。这样的产业结构安排和贸易格局很难起到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效应。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是比较优势理论,也

就是说,劳动生产率及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能影响世界贸易的方向和贸易利得,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贸易双方,甚至是具有绝对劣势的一方,都获得更大的福利。直至现在,许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依然主要强调要发挥我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比较优势是有很大的不适应性的。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充分合理地解释新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已不存在。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但当今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在国际间加快流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和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2)比较利益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3)比较利益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忽视了经济安全。(4)比较优势仅仅注重了静态的比较利益,而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5)比较优势理论片面地强调了资金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信息、知识、人力资本的培养,实际上这些因素对于IT技术创新更为重要。(6)比较优势论证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果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可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它忽视了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作用。

国际经济学热点问题

一、美国对华贸易持续逆差的原因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三、重商主义四、比较优 势陷阱五、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六,08 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问题一答案: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 (一)美国的财政政策和消费储蓄习惯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结构都是高消费、低储蓄,造成国内储蓄不足,导致国内需求大于供给,需要吸纳国外储蓄来弥补缺口,这必然带来贸易逆差。(二)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结构的阶段性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结构明显“软化”,制造业仅占GDP 的15 % ,劳动密集型产业近30 年来基本转移到海外。美国为维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进口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近50 % ,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同时,从当前全球的生产贸易结构看,日韩等东亚其他国家在中国大量投资和建厂,并依照原来的渠道向美国出口,也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因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差异而形成的经济互补性既是中美经贸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笼统而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是跨国公司将对美国出口的制造业的加工和组装部门从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中国的结果。(三) 美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和中国“重商主义”政策关系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因为美国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出牌”,不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的人为限制。自由的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原则之上的。各国通过输出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换回其他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市场巨大且成本较低;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则是雄厚的资本和尖端的技术。按照这一基本原则,中美贸易应该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向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美国从中国购买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廉价产品,却屡屡拒绝向中国出售其高技术产品。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的严格限制使得美国最具优势的、高附加值的商品无法出口到中国,这实际上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重要的根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与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关系;人民币汇率关系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这种观点可以细分为两类:(一) 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必然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由于美元是国际本位货币,其他国家为了实现“流动性需求”(实现国际收支顺差,以满足增加非通货膨胀性质的外部流动性的需要) 和“投资需求”从而需要美元或美元资产,这将导致美国出现贸易赤字或经常项目赤字。只要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不变,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就不会消失。(二) 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助长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认为“美元与黄金脱钩” 后,美元在作为国际货币以及债务的最终支付手段的同时,美国政府却不再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责任,这种现实造成美国可以推行贸易赤字战略,并且美国的贸易赤字越大,美元的国际化就越高,就越有利于美国贸易赤字战略的实施。从全球产业分工深入发展的角度讲是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加工、组装基地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中国的结果,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来分析是美国储蓄率低于投资率、而中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结果,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来考虑是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结果, 这三者共同起作用造成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因此,美方以其对华贸易逆差扩大为由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和迅速开放国内市场是没有理由的,其减少自身的财政赤字,增加国内储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二答案: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2003 年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如迈克尔·杜里

“比较优势陷阱”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摘要: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都是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为主流,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从二战到目前为止,细观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外贸利益,但是,因为在进程中忽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和制度革新等一系列动态贸易优势,所以,并没有拉近与经济大国的差距,甚至是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使得贸易环境恶化,贫困化不减反增的局面,而我国也已出现这样的趋势。为此,以比较优势陷阱为核心,分析讨论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以及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的影响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重新选择。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4802 18、19世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后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经过里昂惕夫的综合扩展,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形成,并被当成主流的国际贸易学说,以及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依据。但是,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促使世界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出现,并对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 对外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阐释贸易发生和生长的导向标,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以及里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扩展,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 1.1 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国与国之间,任何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差距并不是都相等的。任何国家集中产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各个国家都可以节省资源,取得由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 其理论重心是:各国在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时,都遵从比较优势原则,促进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结构的建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资本和技术优势,生产出口以资本、技术为导向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生产出口以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如此以来,每个国家均可以从世界贸易里获益,进而提升国家经济水品。而且从比较优势理论关联推断上出发,它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实际的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也有没办法说明的状况,例如“里昂惕夫”之迷等此类现象,影响更深的是,有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以此为方针,实施比较优势贸易策略,反而造成贸易形势更严峻以及贫困化不减反增的现象,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1.2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说一国对外贸易绝对遵从比较优势理论,依靠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且以此进行对外贸易,在与经济大国合作时,尽管可以获取到利润,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贸易产业结构不稳定,并且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样称之为“比较优势陷阱”。 下面介绍两种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其一,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其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一直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以此来寻找世界分工时的位置,一味的遵从机会成本的孰重孰轻,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确立分工位置和对外贸易,以此只取得非常低的初级附加值利益。并且,长时间执行比较优势战

逆全球化下中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逆全球化下中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比较优势理论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当今世界也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仍然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探讨"比较优势陷阱";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特征,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下是否仍具适用性。 关键词: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国际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内涵 比较优势理论自创立以来,作为指导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当中。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基于人的理性,所有家庭都精打细算、衡量收支。这种理性置于国家层面也同样适用,即如果其他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较之本国国内要低,那么本国最好放弃自己生产该种产品转而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产品。这种做法非但不会削弱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反之,能够将一国的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如果我们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质的商品,那么作为理性人,我们不应当选择自己去制造该商品。亚当-斯密的理论被人们称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而后,大卫-李嘉图拓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原则";,指出,两国之间的贸易,并非必须拥有绝对优势,就算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也不应当拒绝贸易、封闭自守。反之只要其在生产某一产品方面有相对的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如若各国都能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品,并积极参与交换,那么所有国家都将从国际贸易当中获利。事实上,并不存在哪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方面均不具有比较优势。基于国家的人口属性,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人力资本构成,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寻求机会,积极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到世界贸易当中去。这一原则被世贸组织采纳,并认为该原则是"经济学中最强大的洞见之一";,为世界各国开放贸易、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经贸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对比较优势的批评:"比较优势陷阱"; 自从比较优势理论被运用于指导世界贸易以来,其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表现近乎完美,国际贸易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违背该原则的现象,即所谓"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按照要素禀赋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比较优势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 (三)怎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另外,虽然当前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务贸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这也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只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相对优势才能成为竞争优势。 (二)我国的竞争优势 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特点出发,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总量大、各地区差异大, 人均资本量低的地区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而人均资本量高的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我国完全有可能同时在

中国外贸发展应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外贸发展应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为各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更多的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长期下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目前我国还未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之中,需要从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以综合创新为动力,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地位的转变。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 、前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往往位于产 业链的底层,处于相对不利的产业分工地位。而发达国家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贸易结构优,利益空间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多的贸易好 若长此发展下去,势必会恶化我国的外贸结构,进压缩贸易利益空间,使我国对外贸易无法突破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不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身份地位转变,不利于我国对外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贸 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的局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之中。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国际分工和贸 易往来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

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再到赫 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 产品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另外一种产品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时,则一国将进口自身具有绝对成本劣势的产品,出口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生产效率。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之上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优势,而是表现为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化,两国即可通过国际分工各自生产具有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进行交换,进而提高两国的国民收入和福利水平。 约翰?穆勒提出的相对需求理论是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理论的重要补充。该理论认为,两国各自对对方国家生产的 产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了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 若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时,两国的贸易条件则更加接近本国的贸易条件,则对外国更加有利,反之亦然。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 与到国际分工中,进而形成本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 在当今看来,资本和技术相对丰富和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提高国家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论比较优势原则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文章针对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应用中的现实举例,比较优势陷阱等几个方面对比较优势论作出解释说明,以达到深入理解比较优势原则以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运用好比较优势理论作出阐述。 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国际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比较优势。举例说明,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加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李嘉图科学的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两国只需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分别具有劳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而不必是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而使双方得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 (1)积极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大放宽了斯密贸易学说的苛刻前提条件,为在世界更大范围的开展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具一般性的贸易学说,而且其思想还未现代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缺陷:该理论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条件,可能导致现实和假设不一;在逻辑上,该理论未考虑如果两国在生产商品的任何方面的劳动生产率都完全相同时,能否进行分工和自由贸易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只考虑了一种生产要素,又假定只有两种产品和两个国家,而且未考虑具体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1、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2、比较优势陷阱产生原因 (1)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 (2)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背景: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分为两种,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而作为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更是直接由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若完全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将不得不面临“比较优势陷阱”带来的巨大危机。 意义:1、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联系现实其他经济因素的干扰影响,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见的“比较优势陷阱”,对未来中国出口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危机预警作用。 2、在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出一种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对中国出口经济政策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现实实际意义。 问题描述:比较优势陷阱的产生原因有:1.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而在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同时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 发展中国家在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分析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分析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基石,比较成本理论的逻辑分析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所在;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成本理论上的新发展,它比比较成本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李嘉图在创立比较优势成本理论的时候,是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效率的高低来说明比较优势的形成,俄林则通过资源相对丰裕度决定比较优势的理论,使人们对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形成了较为具体的认识。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比较优势理论受到来自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挑战,突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缺陷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的来源局限于资本、劳动等几个有形的生产要素,忽视获得性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技术能力等)。例如“里昂惕夫之谜”就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的提出。 缺陷二:忽视潜在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化出现比较优势陷阱。一些学者认为,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从而提出了“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短期利益,但放弃了贸易条件较好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忽视潜在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化,使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缺陷三: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的的,但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飞速发展更具有需求相近促进形成的特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就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亦即通常被认为其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相似或相近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另外,比较优势理论侧重于分析国际贸易中各国产业间的流向与联系,而没有从微观层次上具体述及企业如何在国家竞争中取胜的问题。 缺陷四: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的成因只是作了静态的分析,忽略了时间和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的要素生产率和资源禀赋结构形成的变化。若国际贸易按静态的分析模式,理论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是不相符合的。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一、引言 20XX年,世界银行在研究各国发展的经济绩效时,发现拉美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阿根廷是典型例子。20世纪初,阿根廷经济发展水平曾处于世界前列,居第八位。然而,“二战”以来,阿根廷接连不断地发生政治和经济危机,尽管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迄今为止人均GDP仍未突破10000美元,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以20XX年为基期,对阿根廷人均GDP进行平减,发现阿根廷1970—20XX 年的40年间有15年实际人均GDP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道路曲折,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挣扎,难以实现临门一跃,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阿根廷等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发展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经济学家试图对此给予解释。例如,哈佛大学的Hausmannetal.(20XX,20XX)提出了比较优势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能力决定了该国能够生产和出口产品的种类,也决定了产品升级的路径,进而决定经济增长的路径,富国生产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穷国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国家倾向于向它们生产的产品收敛。根据Hausmann等人的研究,Abdonetal.(20XX)将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与国家的收入水平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生产中低复杂程度产品的国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而生产低复杂水平产品的国家收入水平都很低,这意味着产品复杂程度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然而,这种统计结果能否禁得起经验检验?本文以阿根廷为例,对阿根廷出口产品的复杂度与实际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验证比较优势演化理论在解释阿根廷“中等收入陷阱”成因问题上的适用性。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偏上中等阶段,面临着“产业升级断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张其仔等,20XX),因此,系统分析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对中国顺利地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极具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自Solow(1956)提出经典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通过增长核算的方法来探寻各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已有的研究主要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于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出口、产品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等众多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

1.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利与弊 悬赏分:5 1解决时间:2010-12-7 10:25 1提问者:松鼠的豆包 希望回答的比较详细 最佳答案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本国经济,有利有弊。利:1、利用本国技术、资源甚至劳动力优势发展产业,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有效降低商品比较劳动时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降低物价水平;3、出口创汇增加贸易顺差弊:1、容易造成资源铺张浪费; 2、过度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容易动摇基础行业,如农业、基础制造业; 3、过度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容易造成行业单一,结构结构偏向,抗经济风险能力减弱。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容易使本国GDP快速增长;但弱过度发展,则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主动或被动调整,容易重蹈英国和日本的老路。 2.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应该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0-10-4 18:58提问者:宝宝不哭523 最佳答案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究竟应按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一直有所分歧。主要因为中国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往往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就都大于欧洲的中等国家的面积和人口。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不能一刀切,而应分地区来看,资本密集的地区如上海,可以发展竞争优势;劳动密集的地区如贵州,应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区域分割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然而现实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芍勺现象,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供银兴,1997)因此,有的学者倡导中国应该发展竞争优势,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然而,生产要素存在匹配效率的问题,单方面加大对某一要素的投入,而不变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