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综合防护措施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24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做好介入手术中的放射防护问题摘要:介入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医疗措施之一,通过放射介入达到治疗目的。
虽然介入治疗属于内科治疗方式,但放射仍然会对患者或医疗人员造成一定损伤。
如何做好介入手术的放射防护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介入治疗;介入手术;防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介入治疗在临床上逐渐广泛应用。
但由于介入治疗工作时间长,身体各部位容易受到不同剂量的照射,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1]。
因此介入治疗的安全成为医务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目前各医院的介入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综述介入手术放射防护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特点介入手术是一种放射性手术操作,要求医务人员近距离长时间站在床边进行操作。
工作时间长、照射剂量大[2]。
有时需要无菌操作或要求患者进行特殊体位摆放时,还要变化机器位置,因此难以在头部位置固定防护措施,容易受到辐射损害。
介入工作医务人员大多数来自各个科室,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对介入手术的防护措施缺乏了解,防护意识较差,是导致介入工作者容易受到职业损伤的重要原因[3]。
2 介入手术室中辐射场剂量的分布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中采用的X线介入手术机器多为专用机器,采用床下球管式介入,在操作时医生所受到辐射量比使用床上球管低得多,床上球管式机器有较多散射线,床板能屏蔽吸收射线,因此床下球管式防护相对于床上球管较好[4]。
据研究显示[5],介入手术床板两侧的辐射剂量较高,两端较低,与床板平行的中心线以下辐射剂量明显高于中心线以上。
射线的衰弱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因此距离球管越远,辐射越小。
3 防护措施3.1 机器防护减少辐射3.1.1 采集方式对周围不易运动的部位成像,可采用Vascular数字减影方式采集图像。
对心脏部位采用Cardiac式数字录像进行图像采集。
脑血管造影动脉期可采用1024×1024 6.3帧/s,静脉期可选1帧/s,减少采集帧数,减少辐射量[6]。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学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放射学工作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放射线,受到辐射的危害也日益凸显。
因此,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防护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防护原则、个人防护、环境防护等方面,详细介绍关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的要点。
一、防护原则1. ALARA原则。
ALARA原则即“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原则”,其宗旨是尽可能使每位从业人员和受射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持辐射剂量“尽可能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2. 距离屏蔽原则。
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增加辐射源与人体的距离,并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如隔离装置、铅衣等。
3. 时间限制原则。
尽量缩短在辐射区工作的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时间,降低辐射剂量。
二、个人防护1. 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免受辐射侵害。
2. 辐射计量个人剂量监测。
每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都应该配备个人剂量监测仪器,定期进行辐射剂量监测,确保自身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3. 个人卫生保护。
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更换工作服装、清洁皮肤,保持卫生,减少残留的辐射污染。
三、环境防护1. 辐射源管理。
对介入操作室内的辐射源进行严格管理,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确保辐射源的安全使用。
2. 室内防护措施。
在介入操作室内设置铅玻璃屏风、隔离装置等防护设施,减少辐射的泄漏和扩散。
3. 定期环境监测。
对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的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通过以上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有效保护自身免受辐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始终牢记防护原则,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环境防护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介入工作人员防护制度范本一、目的为确保介入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护,降低因放射线等原因造成的健康风险,提高介入诊疗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介入放射学、介入心脏病学、介入神经学、介入肿瘤学等领域的工作人员。
三、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介入工作人员应根据放射线剂量和作业环境,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铅围裙、铅颈套、铅眼镜、铅手套、防护服等。
个人防护装备应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2. 严格操作规程介入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介入诊疗技术,遵循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在操作过程中,尽量缩短患者暴露时间,提高操作准确性。
3. 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介入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工作人员应对放射防护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技巧。
4. 环境防护医院应加强介入诊疗场所的辐射防护设施建设,确保介入诊疗工作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辐射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5. 健康监测医院应定期对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放射线暴露的监测。
对于检查结果异常的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其健康。
6. 辐射防护用品管理医院应建立辐射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明确辐射防护用品的采购、分发、使用、更换和报废等环节的管理规定。
确保辐射防护用品的质量,保障工作人员的防护需求。
四、违规处理1. 对未按规定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或佩戴放射防护用品的工作人员,医院应给予警告并督促其改正。
2. 对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患者和工作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工作人员,医院应严肃处理,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3. 对不配合健康监测,提供虚假个人信息的工作人员,医院应停止其相关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
通过以上措施,旨在为介入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中的职业防护范本职业防护在放射学操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放射学领域,人员需要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因此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对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职业防护范本,旨在帮助从业人员提高对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从而保护自身免受放射线的损害。
1.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在进行放射学操作时,从业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阻挡放射线的穿透,并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2. 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在放射学操作中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放射线的散射和穿透。
从业人员应了解不同材料的屏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
3. 控制辐射源接触时间:从业人员应尽量控制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时间,减少辐射的累积剂量。
每个操作应尽量快速和准确地完成,同时要定期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放射源附近。
4. 保持安全距离:在进行放射学操作时,从业人员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站在放射源的直接射线路径上。
同时,尽量利用远程控制设备进行操作,降低直接暴露的风险。
5. 定期进行辐射监测:为了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应定期对工作环境和人员进行辐射监测。
如果监测结果显示辐射超出安全范围,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操作流程进行调整。
6.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从业人员应在进行放射学操作时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清洗身体和换洗工作服。
同时,要遵守相关的卫生规定,减少对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和接触。
7. 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放射学操作相关的健康问题。
这可以帮助从业人员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辐射损伤。
8.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应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从业人员了解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知识,增强他们对职业防护的重视。
9. 与专业人员合作:从业人员应与专业的职业防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职业防护方案。
介⼊放射学的防护介⼊放射学的防护(⼀)介⼊操作者的防护措施:(1)提⾼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2)采⽤合乎要求的X 线机和必备的防护设施;(3)设法增⼤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使⽤个⼈防护⽤品和防护设施后,操作者各个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远期防护效果较好。
(⼆)介⼊放射学防护⽤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介⼊放射学的个⼈防护⽤品要能满⾜介⼊操作⼯作的性质,灵巧、⽅便、耐⽤、对⼈体⽆害。
防护设施要针对上、下球管两类X 线机的不同进⾏设计,使介⼊操作者受到的辐射尽可能低⽽⼜不影响正常操作。
对它们的设计有以下⼏个基本要求:1.⽅便、适⽤性防护的⽬的是在不影响⼿术操作的前提下保护⼿术者免受辐射危害。
因此,所设计的防护装臵和个⼈防护⽤品要做到使⽤灵活⽅便,不影响⼿术操作。
2.安全、封闭性在医⽣⼿术区与患者照射区之间⽤适当的屏障隔开,隔离得越完善,即封闭放射源的性能越好,防护效果越佳。
3.⼴泛通⽤性:介⼊⼿术类型多样,各单位使⽤的DSA机型号、结构不同,⼜有床上球管与床下球管之分。
因此,我们在设计防护装臵时,考虑到能与单C 形臂、双C 形臂以及普通X线机相匹配,才具有较⼴泛的应⽤价值。
4.易消毒处理:介⼊设备经常会有病⼈⾎液的污染,需要定期消毒处理,所以防护⽤品和设施要有⼀定耐酸、耐氧化剂的要求,减少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5.美观耐久性:介⼊防护装臵乃万元以上的固定设备,因此在选材及其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是否经久耐⽤,如机械部分不易出故障,久⽤不变形,表⾯不锈蚀等。
例如铅吊帘采⽤优质铅橡胶板和⾼强度防⽔⾯料等,⽽且要求做⼯精致,整体美观,能与⾼级DSA机匹配协调。
6.最优的性能价格⽐值:对射线防护并⾮⼀味追求屏蔽效率越⾼越好,⽽是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适⽤性能与经济代价三者之最佳结合,即最优化设计⽅案。
为此,要求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对不同防护部件分别采⽤0.6 、0.7 、1.0 和1.4 m 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既使屏蔽效率均达到90 %以上,⼜尽可能减轻重量,降低造价,符合最优化的设计原则。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放射学是一项与核辐射相关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的工作人员。
这类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时保护自己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影响。
针对这类工作人员,本文将介绍一些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一、工人的个人防护装备要想降低工人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可能性,首要任务就是鼓励工人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这些装备包括隔离衣、手套、防护帽、面罩等。
隔离衣应该能够覆盖工人全身,周围应足够松弛,以方便工人做工,同时还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其渗透。
手套必须是防护型的,可防止放射性物质渗透,但也要确保工人的手指仍可自由移动。
防护帽和面罩可以帮助防止伤害,尤其是在工人处于较高放射性环境时可以更好地保护工人。
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缺乏氧气的问题,在劳动过程中应加强通风设备的使用。
二、工作区域的安全防护为了保证整个工作现场的安全性,工作区应设置为控制区,通过使用防护屏障限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禁止进入工作区域的非工作人员,确保只有已被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工作区。
同时,在现场实施好事故预防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逃生路线和应急物资设备,保证其能够安全地脱险。
三、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必须严格控制所需的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较为微弱的辐射源。
合理安置放射性物质,加强储存保护,加强定期检查,确保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有时候,在需要进行放射性物质管理时,会通过在实验室内设立领先的设计设施来实现核废物封存的效果。
四、严格的物质管理为了保证健康和安全,必须实行严格的物质管理规定。
所有用于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都必须在遵守固定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
在进行任何移动、储存或排放工作前都必须接受系统性培训,在确保明确的操作规程下,依据实际情况实施各项批准的计划,并监督实施。
此外,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并进行合理地记录和维护,确保所有防护措施有效地执行。
五、应对放射污染在防范放射性物质的同时,还应该针对其产生的污染采取措施。
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发表时间:2016-09-27T14:47:29.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3期作者:黄玲郑玉秀杨宏[导读]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迅速的发展,介入放射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福建南平 353000)【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和防护措施。
方法:分析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结果:通过对介入环境中威胁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医护人员职业损害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结论:应建立健全导管室感染管理控制制度,严格遵循院感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增强导管室工作人员消毒隔离观念和自身防范意识,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
【关键词】介入导管室;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护【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231-02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迅速的发展,介入放射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
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因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面对各种危害因素如X线放射、环境噪音、空气污染、各类消毒剂、机械性损伤等,是职业暴露的受害者,为了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防护经验,提出了具体有效的防护措施,现介绍如下。
1.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1.1 电离辐射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的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畸[1]。
每台介入手术操作中,医护人员都会或多或少受到电离辐射。
1.2 环境污染使用中的机器发出的噪音,如大C臂、除湿机、监护仪以及甲醛、戊二醛、臭氧等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2],同时对神经系统、胃肠道存在不良影响,乙醇可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2]。
导管室操作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差,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会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中的职业防护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材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新兴学科,因其微创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正迅猛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吸引了广大年轻医师从事该领域的实践。
青年医师刚开始学习介入放射学时往往兴趣很高,尤其对介入操作,但常忽视自身的职业防护。
另外,以前所受的该方面教育较少、意识淡薄,以及初学者常顾此失彼也是重要因素。
以下就辐射防护和损伤感染的预防两方面谈谈介入放射学操作学习中的职业防护。
1辐射的防护目前介入操作绝大多数是在x线引导下进行,介入操作比其他x 线诊断的辐射剂量透视大大增加,因此如何减少辐射关系到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应严格按辐射防护的原则要求学生。
1.1时间原则辐射计量与曝光的时间呈正比,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曝光时间。
在学生正式操作前应让他们熟悉各种操作器材的特点和操作方法,并在模具上反复练习;在上台前让其讲述操作的步骤、所用器材、解剖结构及注意事项等,以便顺利完成,减少操作时间。
操作时,除必须透视观察外,应及时停止曝光,初学者往往在手上操作停止后仍踩透视键,应及时提醒。
不需要在操作间的学生应提醒其离开。
1.2距离原则由于x线在空间走行时其线束分散,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即如果从辐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则剂量减少至原来的1/4。
虽然这种关系适合于某一点辐射源,但临床上当病人是重要散射源时,距离原则对减少辐射剂量非常重要,应尽可能离球管(病人照射部位)远些。
还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操作时,对导管的控制能力较差,常用两手同时捏住的一个部位操控,势必造成身体向球管处倾斜,造成辐射剂量增加,尤其对晶状体和甲状腺不利,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挺胸抬头、两手撑开的姿势和习惯。
1.3屏蔽原则x线在通过物质时,其强度的衰减除了物质本身的衰减系数外,随物质的厚度成指数倍衰减。
因此,少量的衰减(屏蔽)物质就可大大减少x线的强度,如0.5mm的铅(常规铅围裙)可减少90%以上的x线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