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2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一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 OSI参考模型及其各层功能和协议c. TCP/IP协议族及各层功能和协议2. 网络通信技术a. 传输介质和传输技术b.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c. IP地址和子网划分3. 网络安全与管理a.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b.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c.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4. 网络应用与服务a. 网络应用的分类和特点b. 网络服务和协议c. Web服务和云计算技术5. 网络实验a. 搭建简单网络实验环境b.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c. 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估三、教学要求1. 理论学时要求:a. 学生要熟悉理论知识,掌握各层协议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b. 学生要了解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c. 学生要能够分析和解决网络故障,并能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优化。
2. 实践学时要求:a. 学生要能够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
b. 学生要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
c. 学生要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评估。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a. 采用讲授和互动式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践教学:a. 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b.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应用1.2学时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1.3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了解互联网发展的历程、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与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2.1教学内容:2.1.1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互联网协议族与协议分层2.1.2物理层-数据通信与传输介质-信道复用与调制解调技术2.1.3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协议-以太网与局域网技术-虚拟局域网与网桥-无线局域网技术2.1.4网络层-网络层的功能与协议-IP协议与路由算法-IPv6协议与转换技术2.1.5传输层-传输层的功能与协议-TCP与UDP协议的比较与应用2.1.6应用层-应用层的功能与协议-HTTP、DNS、FTP、SMTP等常用应用层协议- P2P 技术与 Web 技术2.1.7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VPN与加密技术-网络安全管理与策略2.1.8网络管理-网络性能监测与评估-网络故障诊断与处理-网络管理工具与策略2.2教学进度:按上述内容划分,理论教学部分为40学时,实践操作部分为24学时。
具体进度如下:-第1-2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第3-4周:物理层-第5-8周:数据链路层-第9-11周:网络层-第12-14周:传输层-第15-17周:应用层-第18-19周:网络安全-第20-21周:网络管理-第22-23周:实践操作-第24周:复习与总结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3.2教学手段:课堂使用多媒体教辅,辅助教学实例演示,安排实验室操作实践,布置课外作业等。
四、教材与参考书4.2参考书:五、考核与评价5.1考核方式:本课程综合考核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介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协议、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等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网络系统,并对网络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媒体接入控制第三章:网络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网络层的协议•路由算法第四章:传输层•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传输层的协议•TCP和UDP协议第五章:应用层•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DNS协议•HTTP协议第六章: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攻击和防御•网络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课堂讲解、PPT演示等方式进行。
实验操作主要通过网络仿真软件、虚拟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比重如下:•闭卷笔试:50%•实验报告:30%•课堂表现:20%参考书目•《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库罗斯,原子出版社•《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Jim Kurose,Keith Ross,机械工业出版社教学进度安排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2周第二章数据链路层2周第三章网络层2周第四章传输层2周第五章应用层2周第六章网络安全2周总计- 12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高级应用。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代码:课程总学时:64开设学期:1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
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发展,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广域网、综合布线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互联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网络安全及网络应用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建及应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对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从而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定义、分类、拓扑结构、功能、性能指标、体系结构;(2) 数据通信的概念、调制与编码、模拟传输、数字传输、信道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传输介质、差错检测方法;(3) 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包括物理层的功能、服务、标准及特性;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描述、基本链路控制规程、HDLC、滑动窗口的概念;网络层的功能描述;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的功能作用,应用层上常用的协议。
(4)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及分组转发机制、拥塞控制、X.25、帧中继FR、异步传输模式ATM;(5) 局域网的概念及其标准、传统以太网、MAC地址及其MAC帧格式、高速局域网以及无线局域网技术;(6)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及其验收;(7)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介绍;(8)网络应用及其协议:域名系统DNS、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电子邮件、WWW、BOOTP、DHCP、SNMP;(9)接入网技术,XDSL技术,公用数据网的接入,端用户因特网接入。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4. 学习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方法;6. 培养解决计算机网络故障和网络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2.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网络接口和传输介质3. 网络传输和互联-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连接和互联4.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 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和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 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和选型5. 网络编程和安全- 网络通信协议和编程接口- 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6. 局域网建设和管理- 局域网的组网方案和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局域网的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7. 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 广域网的连接方式和传输介质- 广域网的路由选择和优化方法- 广域网的带宽管理和故障恢复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操作和实际项目实践,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和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考核;- 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 期末考试或项目实践评估;-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
五、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2. 《计算机网络教程》- 毛翔宇3. 《TCP/IP详解卷1:协议》- W. Richard Stevens六、其他说明1. 本大纲仅作为教学参考,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2. 建议学生配备计算机实验环境,进行网络配置和实验操作;3.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项目实践和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和机器,促进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工具,能够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4. 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能够保护网络免受攻击;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拓扑和组成-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网络传输介质和信号传输方式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以太网和局域网技术-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IP地址分配和子网划分-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3.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网络故障排查和故障处理- 网络监控和性能优化4.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与恢复5. 网络应用与实践- 网络应用开发和分布式系统设计 -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IoT和物联网应用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讲授:教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提供实际示例进行说明。
2. 实验:学生将有机会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通过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排查和解决网络故障来加深理解。
3. 课程项目:学生在小组中参与网络项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和互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部分:评估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评估方法进行评定: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大纲1. 课程背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协议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和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 理解IP和TCP/IP协议的设计和功能;- 掌握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2 能力目标- 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具备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备网络协议测试和调试的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3.2 计算机网络协议- 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太网、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网络层协议:IP协议、ARP协议、ICMP协议;-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
3.3 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 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基础网络管理:IP地址管理、流量控制、路由管理。
4. 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系统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
4.2 实验实践通过网络模拟实验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协议测试和调试技能。
4.3 讨论与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价5.1 日常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作业,通过作业批改和评价,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
5.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和参与度等表现,以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情况,反映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原理、标准、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当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标准,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和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具备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标准,了解网络分层模型、协议、地址和路由等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了解其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和应用。
4、具备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除和安全防范。
三、课程内容1、网络概述: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2、网络协议层次结构:介绍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层次结构,以及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3、网络设备: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4、网络接口:介绍网络接口的类型和标准,如Ethernet、Token Ring、FDDI等。
5、网络协议:介绍常见的网络协议和技术,如TCP、UDP、HTTP、FTP、SMTP等。
6、网络应用: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和相关技术,如多媒体通信、电子商务、远程访问等。
7、网络管理和安全:介绍网络管理和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网络管理协议、防火墙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标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接口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故障排除和安全防范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标准、技术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协议与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平台,具体学习目标包括: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技术;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3.了解各层协议的功能、数据格式和交互过程;4.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组成、特征与应用;5.熟悉常用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6.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物理层1.信号的基本概念2.传输媒介3.信道带宽4.调制与解调5.误码率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2.基本概念3.差错控制4.数据链路层的协议5.以太网6.ARP7.RARP第四章网络层1.网络层的功能2.IP协议3.路由选择协议4.ICMP协议第五章传输层1.传输层的功能2.TCP协议3.UDP协议4.数据分段与组装第六章应用层1.应用层的功能2.DNS协议3.FTP协议4.SMTP协议5.HTTP协议第七章网络安全1.安全的基本概念2.密码学基础3.防火墙4.VPN5.病毒和恶意软件6.安全认证和安全协议第八章网络管理1.管理的基本概念2.SNMP协议3.网管功能和结构4.SMI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和综合实践等。
其中,课堂讲授以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讨论则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实验和综合实践则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问题来强化他们的理论知识。
评分方法本课程评分一般采用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3. 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
4. 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5.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设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和问题。
3.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4. 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材。
2. 准备网络实验环境,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3.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题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包括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3. 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第3-4周: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体系结构及各自的作用。
3. 第5-6周:常用的网络协议,如、FTP、TCP/IP、DNS等。
4. 第7-8周: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如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
5. 第9-10周: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6. 第11-12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以便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 在讲解网络协议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本专业计算机网络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网络应用中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进行网络调试及网络设置。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时分配: 4学时/周,共64学时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既能使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相关专业有较深的了解与运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复杂环境网络知识及配置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与知识,能进行网络设备的组装与配置,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职业技能。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在《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设备,局域网及广域网、TCP/IP配置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与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组网技术》,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等课程的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二版,作者: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二版,作者:冯博琴,陈文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注重网络基础知识的讲授,上机课是针对理论知识的检验与加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网络参数的配置和应用,多运用举例、类比等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既注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务操作,根据课程内容,有计划地布置课内作业和实验报告,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考试笔试考核要求:采用笔试(闭卷)。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作业及平时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80%。
8.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上机操作途径实现:课堂讨论:结合教学内容,以实际网络应用案例为引导,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表达能力。
课内播放网络技术相关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请学生分析点评。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掌握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及分类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熟悉当今网络发展的热点问题,并对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本章的重点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的理解。
难点: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及分类以及网络拓扑结构2.主要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与简介(1学时)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二、计算机网络简介(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分类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发展(1学时)一、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热点问题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用学生掌握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学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简单工作原理,及各种通信技术的简单原理。
本章的重点是对网络协议的概念,网络分层及OSI参考模型,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数据的编码、差错控制、交换技术、多路复用技术。
难点:网络分层及OSI参考模型2.主要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学时)一、网络协议二、网络体系结构三、OSI参考模型、第二节数据通信基础知识(1学时)一、信息、数据与信号二、数据通信系统三、据通信指标第三节数据编码技术(1学时)一、数字数据模拟信号编码二、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编码三、模拟数据数字信号编码第四节差错控制交换与多路复用技术(1学时)一、差错控制的概念二、数据交换基本概念三、多路复用技术第三章计算机网络设备(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设备有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能对各类网络设备可以正确的认别,并可以知道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对各类网络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配置、运行监测与维护。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网络传输介质,各网络层上的网络设备,如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连接设备等工作原理与配置基础。
难点:对各类网络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配置2.主要内容:第一节传输介质(1学时)一、同轴电缆二、双绞线第二节光纤及无线传输介质(1学时)一、光纤二、无线传输介质第三节物理层设备(1学时)一、集线器二、中继器三、调制解调器第四节数据链路层上的网络设备(1学时)一、网卡二、网桥三、二层交换机第五节网络层付输入设备(1学时)一、路由器二、三层交换机第六节无线网络设备(1学时)一、无线网卡二、无线网络连接设备第四章 TCP/IP协议(1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协议的作用、IP地址编址方案、子网分割与超网合并、TCP/IP属性设置、DHCP服务器实现、IPV6基础知识等本章重点是TCP/IP协议,IP地址知识,配置TCP/IP协议。
难点:IP地址编址方案、DHCP服务器实现、IPV6。
2.主要内容:第一节 TCP/IP协议层次模型与各层主要协议(1学时)一、层次结构的划分二、互联层主要协议第二节TCP/IP协议层次模型与各层主要协议(二)(1学时)一、传输层主要协议二、应用层主要协议第三节 IP地址(1学时)一、物理地址与IP地址二、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第四节特殊IP(1学时)一、几类特殊IP地址二、IP地址的管理与分配第五节子网(1学时)一、子网与掩码二、子网划分第六节配置TCP/IP属性(1学时)一、配置TCP/IP二、配置DHCP第七节端口与进程通信(1学时)一、进程通信基本概念二、端口概念与常用端口第八节 IPV6(1学时)一、IPV4局限二、IPV6对IPV4的改进第九节 IPV6表示方法(1学时)一、IPV6地址表示方法二、IPV4过渡到IPV6技术第十节 TCP/IP常用命令(1学时)一、IPCONFIG二、PING第十一节 TCP/IP常用命令(1学时)一、PING命令二、ARP命令第十二节TCP/IP常用命令(1学时)一、TRACERT命令介绍二、TRACERT命令使用第五章计算机局域网(1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够掌握局域网体系结构及标准,以太网的原理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高速局域网技术,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以及有线和无线组网技术。
本章重点内容:局域网标准及体系结构,无线局域网应用技术。
难点:以太网的原理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2.主要内容:第一节局域网及其标准一、局域网概述二、局域网层次模型第二节IEEE802标准第三节共享介质以太网工作原理一、传统以太网的且成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第四节以太网系列标准(一)一、传统以太网标准二、快速以太网标准第五节以太网系列标准(二)一、吉比特以太风标准二、10吉比特以太网标准第六节交换式以太网的原理与特点一、交换式以太网二、交换式以太网的特点第七节虚拟局域网的原理与应用一、虚拟局域网的概念二、虚拟局域网的的实现技术第八节无线局域网一、无线局域网概述二、无线局域网标准第九节无线局域网应用一、无线局域网的模式、二、无线局域网安全第十节无线局域网组网实例第十一节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与使用一、对等网的组建二、局域网中的共享资源第十二节局域网基本模型一、家庭与办公网络二、校园网三、企业网第六章接入网与网络接入技术(8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够熟悉几种广域网技术,掌握电话拔号及ADSL 接入技术,熟练应用宽带路由器的设置与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主要内容:无线接入技术和宽带路由器配置技术。
难点:宽带路由器的设置。
2.主要内容:第一节通过电话接入INTERNET一、电话拔号接入及配置二、ISDN接入及配置第二节ADSL接入及配置一、ADSL概念二、ADSL相关配置第三节局域网+专线接入及配置一、DDN专线二、光纤接入技术第四节无线接入技术一、几种无线接入技术 GSM、CDMA、WCDMA、WLAN第五节共享上网技术一、代理服务技术及其实现过程第六节代理软件设置共享上网技术第七节宽带路由器一、宽带路由器原理二、宽带路由器举例第八节宽带路由器一、宽带路由器设置实例第七章 INTERNET基本原理与服务器实现(8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INTERNET域名服务、WWW服务,文件传输服务,了解常用网络服务器实现技术。
本章重点内容:万维网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的应用。
难点:WWW 服务,文件传输服务。
2.主要内容:第一节INTERNET概述三、INTERNET发展历程四、INTERNET的主要管理机构第二节域名服务基本原理与DNS服务器的实现一、域名与域名系统二、域名解析服务三、域名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四、域名注册第三节WWW服务及其服务器的实现一、WWW技术二、WWW服务器的实现与管理第四节电子邮件服务及其服务器的实现一、电子邮件服务二、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实现第五节文件传输服务及其服务器的实现一、文件传输服务二、文件传输服务器的实现第六节其它网络服务一、远程登录服务二、网络新闻组服务第七节其它网络服务一、网络播客二、网络博客三、网络论坛第八节网站服务器实现方案一、虚拟主机服务二、服务托管服务三、架设服务器第八章 INTERNET应用(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使用INTERNET各种资源的方法,包括使用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搜索引擎、即时通讯软件、电子商务等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本章重点内容:电子邮件设置技巧,搜索引擎应用及即时通讯软件功能的使用。
难点: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
2.主要内容:第一节电子邮件及新闻组一、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二、使用企业邮箱三、使用邮件列表四、使用网络新闻组第二节搜索引擎与网络搜索技巧一、搜索引擎的原理二、搜索技巧第三节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一、即时通讯的概念与原理二、即时通讯软件第四节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一、电子商务概念与分类二、电子政务第九章计算机网络安全(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定义,分析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掌握主流的数据加密,数字证书,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
本章重点内容:防火墙原理,数字证书与身份认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