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文场几十春,功名只作曲中论——冯惟敏《梁状元不伏老》创作时间和意旨试探
- 格式:pdf
- 大小:328.66 KB
- 文档页数:4
冯惟敏杂剧《不伏老》赏析冯惟敏杂剧《不伏老》赏析[2005/5/11 9:09:00 | By: zyj]作者:张英基关键字:明代冯惟敏杂剧《不伏老》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人,青州临朐(今山东临朐县)冶源村人,明代戏曲作家。
嘉靖十六年(1537),乡试中举,历官涞水知县、润州教授、保定通判。
隆庆五年(1571),辞官归里,退居故乡海浮山下。
他工于诗文曲,“善度近体乐府,盛传于东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著有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二种。
其散曲、诗文也颇为有名,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收小令532首,套数49套。
其中套数《三界一览》《财神诉冤》两套,讽刺贪官酷吏,颇为辛辣。
他还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曲子,其作品气势壮阔,语言通俗,被后人誉为“曲中的辛弃疾”。
另外还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等流传于传世。
杂剧《不伏老》,全称《梁状元一世不伏老》,亦作《玉殿传胪记》《梁状元不伏老玉殿传胪记》。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有著录,题为《玉殿传胪记》,注曰:即《不伏老》。
全剧共五折,剧中写的是主人公梁颢一生白首功名、屡试春官,终于在八十二岁时高中状元的故事。
剧中主人公为宋时东平人梁颢,字太素,幼习诗书,少年中举,后入京会试屡试不第,不觉双鬓皤然,却志向不移,最终夺魁。
历史上实有其人,《宋史》卷五十五有其传,记他活了九十二岁。
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四引陈正敏《遯斋闲览》曰:“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985)状元及第。
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
”冯氏由此敷衍,而又多有虚构。
剧中写书生梁灏,“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直到八十二岁时,才一举夺魁。
皇帝亲御正殿,传胪唱名。
冯氏以《不伏老》题名其剧作,赞扬这位“奔驰客路三千里,鏖战文场五十秋”的梁状元,“当时若便登科早,那得芳名万古留?”表现其对科举功名的醉心与执迷不悟。
戏台对联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古往今来虽如是浓装谈抹总相宜看不懂莫吵请问前头高明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看不见姑且听之何必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xx从天外落霓裳聊当月中看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凡高莫抢先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何立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台时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夜前溪溪前夜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势短世长演戏一回方知世和势人多仁少寻思片刻还属仁中人尧舜生汤武旦桓文未旦古今来多少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舞台方过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繁荣文艺创作热情讴歌当代英雄自古xx今时见历代君王自此知勾心斗角俨似官场话剧逐鹿吼狮形同世界舞台见羽毛之美乡人皆好之闻弦歌之声贤者亦乐乎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xxxx将近代欤是xx其真然xxxx都妙句xx自知音和风吹绿竹清韵入xx一声xx月万舞xxxx花假人啼中真面目新声歌里旧衣冠清歌凝xxxxxx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悲忧作古观云容小态还堪赏风管xx最好衣往事重提演出忠臣孝子闲情虽假别饶哀乐悲歌无非戏耳做戏忙看戏闲临场时须防失足犹是台也上台难落台易当局人及早关心乐乐乐若寡乐而乐莫与众乐教教教不屑教之教为因材教舍身救母孝心鉴古今应放银喉歌孝女跨虎成神仙袂飘霄汉当敲檀板颂仙姑戏演人间事成成败败成成好演古今成败事文评世上人是是非非是是难评朝野是非人古事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世情欲晚世情看戏情古往今来只如此淡装浓抹总相宜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今人饰古人弗谓人情无若是往事证来事须知事理尽如斯谈古论今有甚说甚扮文装武演谁象谁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观二将交兵有色有声英勇岂非是实看三元及第即真即幻文章谁云无凭结众生欢喜因缘岂是逢场作戏为身世修齐模范谁云明镜非台瞻之在前蜃楼海市都幻境瞠乎其后高山流水有知音四方生旦唱春秋人道是雾中花镜中月几代忠奸敷演义孰台分古时曲今时词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倾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必仰头xx歌声袅袅飘碧落村姑舞步姗姗踏彩云演往昔毕类其人贤以生为趣由丑作借清闲咸临此地情随事感曲有文听一部西游全凭大圣翻跟斗半场三国多赖孔明用计谋台上状元独占鳌头多得意剧中戏子一登龙座好威风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传富贵贫贱演出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装成世态炎凉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演谁象谁谁演谁谁就象谁xxxxxx月舞xxxxxxxx笙歌起xxxx笑语和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妙舞蹁跹风月无价艳歌婉转xxxx咫尺往来千里外百年事业一宵xx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诗歌小说戏剧百花斗艳管竹琴弦锣鼓万乐齐鸣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台上莫谩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刻眼前何足算且看他丢盔卸甲上场还是普通人虚弄xx原是戏略加装点便成文非实非虚虚中意实是真是假假里情真半假半真演出兴亡千古事一频一笑装成离合百年人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认真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还好旧事从新起聊借忧心作古观白面书生金榜题名虚受职红颜女子洞房花烛假成亲看世事xx借鉴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或今或古谁知着眼好排场对月怀歌扇裁云作舞衣低昂赴节随歌板澹荡迥风飘舞衣xxxx相接一春讼戏宵可听九天xx飘寒月一曲清箫xx紫烟纬武经文陶景化舞风歌月斗铅华看看生看丑看xx戏戏眼戏心戏精神戏剧虚动干戈一场演出六韬三略文章又加装点半夜攻成八索九丘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羯鼓凌云着绿兮披红兮自古黎园无假戏长虹贯日经文也纬武也从来颜氏有真卿南腔北调昆曲苏簧不外风情政绩周礼秦章唐冠宋服无非鉴古知今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最奇楠江大观蔚为人间胜景眼底明月清风流水激濡虽无蓬莱仙境却是太玉洞天咫尺戏台生杀掠夺贵贱辱荣演出千秋事业方寸场地悲欢离合哀愁怒喜唱一代人情布武修文宛然经济嬉笑怒目俱是文章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日早些来八音同谐一二刻三纲五纪人十为侣六七步四海九州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演唱九收十放渡银河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一曲笙歌音如流水三声檀板响过行云密鼓紧锣催出相众口同声歌xx轻歌曼舞xxxx千弦共调颂xx天高歌重唱震耳欲聋非妙曲好鼓轻敲发人深省是佳音披铠甲麾军平虏功成受将空加爵脱战袍息鼓停歌曲尽余音足绕梁抬头望戏中忠奸将相时时出袖手观台上真假包公去去来笛脆琴攸歌xx珠圆玉润颂xx天一板定音xx奏乐八仙过海欲擒龙。
半世疯癫一世痴,世间已无十三郎1984年一个冬夜,衣衫褴褛的南海十三郎江誉镠死在街头。
那个时候,粤剧已经默默退出了主流舞台,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倒在路边的乞丐是一代粤剧艺术大师。
《南海十三郎》同名电影归来百载厌嚣尘,一路归程赎一身。
只手耕耘天欲雪,壮怀如我更何人。
——“南海十三郎”江誉镠这首诗是广东著名粤剧剧作家江誉镠所写,是其抒怀志向也是感叹生平之作。
江誉镠,自称江誉球,别名江枫,剧作中艺名称“南海十三郎”,他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前半生以编剧奇才闻名、如日中天、众人朝拜,而后半生穷困潦倒、疯疯癫癫、流落街头,其传奇的身世让人慨叹。
编剧杜国威所著的话剧《南海十三郎》,由当时香港话剧团最年轻的首席演员谢君豪出演这个传奇剧作家。
在1993年首次演出后,就造成了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效果。
而四年后,同样由他改编剧本的同名电影,使这部戏获得了“金马奖改编剧本奖”,也让再次出演十三郎的谢君豪,击败了张国荣,获得了金马影帝。
如今,时隔二十三年,这部话剧又再次复演。
三个半小时的观剧后,我沉默许久,思忖自己并无资格去评点这部伟大的作品——既然我用了“伟大”这个词,便已表明了我对这部戏的态度和不可能客观评价的倾向——但是心中思潮汹涌、感慨万千,似乎不跟风留些文字下来便是对不起这作品于我的强烈刺激。
传记性的文学、影视作品和其他人文作品不同,人物生平本身的震憾力度往往对作品最后能达到的效果影响很大。
而这部戏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江誉镠跌宕起伏的一生被这部戏以一种足够精彩的方式烘托了出来,那么,我不如直接来谈谈这个话剧中的似疯似痴、桀骜奇情的“南海十三郎”吧。
“燕雀焉知鸿鹄志,壮怀如我更何人”作为当年舞台剧和电影的代表作,《南海十三郎》成就了谢君豪,在昨晚的谢幕中,制作人高志森(也是当年同名电影版的剪辑,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奖)曾说,今天是《南海十三郎》第149场演出,23年过去了,其中人来人去,而149场全部都参与的,只有谢君豪一人。
钩沉1“问道先生笑甚么?笑得我一仰一合,时人不识余心乐。
呀,两脚跳梭梭,拍手笑呵呵,风月无边好快活。
”读着这样的“老顽童”曲作,总能会心一笑。
曲子的作者叫冯惟敏,这是他的《笑园六咏》之一。
“老顽童”并不是智力有损,而是童真未泯,这样的人大多不屑心机,良善、正义。
冯惟敏的这组曲子旨在表达他内心的旷达通透和大自在,也如他自己唱的:“人世难逢笑口开,笑得我东倒西歪,平生不欠亏心债。
”“呀,打鼓弄琵琶,睡着唱杨家,用尽你机关,笑掉了我的牙。
”事实上冯惟敏的个性与老顽童相差甚远,他观事深刻、做事严谨,自诩是“潇洒偏豪放,拙质从天降”的人物。
冯惟敏是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1511年(明正德六年)出生在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当时他的父亲冯裕任华亭县令。
冯惟敏的一生颇有跌宕,自小随父宦游凤阳、南京、石阡等地,用他的话说:“弱龄从先君子守石阡,备尝夷方艰苦。
既迁贵臬……不离夜郎之域,前后五年……父子衣疏布,食粗粝,冲毒瘴,冒绝崄,人所不堪,居之不变。
”石阡和夜郎是贵州东北和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即便父亲升迁为贵州按察司副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司法厅副厅长,他们的生活仍然极为艰苦。
恰是这样的经历和磨砺,奠定了他日后为官期间面对民生民苦时所持立场和文学创作时的情感方向。
2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冯惟敏自幼聪颖好学,“为文闳肆,万言立就”,但在科举上却屡屡受挫。
自27岁中举次年起,他连续九次进京会试,皆无缘蟾宫折桂。
等他决定放弃已是52岁。
这年他参与了吏部谒选,授涞水知县,涞水在明代属河北保定府。
台湾大学的郑骞教授称冯惟敏乃“纯粹儒家者流也”。
事实上,“儒家、本色、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是冯惟敏存身立命、做官为人的思想核心和行为准则。
冯惟敏在涞水令任上“廉静不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腾”。
常以民喜而喜、民忧而忧。
当稼禾久旱,他焦虑“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
当天降甘霖,他欣喜“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冯惟敏散曲赏析(之四)冯惟敏散曲赏析(之四)[2005/5/25 14:48:00 | By: zyj]作者:张英基关键字:明代冯惟敏散曲《海浮山堂词稿》对偶句冯惟敏(1511-约1580),字如行,号海浮,山东青州临朐人。
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其兄弟五人均以诗文闻名于齐鲁间。
他与李开先、金銮、沈仕等曲家多有交游。
其七十馀年之生命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期:事父时期:从出生至二十四岁,随父宦游。
其父冯裕为理学名儒,亦喜好吟咏。
惟敏为三子,生于冯裕晋州任内,隔年随父迁徐州萧县,其弟惟讷降生。
惟敏五岁时,其父至南京任户部员外郎,此时惟敏在其长兄惟健带领下加入名人文社。
十七岁时,随父至甘肃平凉,隔年又至贵州石阡。
这一时期,对他经世济民理想的养成及诗文闳肆风格的涵育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居家时期:二十四岁至五十二岁,为其居家读书、交游时期。
明嘉靖十三年,父亲辞官归田,惟敏亦随父还乡,结束了多年的异乡生活。
嘉靖十六年秋试,二十七岁时得中举人。
但隔年春闱却落榜。
因此居乡守家业,结交文士,诸如李开先、王世贞等,并与县令王家士合撰而成《临朐县志》。
这一时期的生活大抵安逸闲适。
出仕时期: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因为贪吏所苦,乃入京谒选,被授涞水知县,后改镇江儒学教授,迁保定通判,又调鲁王府审理等。
冯氏为官十年,南北三迁。
他虽勤政爱民,但厌倦官场生活,再加之身体病弱,最终归田教书。
归隐时期:隆庆六年(1572)致仕,归故乡临朐海浮山下,寄情山水。
此时与之感情最深的惟纳弟弟却在第二年病逝,冯氏兄弟五人仅存惟敏一人,这是他最大的憾事。
这时他成为家族的大家长,以访友闲居、从事写作、训勉子孙,为其晚年的主要生活内容。
冯惟敏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曲。
明初曲坛曾是沉寂、冷漠的,直至弘治、正德、嘉靖三朝(1488-1566),始得复兴,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冯惟敏为北派曲家中兼有众长而独成的重要大家,对散曲具有开拓之功。
其散曲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语言活泼自然,深具爽朗豪迈之风格,故享有“曲中苏、辛”之誉。
第9章明代散曲和民歌9.1 复习笔记一、王磐及其他散曲作家1.王磐著有《王西楼乐府》。
他的散曲虽也多闲适之作,但有部分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或表达了改变现实的愿望。
他的[朝天子]《咏喇叭》最为有名。
2.陈铎他精通音律,教坊子弟称他为“乐王”。
散曲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月香小稿》等集。
这些作品大都是供给歌妓清唱的,表现了封建文人以声色自娱的生活情趣,内容很少可取。
他的《滑稽馀韵》收小令一百三十六首,广泛地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物,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面貌。
从内容推断,应是作者根据当时在城市中流行的“时调”改写的。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些描写手工业劳动者的作品。
二、冯惟敏及其他散曲作家1.冯惟敏现存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共收套数五十套,小令四百馀首。
其散曲,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不愿奔走权门,“鞭箠赤子情难忍,奔竞朱门眼倦开,甘心儿不染炎凉态”,是他在这方面的自白。
辞官返里后,有机会熟悉农村生活,看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在散曲创作中热忱地为灾难深重的农民呼吁,并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天灾和官府的重压下的苦难生活,也饱含着作者的同情。
在艺术上,继承元代豪放派曲家的传统,不尚浮华,特重本色,风格刚劲朴直,语言浅近流利,在明代曲坛上,是很有特色的。
2.薛论道著散曲有《林石逸兴》,共收集小令一千首。
作者通过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将士们怀念家乡的情绪和捍卫祖国的壮志,另一部分作品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抗议。
有不少曲子流露了宿命论等落后思想;在大量的“闺情”作品中,也缺乏新鲜的内容。
3.朱载墒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深刻。
对炎凉世态和剥削者贪婪无厌心理的刻划,也颇为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受民歌的影响比较明显,风格朴实明朗。
4.南散曲适应昆腔细腔赠板的要求,集曲犯调大量出现,散曲创作家多追求文字的工丽和音律的谐协。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大连八中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连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相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承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蟾宫曲·四景闺词·其一》冯惟敏〔明代〕正青春人在天涯,添一度年华,少一度年华。
近黄昏数尽归鸦,开一扇窗纱,掩一扇窗纱。
雨丝丝,风翦翦,聚一堆落花,散一堆落花。
闷无聊,愁无奈,唱一曲琵琶,拨一曲琵琶。
业身躯无处安插,叫一句冤家,骂一句冤家。
《闻柝》冯惟敏〔明代〕野柝鸣沙岸,渔灯照白波。
凄凄风不定,隐隐夜如何。
历乱乡心碎,依微客梦多。
江声还自击,展转动悲歌。
《青县官舍》冯惟敏〔明代〕墙断涨沙沉,檐低息土侵。
洪河流廨下,老树覆成荫。
北地来文舫,南薰爽客襟。
长安那复近,去马日骎骎。
《禽言六首·其一》冯惟敏〔明代〕凤凰不如我,竹实醴泉真琐琐。
何不委形浊世中,飞鸣饮啄无不可。
凤凰不如我。
《禽言六首·其二》冯惟敏〔明代〕得过且过,风雨冥冥巢欲堕。
饱暖当时不自知,炎凉此日方参破。
得过且过。
《禽言六首·其三》冯惟敏〔明代〕归去乐,荒烟一望山花落。
夜月原头血吻新,斜阳枝上声如昨。
声如昨,长相语,微禽丁宁或可据。
兽蹄鸟迹难久游,故国关山不尔御。
不知尔家乐不乐,只是此中风雨恶。
吾非有翅不能飞,唤尔醒时吾亦归。
《禽言六首·其四》冯惟敏〔明代〕报谷报谷,透犁好雨夜来足。
不愁田中恶草多,但愿年年风雨和。
夜来雨急风声恶,闻道村南一尺雹。
老翁归来语老妻,村中报赛烹鸣鸡。
《禽言六首·其五》冯惟敏〔明代〕豁开沟沟水,东西流麦场。
碡碌声渐急,黄犊横奔汗如泣。
重云叆叇四望集,顷刻那能辨原隰。
天之未雨沟不开,枝头啼鸟为谁哀。
《禽言六首·其六》冯惟敏〔明代〕向前还好,可惜今年种田少。
早知今年胜去年,即死不卖山南田。
欲向灵禽频借问,禽言昧远惟知近。
能知岁事报阴晴,不知官租重与轻。
《次兴济感事留示冯云亭时方不理于口》冯惟敏〔明代〕归骑迷荒渡,空城枕浊河。
官闲公吏少,邑小弊民多。
一叹一回老,三年三度过。
冯唐吾与汝,勋业近如何。
诗词集冯惟敏《山堂词稿》冯惟敏,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
冯惟重弟。
嘉靖十六年举人。
官保定通判。
能诗文,尤工乐府。
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
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
《蟾宫曲·四景闺词》其一冯惟敏〔明代〕正青春人在天涯,添一度年华,少一度年华。
近黄昏数尽归鸦,开一扇窗纱,掩一扇窗纱。
雨丝丝,风翦翦,聚一堆落花,散一堆落花。
闷无聊,愁无奈,唱一曲琵琶,拨一曲琵琶。
业身躯无处安插,叫一句冤家,骂一句冤家。
《玉芙蓉·喜雨》冯惟敏〔明代〕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
田家接口薥秫饭,书馆充肠苜蓿盘。
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玉芙蓉·苦雨》冲开七里滩,淹倒蟠溪岸,钓台沉何处投竿?三时不雨田苗旱,一雨无休水潦宽。
民愁叹,号天怨天,这其间方信道做天难。
恰才庆雨泽,岂料为民害!一时间旱潦齐来。
墙倾屋塌千家坏,水浸风磨五谷灾。
多奇怪,时乖命乖,叹吾生毕竟是老穷胎。
《玉芙蓉·苦风》难将风雨调,无计回天道,簸乾坤昼夜狂飚。
核科折尽泥中倒,黍谷磨残水上漂。
哀哀告,千劳万劳,谁承望一年勤苦总无聊!封家十八姨,毒害能为祟,撞南墙猛雨如锥。
摧残禾稼饥难济,压倒房廊命有亏。
民何罪?天知地知,愿回心风调雨顺霁严威。
《玉江引·农家苦》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
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扤。
陆地水平铺,秋天风乱舞。
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天做。
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苦。
【傍妆台】《忧复雨》四首喜登山,闲看秋雨自凭阑。
谁知巨洋深似海,平地水连天。
飘流房屋伤禾稼,倾倒墙垣损药栏。
天难定,民不安,满怀愁锁两眉间。
望云开,忽惊东北雨声来。
百川齐泛滥,千里尽风霾。
甫能六月愁干旱,恰入三秋告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