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得尽吗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9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1.5《除得尽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1.5《除得尽吗》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从而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除不尽的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除不尽的情况,以及如何处理除不尽的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
2.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以及如何处理除不尽的情况。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除不尽的情况。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被除数除数商如何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得到整数结果:1.如果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整除,那么商就是一个整数。
1.5《除得尽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除法的运算性质,能正确进行除法运算,并判断除法是否能够整除。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的运算性质,能正确进行除法运算,并判断除法是否能够整除。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运算性质的应用,能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除法运算的意义。
(2)提出问题:“除得尽吗?”引导学生探讨除法运算的性质。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发现除法运算的性质。
(2)举例说明除法运算的性质,如:整除、余数等。
(3)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并判断除法是否能够整除。
3. 实践应用(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指导。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除法运算性质。
(2)强调除法运算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除法运算性质的其他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除法运算性质。
4.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正确进行除法运算,判断除法是否能够整除。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其中第七单元《除得尽吗——循环小数》的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循环小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性质,并能够进行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循环小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循环小数的判断和除法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到一个小数,这个小数一直重复下去,不会停止?比如说,2除以3的结果是0.6666……,这个6会一直重复下去。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表示这个小数呢?”2. 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会给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同学们,这种一直重复下去的小数,我们称之为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是一种特殊的无限小数,它的小数部分会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3. 讲解循环小数的性质:4. 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然后,我会讲解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循环小数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讲解完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后,我会给出几道例题,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循环小数的概念:1. 一种特殊的无限小数,小数部分会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循环小数的性质:1. 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有限的。
2. 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会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循环小数的除法运算:1. 确定商的最高位。
2. 将余数乘以10,再次进行除法运算,直到余数为0或出现新的循环节。
3. 将循环节写在上一步的商下面,继续进行运算。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下列小数是否为循环小数,并说明原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除得尽吗∣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除得尽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1.5节内容,主要是探讨除法运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研究“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情况,并理解带余数的除法与整除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除得尽和除不尽的情况,理解带余数的除法与整除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带余数的除法与整除的概念,掌握判断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除法运算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假设我们有24个苹果,我们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与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什么是除得尽和除不尽。
例如,24除以3等于8,这就是一个除得尽的情况;而24除以4等于6,这就是一个除不尽的情况。
让学生理解带余数的除法与整除的概念。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除法运算,判断是除得尽还是除不尽,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除得尽的情况:被除数÷ 除数 = 商(整数)2. 除不尽的情况:被除数÷ 除数 = 商(整数)余数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课后练习第15题,并解释为什么。
答案:1. 8个苹果2. 6个苹果3. 除得尽4. 除不尽5. 除得尽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除得尽与除不尽的判断方法,以及带余数的除法与整除的概念。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除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教师也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设计除得尽吗一、复习旧知1.填一填。
提问: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反馈:求小数的近似值,要保留几位小数就要看它的下一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2.用竖式计算。
38.19÷19= 7.4÷3(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揭示: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零,再继续除。
二、导入新课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你瞧!谁来了?课件出示:南阳诸葛亮,独坐中军帐。
摆起八阵图,活捉飞来将。
(打一动物)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打一动物)师:你瞧!蜘蛛和蜗牛正准备比赛了。
员记录了一组它们平时训练跑步的数据。
课件出示:师:根据获取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反馈: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二、估一估,算一算。
师:谁爬得快呢?估一估,分组交流。
反馈: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的时间比蜗牛少,但爬行的距离远,所以蜘蛛爬的快。
师:还可以怎样估一估?思考: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循环小数?2.读一读,填一填。
(1)3.444…的循环节是(),简便记法:()。
(2)6.8787…的循环节是(),简便记法:()。
(3)7.14251425…的循环节是(),简便记法:()。
3.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1)13÷3=( )≈( )(2)5÷1.1=( )≈( )(3)2.3÷9=( )≈( )4.拓展应用:一个循环小数0.142857142857 …,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多少?。
1.5《除得尽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1.5节《除得尽吗》。
我们将探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何判断除得尽与否,并理解除尽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尽的含义,掌握判断除得尽与否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除尽的含义,掌握判断除得尽与否的方法。
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我们有20个苹果,我们要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有余数吗?2. 讲解判断除得尽的方法:我们通过20÷5=4,可以知道每个小朋友能分到4个苹果,因为没有余数,所以20个苹果可以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就是除得尽。
3. 例题讲解:我们来看一个例子,32÷4=8,这里32可以被4整除,没有余数,所以32除以4是除得的。
4.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计算一下,56除以7的结果,并判断是否除得尽。
5. 讲解判断除得尽与否的应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判断除得尽与否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我们要知道是否能够正好分完,就需要用到除得尽的判断方法。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会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除尽的定义,判断除得尽的方法,以及一些实例。
七、作业设计(1)28÷4=?(2)63÷9=?(3)45÷5=?答案:(1)7 除得尽(2)7 除得尽(3)9 除得尽2. 应用题:小明有50个糖果,他想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有余数吗?答案:每个朋友能分到10个糖果,没有余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除得尽的含义和判断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第一单元《除得尽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开始本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20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都能分到相同数量的苹果吗?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索除法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除得尽吗》中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1. 除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方法;2. 除法的性质;3.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除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能运用除法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提出问题:“20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都能分到相同数量的苹果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讲解除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方法:我在黑板上写出20÷5=4,解释除法的定义,即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每份的大小就是除数,分的份数就是商。
然后让学生进行类似的除法运算练习。
3. 讲解除法的性质:我通过举例说明,当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例如,10能被2整除,说明10是2的倍数,2是10的因数。
4.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方法:我告诉学生,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以通过除法运算来验证。
如果除法运算的结果是整数,那么这两个数就能整除。
5. 随堂练习:我设计一些除法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答案。
六、板书设计除法: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每份的大小就是除数,分的份数就是商。
除法的性质:当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方法:通过除法运算来验证,如果除法运算的结果是整数,那么这两个数就能整除。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1.5《除得尽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除得尽吗》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除尽。
教材通过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除法的概念和除尽的判断,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本质,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除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除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引入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除尽。
2.难点:理解除法的本质,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是否能够除尽。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例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本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实例和操作过程。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除法的概念,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实例,如10除以5,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除法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除得尽吗|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除得尽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在分数除法中,除数是否能够整除被除数。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得尽与除不尽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除得尽与除不尽的判断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情景,比如在一个水果店,有1.5千克的水果,我们要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水果?2.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比如1.5除以2等于多少?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除得尽与除不尽的含义。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比如1.5除以3等于多少?1.5除以4等于多少?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除数,尝试将1.5分成这个数份,看看能否整除。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5除得尽吗?2. 板书内容:除得尽:能够整除的情况除不尽:不能整除的情况判断方法:比较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5除以2等于多少?1.5除以3等于多少?1.5除以4等于多少?2. 答案:1.5除以2等于0.751.5除以3等于0.51.5除以4等于0.37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教学的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除得尽与除不尽的判断方法,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