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2015.11张爱玲以其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向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苍凉”的美感。
在她的作品中,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人生,刻画出了普通人的可怜人性,她的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定会成为其重要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然会投射于作品之中,张爱玲也不例外。
她的的作品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家庭成长、社会生存和爱情婚姻经历等人生体验的感知与认识。
一、家庭成长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张爱玲最主要的成长体验是来源于父母,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虽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女,但是到她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染有捧风弄月的习气,吸毒、嫖妓、娶姨太太,并且性格暴躁。
母亲则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美丽而冷傲,爱好文学和音乐,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
旧习气和西洋化的格格不入导致两人长期婚姻不和,张爱玲八岁时两人协议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导致了张爱玲童年时代父爱与母爱的双重缺失。
1、母爱的缺失母爱是一个人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辽远而神秘的,母亲在女儿童年成长中渴求母爱的每时每刻都是缺席的。
张爱玲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其有限,而母亲又是一个在情感上非常淡漠的女人,张爱玲从未感受过母爱的温暖与慈祥;即使当她拖着受尽虐待的躯体、带着满满的希望逃出父亲的家投奔母亲时,母亲也未能给她所渴望的温暖。
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造成了日后她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极端理解,并通过文本将这一思绪表达了出来。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都是冷漠与自私,甚至是残酷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象中的母亲不是现实中的母亲。
当流苏满怀着孩子般的心情伏在母亲的床上哭诉委曲时,母亲却只知一味地避重就轻,劝说女儿回到已亡故的前夫家中去领个孩子守寡度日。
母亲视流苏为一个麻烦。
终于,流苏也明白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实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传奇经历苍凉人生——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感1995年的秋天,传奇女作家张爱玲在她的洛彬矶的小公寓中悄然逝去。
昔日上海一夜成名的文学慧星,以她自己所选择的一贯的荒凉形式,告别了这繁华世界。
水流影在,在时代的惊鸿一瞥中,无论谁成为过去,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见证以另外一种方式永远存在着。
张爱玲以她的文学作品,见证了她的生命以她的生命,演绎着苍凉和传奇的故事。
钟爱张爱玲的读者哪个能忘记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在《倾城之恋》《半生缘》拍成电视剧后,哪个又不为演员所给予的精彩视觉所震撼。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不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
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
之后,“苍凉”是她为自己的创作定下的基调,也是她的小说创作的独特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有句名言:悲凉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她直言道:“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因为“苍凉”有“更深长的回味。
”张爱玲以她那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出了人世间的苍凉。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幅荒凉没落的风俗画,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
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我甚至只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运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现实一个启示。
”张爱玲的作品正为她自己所说的这样,写尽了饮食男女的爱、恨、情、欲。
但小说里人物所生活的场景是充满尔谀我诈、弱肉强食的丑恶世界,人物所生活的世界也是非常灰暗的,他们的命运往往被不幸所主宰,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阴暗的影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色彩来自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
她对人性是悲观的,对文明和命运是悲观的。
童年时,家庭给予的创伤,成年后情感的悲剧,所处的动荡大环境,她的苍凉人生有着一条复杂而又明晰的心路历程,所有的这些使张爱玲内心深处充满了彻骨冰寒的苍凉意识。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安顺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SH UN UNIVERS ITYVol 12 No 1Feb 2010收稿日期:2009-12-02作者简介:王晓雁(1971~),女,辽宁台安人,辽东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丹东市作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丰富而苍凉的生命体验: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王晓雁(辽东学院国际交流中心,辽宁 丹东118001)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她以冷峻客观的写作态度抒写了丰富而悲凉的个体生命体验,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状态下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生理想的失望,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具有现代小说的特质。
关键词:张爱玲;生命体验;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0)01-0015-02张爱玲无疑是20世纪最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
虽然远离时代的激流和中国文学的主流带,然而她以平和淡远的心境坚守着自己那美丽而苍凉的世界。
生活在悲剧时代的张爱玲亲身经历了战乱,目睹了纷飞战火中的无数悲欢离合,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坎坷的情感经历更使她深感人生如梦和个人的渺小无助,她悲哀地意识到一切文明都将毁灭。
对悲壮的钟爱促使她以斑斓的色彩和凄凉的音乐来衬托平实素朴的人生,冷峻客观地抒写一种丰富而悲凉的个体生命体验,为我们留下了那个特定时代生存的另类记忆。
一、客观冷峻的描述 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图景张爱玲的小说历来以 凌厉细腻!与 柔艳刚强!为世人所共称。
尽管倾心于现实主义手法,但她总是避免徜徉在情感和思辨之中, 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1]她以冷静的 看戏者!的姿态书写故事里的人物,形成了独特的客观写实型的叙事方式。
她的小说在一段段传奇的人生经历中让我们重温了40年代上海的绝代风华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痛苦不安的灵魂。
她始终以一种疏离的态度对待一切,仿佛站在窗前俯瞰下面的世界,作品因此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之美虚无的末世情绪张爱玲小说具有很深切的人生悲剧感。
人们喜欢用“苍凉”来概括她的悲剧意蕴。
说她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但是,我觉得用张爱玲的另一句话概括更合适: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全在这句话里。
这是一种颓败、衰朽、毁灭、悲凉的末世情绪。
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这样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她看民间戏曲蹦蹦戏,引起的是这种荒凉感。
“拉胡琴的一开始调弦子,听着就有一种奇异的惨伤,风急天高的调子,夹着嘶嘶的嘎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塞上的风,尖叫着为空虚所迫,无处可停留。
”世界以无法抵抗的力量在毁灭,个人无能为力,无处停留。
这是张爱玲小说在境界上高于其他海派小说家的地方。
这里,为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阅读空间。
可以进行最开阔的人生体验。
比如,可以想到中国传统的虚无悲剧感。
“红楼梦”式的“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无常,一切都化为荒凉。
《红楼梦》中的瘸腿老道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还可以进行很现代的悲剧体验。
如存在主义的那种“人生是荒谬的”。
人生的荒谬就是世界失去了价值秩序。
没有什么最后的秩序和标准。
世界是非理性的,无序的存在。
人失去了价值依靠,没有精神家园。
人生自然也就是荒芜的。
有人说,张爱玲明显地带有现代主义的意味,就是因为这种荒凉和荒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引导语:‘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用于形容张爱玲的文章,她的文章中总是透露着一种苍凉的意味,但苍凉并不是悲壮。
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盛名之下,必有疲惫。
年轻的时候,会觉得人生漫长无力。
总要追寻点什么,才觉得岁月有所附丽。
张爱玲所热爱的,从来不是如水平静的庸常生活,从来不是悠然世外的桃源岁月,从来不是男耕女织的俗世烟火。
她要的是平凡的路上有传奇,传奇的人生里有安逸。
但她不知,有时候,会累。
在上海滩的迅速蹿红给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张爱玲是一个有心经营却不擅经营自己写作事业的女子。
除了应对大小杂志社络绎不绝的约稿,她也开始参加上海文坛的社交活动。
事事皆在于人,哪怕她那么不热衷于人际关系的周旋,但也得去做。
她先后结识了《紫罗兰》的'周瘦鹃,《万象》的柯灵,还有《天地》的苏青。
彼时,张爱玲与苏青可谓是上海文坛的两生花,一个冷艳之中有热烈,一个清寂之中有淳厚。
苏青这个人,是女子的身体里藏蕴着一种男人的爽利和果决。
那时候的上海,女作家大放异彩。
除了最当红的张爱玲和苏青,还有潘柳黛、关露,她们被称为“上海滩四大才女”。
自古便有“文人相轻,武人相重”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女作家也大多自恋甚深,张爱玲也不例外。
在另外三人中,张爱玲唯与苏青算是熟识,也曾与潘柳黛有过来往。
苏青,原名冯和仪,浙江宁波人,年长张爱玲四岁。
她十九岁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一年之后便结婚退学,来到上海。
1943年4月,苏青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结婚十年》,出版之后风靡上海滩。
苍凉:张爱玲小说诗学摘要“苍凉”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是作家对生命的悲剧命运体验,其内核是人面对命运时的那份无法抗拒、无法驾驭的悲剧感。
在其小说世界中,这个具有形上意蕴的哲理体悟被演绎成了大家族中亲情丧失以及两性之间爱情的不可靠的生命境遇,这便导致张爱玲既写弱势群体在人格化命运(强势群体)面前的不自主,也表现强势群体在非人格化命运面前的被吞噬。
诚然,这份“苍凉”在小说中又是被其文笔所诗化的,她通过诗意的渲染,诗性的文句,纤秾的意象,为读者营造展现了一个诡异的文学世界,一边是古旧中国的精致却弥漫着灰色的腐烂,一边是现代人表面光鲜内心却孤独荒凉,两者交融出特殊的美感。
张爱玲生命历程中亲情的缺失,爱情的不可靠以及命运的无常与不可知,作为其个人的悲剧命运体验即苍凉感,既是张爱玲精神生命的主格调,也是其小说苍凉诗学生长的土壤。
所以,整篇论文在结构上呈现苍凉是什么,苍凉写什么,苍凉怎么写,苍凉为何写四部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苍凉,悲剧命运,诗化文体,诗性文句,苍凉根基IDESOLATION:THE POETICS OFZHANG AILING’S FICTIONABSTRACTDesolation is not only Zhang Ailing’s literary mind, also a life experience of the tragic fate, which core is the destiny of the tragedy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and the human beings powerless to control. In her fiction world, the conversion of this philosophy concept was the lack of affection between blood relations in a large family and the loss of love in a marriage or between sexes. Zhang Ailing wrote both the vulnerable groups’ powerless position when facing the personification of fate and the strong groups also engulfed by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he fate The desolation in the novels was narrated in an artful way which was supposed to show a charismatic novel worl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spect is an old exquisite atmosphere filled with the rotting flavor, the psychological side belonging to the modern metropolis having a bright surface color but suffering the loneliness. These two blended fostering a special aesthetic style. The desolation poetics of Zhang Ailing’s fiction is deeply germinated from the soil of her tragic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connotation of desolation, the tragic fates, the poeticized desolation, the root of desolation make up the desolation poetics of her fiction together. And these four parts are united logically.KYE WORDS: DESOLATION, TRAGIC FATE, POETICIZED DESOLATION, FICTION POETICII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导语:张爱玲以一个旁观者的创作姿态,观察着平常的人生以及日常背后的深刻,表达着自己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构成了其作品苍凉的现代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是独特的。
她没有被裹挟进时代宏大的叙事潮流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创作姿态,通过对人的世俗生存的日常叙事,透露出对浮世苍生的悲悯。
苍凉的现代意识是张爱玲小说一贯的美学风格,也是她深刻思考后对现代文明做出的独特诠释。
一“真”、“假”世界的迷惘在《封锁》中,有一段关于翠远的家里人的叙述:“她是一个好女儿,好学生。
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在对翠远家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翠远一家约略属于中产阶级。
从翠远家人对生活习惯的取舍来看,他们都在积极努力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潮流保持一致。
虽然有时由于自身的局限与潮流不合拍(如听不懂交响乐),但他们还是努力地与潮流亲和,他们的行为准则一切依照社会潮流的价值判断。
在对女儿的婚事上,他们认为找一个有钱的女婿远比读书重要,这种看法是十分吻合社会潮流的。
叙述者对翠远家人的评价是“她家里都是好人”,可见叙述者批评的眼光也是站在世俗的一方的。
然而叙述者又说“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依照正常逻辑,“好”―“真”是不构成对立的,叙述者此时强调“真”,显示他的看法是迥异于世俗立场的,因此,我们听到两个叙述者的声音,隐含作者无疑是站在非世俗立场的,这里出现了“不可靠”的叙述,也就是说,在世俗立场上的叙述者评断的所谓“好人”,其实是和“真人”对立的“虚伪的人”的代名词,这就形成了叙事反讽。
这篇小说写了封锁前(常态)――封锁(非常态)――封锁解除(常态)三个时间段。
其实,在每个时间段里,都充斥着“真”―“假”的二元对立。
在封锁前、封锁解除的常态时间段里,也就是现实生活世界里,“假”被誉为“好”,得到社会的肯定,人人都争做“好人”。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苍凉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谢真真(1993.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57-01
引言:
张爱玲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出生于没落的世家大族,她经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岁月,她描绘了清冷华丽的香港故事,也经历了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最终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至人生迟暮。
她的小说是众多平凡人的小说,她的笔下全是一些小人物。
正如她自己所说:“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
” 通过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通过她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生活的艰难、无爱的婚姻、人性的麻木。
一、童年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父母婚姻概述
张爱玲的父亲张庭重和母亲黄素琼结婚时,人人都称羡他们是金童玉女。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确实如此,两个家族都是世家大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衰败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张庭重和黄素琼婚姻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思想或者是精神上的不合导致的。
他们婚姻的破裂给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这影响了她的一生,也影响了她作品的创作。
在张爱玲的笔下婚姻是无爱的婚姻,人性是扭曲的。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
(二)父亲对张爱玲的人生及小说创作的影响
在生活中,张爱玲与她父亲的关系:刚开始父亲也是很宠溺张爱玲的,张爱玲在文学上很有天赋。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集《天才梦》中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
”
但是父亲的一些所作所为,对于接受了新思想张爱玲,或者说在对比父亲与母亲的生活之后,张爱玲她曾说:“父亲的房间是没有下午,没有希望的下午,越来越接近黑暗的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这是张爱玲对他父亲生活的真实的感想。
张爱玲向往母亲所描绘的美丽王国,而对于父亲这边的一切,在她看来都是暗淡无光的。
《多少恨》中的虞老头是封建遗少的代表,“最后见到父亲……现在变成这个样子。
”虞老头知道女儿和宗豫相恋,便摆架子。
他为了套女儿的钱,对女儿低声下气,虚情假意。
为了钱,他让女儿做姨太太。
虞老头将女儿看做是生钱的工具,其中有句话让人读起来感触颇深:“只要有一口气,我总不会丢开你的。
”这似乎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但细细品味,便会有一种恐惧之感向你袭来,家茵似乎一辈子也无法摆脱虞老头铸造的坚固牢笼,他摧毁的她的信念、爱情、甚至是未来。
(三)母亲对张爱玲的人生及小说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就更加的淡薄了。
父母的婚姻维持了几年就结束了。
并且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中,母亲出国好几次。
张爱玲说:“最初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早就不在那里了。
”对于张爱玲而言,母亲一直都扮演着若即若离的角色。
张爱玲出生于世家大族,这样高的出身让她有喜也有悲。
其实,不难看出,张爱玲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
父亲和母亲在子女的人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张爱玲的父亲还有母亲对张爱玲的人生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父母角色的缺失无论是对张爱玲的爱情、性格,还是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香港生活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童年的不幸,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在母亲的影响下,张爱玲从小对西方特别向往,向往着像浴室瓷砖一样颜色的法兰西。
在1937年张爱玲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伦敦大学,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她迫于无奈选择了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是东南亚的富商子女。
她接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学会了对世人的观察。
在《烬余录》中写道: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底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啪啪”像荷叶上的雨。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张爱玲变得更加成熟。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空虚与绝望,使人们想要抓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在《倾城之恋》中有一段关于战争的描写:正在这当口,轰天震地的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棚的箱子,啪嗒关上了盖。
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了里面了。
”只有亲身经历感受过,才会对战争有着如此真实的描写。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张爱玲的人生轨迹中,她自幼没有父母的关爱,经历了战争,而情感婚姻经历也并不顺遂。
她的童年经历、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情感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张爱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小说的创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张爱玲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自身的独特感悟。
才有了她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她的作品永不褪色,是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她对生活还有生命的感悟。
我们从中会得到诸多启发。
通过对她人生经验的体会,我们感受到了特殊背景下,人们的悲喜人生。
张爱玲自己的悲喜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川鄂、李建军.速度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爱玲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任茹文、王艳.张爱玲画卷美丽与苍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3]张盛寅.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4]张俊杰.始终没有感受团圆的一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5]蔡登山.传奇未完:张爱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6]刘绍铭.再读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