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研究。
首先介绍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对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接着探讨了收益法的实际操作以及其局限性,深入讨论了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实证研究。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被明确提出,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概述。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这篇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基本原理、实际操作、局限性、应用实证研究、研究价值、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收益法的应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收益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并不完全契合,导致了评估结果的偏差;收益法在考虑未来收益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收益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评估自身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合理的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
收益法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有助于规范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研究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还可以深入挖掘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财务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深入研究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产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探索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分析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进行评估,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本文将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价值与其未来的收益正相关,即未来的高收益将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来确定其价值。
在收益法的应用中,研究者们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来预测未来的收益,如财务分析、市场调研等。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涵盖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等的企业进行收益法评估的研究,也可以找到对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的企业进行收益法评估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了评估方法,还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研究思路。
研究者们还对收益法的各种参数和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确定了关键驱动因素对未来收益的影响程度。
他们还改进了不同行业和类型企业的收益预测模型,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收益法还被应用于企业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研究中。
在投资决策中,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投资者可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在资产定价中,收益法可以为资产的估值提供参考,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技术变革等。
收益法在某些行业和类型的企业中可能不适用,因为这些企业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因素,如品牌价值、专利技术等。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对未来收益的评估,它可以为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收益法在预测准确性和适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问题探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在股权估值、资产管理、投资收益等方面,企业价值评估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从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过程、局限性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收益法基本原理收益法,即以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为基础来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预期收益水平,对企业未来预期收益进行现值折算,以此确定企业的终值,进而确定企业的价值。
通常应用的模型有现金流贴现法、市盈率法、股息贴现法等。
二、收益法应用过程1.确定收益预期首先要确定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包括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竞争格局、产品研发、品质控制、成本占比等,从而预测企业未来几年的利润水平。
2.确定风险溢价企业的风险度是不可避免的,而收益法体现的是未来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因此需要在现金流预测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特征,确定相应的风险溢价,以反映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确定折现率相当于是对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考虑,年化折现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当前的风险利率、企业历史业绩、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多种因素。
4.进行现金流贴现计算现金流贴现计算即是通过确定折现率,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得到企业的价值。
这个部分也是整个收益法最重要的部分。
5.核实并发表结论最后,需要进行数据核实,确保收益预期、风险溢价以及折现率等计算依据的准确性,从而得出评估结论。
三、收益法局限性1.过于依赖于预测准确性因为收益法的评估基础是根据未来收益进行测算,所以如果对预测准确性过于依赖,可能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风险。
2.考虑可比公司的缺陷在使用市盈率法或其他可比公司进行评估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公司之间可以完全类比,所以光靠可比公司的数据参考很难给出准确的预测。
3.不考虑资产负债表虽然企业的收益很重要但是,收益法只关注于现金流量,而不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这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价值相差较大。
并购中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并购是企业发展中常见的一种战略。
在进行并购时,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并购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研究,讨论其在并购中的应用。
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通过分析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基于企业的现金流量和预期收益,使用贴近市场的折现率来计算企业的现值。
其中,贴近市场的折现率是指考虑到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折现率,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也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可比公司股票或债券的回报率来估算。
在并购中,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这种方法基于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并且相对容易理解和运用。
其次,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来调整企业价值,更具灵活性。
再次,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购买方更细致地评估被并购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决策是否进行并购。
然而,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方法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并购中,购买方往往很难准确预测被并购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
其次,该方法依赖于折现率的选择,不同的折现率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评估结果,而折现率的确定需要对市场和公司的风险有正确的估计。
最后,这种方法忽视了其他价值因素,如公司的品牌价值、市场地位以及其他非财务因素,可能会导致对企业价值的不准确评估。
综上所述,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并购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和广泛的。
该方法能够通过分析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为并购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企业价值参考。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折现率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和考虑其他价值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以准确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估算,从而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评估,包括上市公司、私人企业以及投资项目等。
在企业财务领域,对收益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现有文献对收益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应用模型和计算方式。
通过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可以了解到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是文献综述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可以为企业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从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可以指导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改进收益法应用的建议。
通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和折现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股权估值、企业并购、资产评估等领域。
在股权估值中,收益法通常被用来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
在企业并购中,收益法可以帮助买方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同时也可以帮助卖方评估自己企业的价值。
在资产评估中,收益法则可以被用来确定特定资产的价值,指导资产的管理和配置。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其原理简单明了,使其成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收益法,可以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收益法的局限性和方法适用性,同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在评估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当的权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部分说明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对读者有助于了解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探析引言企业价值评估是管理人员和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什么是收益法收益法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的估值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入、成本和盈利能力等因素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计算方法收益法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倍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利润贴现法。
盈利能力倍数法盈利能力倍数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估值方法,它根据企业历史盈利能力和同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利用盈利能力倍数来估算企业的价值。
折现现金流法折现现金流法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值方法。
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并将其以折现率计算出企业的现值,从而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利润贴现法利润贴现法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估值方法。
该方法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并将其以折现率计算出企业的现值,从而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优缺点收益法作为一种企业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缺点。
优点1.考虑了企业未来的收益变化,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价值。
2.采用了客观的数据和方法,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能够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比较和评估。
缺点1.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误差。
2.依赖于可靠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信息,如果数据和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将影响评估的结果。
3.无法考虑到企业的非经营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收益法的应用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投资决策收益法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潜在投资项目的价值,对投资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选择最具有潜力的投资项目。
资产交易收益法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帮助买方和卖方确定交易价格。
买方可以根据企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来决定购买价值,卖方可以基于企业的收益情况来确定出售价值。
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问题探讨摘要: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介绍了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从财务数据分析、经济环境分析、业务模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最后指出,对于企业价值评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对所处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准确判断。
关键词: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财务数据分析,经济环境分析,业务模式分析正文:一、收益法概述收益法是通过分析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来确定企业的经济价值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的价值应该由其未来现金流量所决定。
这种方法运用比较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便于理解和操作。
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一般采用折现现金流法、资本化收益法等方法。
其中,折现现金流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企业价值评估步骤1. 收集财务数据财务数据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
收集财务数据需要全面、准确。
如果数据不准确,将对最终的价值评估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分析经济环境企业的价值往往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因此,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方面的分析。
3. 业务模式分析业务模式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来源。
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模式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可持续性。
4. 预测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经济、行业、市场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5. 计算企业价值折现现金流法是计算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未来现金流量通过贴现率折现到当前时期,再将所有现值汇总即可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
三、注意事项1. 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企业价值评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数据不准确,将会对价值评估造成很大的影响。
2. 对所处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准确判断。
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重要来源。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作者:曹中来源:《会计之友》2009年第19期【摘要】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是目前新经济形势下价值评估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在研究收益法核心思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收益法的改进和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自由现金流;完全收益模型企业价值评估旨在分析和衡量企业或企业内部经营单位、分支机构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为投资人和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依据。
近年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一直是财务理论和实务界的焦点,讨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大致集中于收益法、相对比较法、基础资产法和期权法。
究竟该如何选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可持续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或购并的目的,不是企业过去实现的收益,也不是现在拥有的资产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得盈利的能力,只要企业未来盈利,企业就可持续经营下去,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可以产生某种效用,形成企业价值。
因此,企业价值是在过去和现在基础上的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企业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一种预测,它取决于未来企业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总现值。
收益法是一种以企业可持续成长为目标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长期以基础资产法为主,基础资产法忽视企业的组织化资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缺乏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前瞻性,评估结果得到认可的程度较低,因此,我国应当重视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尽快从基础资产法主导转变到收益法主导,同时,为提高收益法的适用性,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改进。
一、收益法的核心思路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以企业收益作为切入点,通过选用收益这一不确定性分析工具,结合企业资本价值(包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不确定性、过程的不确定性、价值转换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将不确定性进行相对稳定性的度量。
该方法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中的一部分归因于资本投资运作后的所得,并按照一定的比率将其转化为该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求以下三个基本参数能够合理取得,即企业预期收益、折现率和获利持续时间。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企业的整体内在价值的方法是贴现现金流量(DCF)法。
基本思路是:(一)估计出企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序列企业资产创造的现金流量也称自由现金流,它们是在一段时期内由以资产为基础的营业活动或投资活动创造的。
但这些现金流不包括与企业筹资活动有关的收入与支出。
因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为:自由现金流(FCF)=EBIT×(1-Tc)+折旧-ΔWCR-净资本支出。
其中:EBIT——息税前收益;Tc——公司所得税率;ΔWCR——营运资本需求的变化量。
净资本指购置新资产花费的现金与出售旧资产获得的现金之间的差额。
(二)确定折现率即确定能够反映自由现金流风险的要求回报率。
现金流的回报率由正常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投资回报率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讲,现金流风险越大,要求的回报率越高,即折现率越高。
折现率的确定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风险累加法。
即:折现率=行业风险报酬率+经营风险报酬率+财务风险报酬率+其他风险报酬率。
这种方法弹性很强。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法。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是测算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该模型是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所构成的投资成本,以及投资资本所需求的回报率,经加权平均计算来获得企业价值评估所需折现率的一种数学模型。
其公式为:WACC=Kd×(1-T)×Wd+Ke×WeKe=R f+β×(Rm-R f)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企业价值评估的折现率;Kd——长期负债成本(利息率);Ke——所有者权益要求的回报率,即权益资本成本;Rm——社会平均收益率;R f——无风险报酬率;β——行业平均收益率/社会平均收益率。
β值越大,其风险越大,期望回报率越高,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式中:TV为第n年末企业资产的变现值。
DCF法的估价模型使用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具有明显优点:1.明确了资产评估价值与资产的效用或有用程度密切相关,重点考虑了企业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
2.能适用于那些具有很高的财务杠杆比率或财务杠杆比率发生变化的公司。
尽管DCF法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具有成本法和市场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这一方法在应用时须满足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包括企业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序列可预期且为正值。
使用WACC法确定折现率必须具备经营风险相同、资本结构不变及股利分配制度稳定等。
这样的假设前提使得DCF法在评估实践中往往会因一些特殊情况而受到限制。
首先,对于当前存在经营困难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的当前现金流或收益往往为负,而且可能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为负。
其次,DCF法只能估算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未来的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没有考虑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而这种投资机会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企业的价值。
第三,对于拥有某种无形资产,但目前尚未利用,这样预期现金流量难以估计,就会低估企业价值。
二、对收益法的思考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方法,它们仅反映企业价值的某一方面,更确切地,反映的是资本价值中转化为企业会计收益的那部分,它们都不是对企业价值的全面反映,也不是完全价值的计量方法。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除了存在严格假设前提以及应用范围有所限制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缺陷:(一)数据来源主要依靠或参照客户企业提供的资料客户企业较为熟悉自身乃至行业情况,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如果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做预测,是能够编制出具有较高信息含量的未来收益预测的;何况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本来就是客户企业的责任,评估机构不可能完全介入企业的预测,只能进行抽样检查与判断分析的情况下,作为中介机构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其作为确定未来预期收益额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利益动机(驱动),往往有意拔高或降低、甚至提供虚假盈利预测值而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二)预测本身也有自身的弱点企业对未来收益额的预测,要本着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分析以往和现在的业绩,去推导未来。
首先,预测离不开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
其次,未来经济情况的确定很大程度依赖于现时法律、法规、信贷、税率等制度。
这是决定企业收益额大小的客观条件。
企业未来收益额的确定,必须是在考虑资产的最佳与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各种因素对企业未来收益额的影响进行分析,模拟出企业在未来若干时期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
而这些预测复杂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预测的复杂性、预测方法的局限性、预测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等增加了收益法评估应用难度。
其三,企业可持续成长所要求的企业价值是企业实现的财富而不仅仅是会计收益。
亚当·斯密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经济收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途径,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价值的增长实质是企业财富的增长,企业未来获得盈利的能力是企业财富增长的途径。
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收益部分,只是企业财富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不完全企业价值。
三、完全收益模型的构建针对上述收益法存在的缺陷,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度量方法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并构建以下模型:企业当期实现的价值=企业当期资本的投入+资本当期实现的新增价值即:V=I+R×GV—企业当期实现的价值;I—企业当期资本的投入;R—企业当期的收益;G—收益价值系数。
(一)I的确定通过工资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明细账的资料,先分析企业有哪些智力资本要素,并确定哪些是企业价值链中的关键智力要素;然后,再对关键的智力要素进行分类:一是企业每期都比较均衡投入的部分,我们给定修正系数为1。
二是大致每隔几年(n)投入一次的那部分,修正系数为1/n。
三是其他偶然不确定部分,按企业历年来的经验或行业标准进行修正;最后,把这三类修正后的智力资本数据汇总,作为I的金额。
当然,对智力资本投入的修正不仅限于分为三类,有核算能力和需要的企业也可将其分得更为详细些。
从上面阐述可以看出,对I的确定中所指智力资本投入与收益法中所涉及的智力资本投入的内涵是不同的,它仅指收益法中被认为是企业关键的智力要素经过修正后的那部分智力投入。
(二)R的确定可以根据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三)G的确定它是企业新增财富与当期收益的比值,用收益增长率近似替代。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估计生产函数的有用框架。
我们认为企业的新增财富与智力资本投入、物力资本的投入形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即:Y=AK a Lβ①①式中:Y——企业产出或效益;L——智力资本的投入;K——物质资本的投入; A——技术水平参数;a——物质资本的弹性,即每物质资本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长a个百分点;β——智力资本的弹性,即每智力资本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长β个百分点。
a和β的重要经济意义还在于,它们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量在总产量中占有的相对份额。
根据假设,全部产品是由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是由各自的边际生产力投入量所决定的,所以有下式:Y= MPPK×K + MPPL×L式中,MP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PL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根据上式可以推导出:ΔY= MPPK×ΔK + MPPL×ΔL收益增长率G = ΔY/ Y,所以可以写出:G = ΔY/ Y = MPPK×ΔK / Y + MPPL×ΔL / Y整理上式可得出:这一公式说明,收益增长率取决于资本的产量份额(a),劳动的产量份额(β),资本增长率(ΔK / K),以及劳动增长率(ΔL / L)。
只要测得某企业近二年产出和智力要素及物力资源的投入Yi,Ki,Li(i=1,2),可求得a、β之值:Y1= a K1 + βL1Y2= a K2 + βL2将a、β之值,代入②式即可求得G。
【参考文献】[1] 汤姆﹣科普兰. 价值评估[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 唐广. 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3] 成京联,阮梓坪. 企业价值评估[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陈庆兰,向玉坤.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1).[5] 王建中,李海英. 企业价值评估的DCF模型实证研究[J]. 中国资产评估,2004,(7).[6] 吴中春.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之理论探析[J]. 现代财经,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