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31
《物理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技术以教给学生生物物理治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主要讲述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常见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
教学内容以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技术为主,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学新成果、新技术与临床应用。
他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所必备的康复治疗方法、技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得到基础。
教学时数180时,主要采用讲授、实训的模式,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二、课程目标
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康复临床上常用得到物理治疗技术,能够应用物理治疗技术对功能障碍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列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物理因子疗法和物理疗法的基本知识。
2.掌握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方式。
、适应症、禁忌症与注意事项以与治疗安全防
护措施。
【能力培养目标】
1.熟练掌握临床常见运动疗法技术。
2.熟练掌握物理因子技术。
3.具备康复对临床常见功能障碍选择治疗技术的能力。
4.能对康复临床常见功能障碍进行功能恢复的训练操作。
【素质教育目标】
1.皮痒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
2.培养治病救人、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人体系《实用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实用物理治疗学二、教学对象:本科三、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四、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五、课程目标与任务: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认识人体运动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使学生充分了解利用物理治疗解决疾病的方法。
通过实习操作学会基本操作技能。
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习与实际的联系,为今后教学、科研、训练工作打下基础。
六、教学内容要求与时数内容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考试(学时)2 第一章6 3 第二章6 3 第三章5 3 第四章5 3 第五章5 3 第六章4 2 第七章4 第八章4 2 第九章2 第十章2 第十一章2 第十二章4 第十三章2 期末(一) 理论部分第一章物理治疗学概论掌握物理治疗学的定义,了解物理治疗学的分类及物理治疗学的作用机制,熟悉物理治疗学的临床应用,了解物理治疗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直流电疗法和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熟悉直流电疗法的有关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直流电对人体的生理作用,熟悉直流电疗法的操作技术。
熟悉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的原理及离子进入人体后的去向,掌握离子导入疗法离子导入的深度及数量,掌握离子导入疗法的优缺点,熟悉离子导入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了解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第三章低频电疗法熟悉低频电疗法的基本知识,掌握低频电疗法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各种低频电疗的治疗特点(感应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间动电疗法、TENS疗法、电睡眠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掌握低频电疗法的生理作用。
熟悉低频电疗法的治疗技术和方法,熟悉低频电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四章中频电疗法熟悉中频电疗法的基本知识,掌握低中频电疗法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各种中频电疗的治疗特点(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掌握中频电疗的生理作用。
熟悉电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低、中频电流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物理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Ⅰ前言本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康复治疗学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本书系统介绍了物理治疗的种类及各种技术的作用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技术、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本书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限制、特定要求)的原则,结合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教学的特点,并与康复治疗师的考试大纲及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精心组织编写,使之更适合于运动康复、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运动疗法、神经发育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技术,为在毕业后从事康复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另外见习时间长达18学时,能将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将在校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书共分三十一章,第一章为概论,它概括阐述了物理治疗学的定义、范畴、治疗作用、发展史及展望,详细介绍了学习内容及常见检查及治疗方法。
其余章节为各论,分别介绍不同的物理治疗方法(概述、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每种治疗注意事项),除配备了与本书内容相匹配的光盘和习题集外,增加了实践指导,有利于学生扩大学习范围和复习参考之用。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见习18学时;理论与见习学时之比3:1。
四教材:《物理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燕铁斌,第2版,2013年。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深入了解和掌握物理因子的产生机理和治疗原理,以及相应的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知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疗、光疗、声疗、热疗、冷疗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熟悉并掌握物理因子治疗仪器的操作和安全防护要求。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物理因子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并能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4.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减轻病症,促进康复。
三、课程内容1.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概述1.1物理因子治疗的发展和应用概况1.2物理因子治疗的分类和治疗范围1.3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作用与优点2.电疗技术2.1电流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2.2常用电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3电疗仪器的使用与安全防护要求3.光疗技术3.1光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3.2常用光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3.3光疗仪器的使用与安全防护要求4.声疗技术4.1声波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4.2声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4.3声疗仪器的使用与安全防护要求5.热疗技术5.1热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5.2常用热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5.3热疗仪器的使用与安全防护要求6.冷疗技术6.1冷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6.2常用冷疗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6.3冷疗仪器的使用与安全防护要求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介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练习,进行实际病例和模拟情境的操作训练。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物理因子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参考书目:1.《物理疗法学》2.《物理医学与康复学》3.《康复治疗学》4.《物理治疗学》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部《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康复治疗学系张文立副教授二○一六年十二月《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供康复治疗学系专业用)【课程名称】物理治疗学【课程类别】专业骨干课【教学学时】100学时【讲课学时】70学时实践训练30学时【课程学分】5分【开课专业】康复治疗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选用教材】《物理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金荣疆出版时间2012年【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物理治疗学以教给学生物理治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物理治疗学是康复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技术的基本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各论主要讲述常见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关节松动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等)的主要治疗技术。
讲授内容主要以康复专业常用的物理治疗技术为主;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学新成果、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物理治疗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同学掌握物理治疗基础理论、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以及治疗安全、适应症和禁忌症。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概念、物理治疗的分类。
2、掌握制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3、掌握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4、掌握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了解物理治疗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物理治疗常用器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难点: 掌握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物理治疗的概念二、物理治疗学的概念三、物理治疗的特点四、物理治疗的分类第二节物理治疗学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物理治疗学发展简史二、西方古典物理治疗学发展简史三、现代物理治疗学的发展和前景四、物理治疗学发展的原因第三节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一、运动疗法对人体的作用二、物理因子疗法对人体的作用第四节物理治疗处方【复习思考题】1、物理治疗的基本概念、物理治疗的分类。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区康复课程代码:26220470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2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先修课程:基础医学概论、康复评定技术等适用专业:社区康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是社区康复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根据社区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设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理疗技术的治疗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等,能够在康复实际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合适的理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电疗法(低频、中频、高频)、磁场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主要是了解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本治疗原理;熟悉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治疗特性;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治疗作用;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包括:能够根据疾病情况和物理因子的特性,熟练选择合适的物理因子;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准确的选择处理方法。
素质目标要求具有敬岗爱业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及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以课堂教师讲授形式为主,专题介绍、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为辅的互动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程,同时注重本学科相关研究热点或者研究成果的介绍,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及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手法、课后作业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内容:物理因子治疗定义、发展和应用前景、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物理因子治疗处方。
要求:1掌握内容: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对人体的作用;物理因子治疗处方;2•熟悉内容:物理因子的应用范围、分类及前景;3•了解内容:物理治疗师的培养、需求及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码:NURS222010T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康复方向)学时:64学时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物理治疗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和运动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和康复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不仅具有消炎镇痛、镇静安眠、兴奋神经和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及内脏功能、松解粘连及软化瘢痕等作用,还可以通过功能性刺激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因此,物理治疗在康复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点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范畴的各项工作,能够独立从事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各项工作;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三、实践环节实验项目一直流电离子导入法(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离子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直流电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离子电泳法的基本生理效应及其临床治疗效果。
离子电泳法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适应证。
离子电泳法应用的原则及方法。
离子电泳法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安全基准。
3.掌握:离子电泳法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实验内容1.了解:眼杯电离子导入法、外耳道电离子导入法、鼻腔电离子导入法。
2.熟悉:指杯电离子电浴法、脊柱区直流电疗法、额枕部直流电疗法。
3.掌握:一般体表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对置法、并置法)、眼枕部直流电疗法、直流电水浴法。
(三)注意事项1.分组情况:2 人一组;1 人角色为患者,1 人为治疗师;练习完毕后互换;2.教师要注意观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3.对个别不能完成操作的学生给予指导;4.对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项目二低频脉冲电疗法(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低频脉冲电疗各参数的特征。
《物理治疗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一、课程简介《物理治疗学》重点介绍在现代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的新成果、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讲述物理疗法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治疗作用常用物理治疗技术包括关节活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疗法、平衡与协调训练、步行功能训练、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方法、Rood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心肺功能训练、声光电磁等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方法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内容。
本课程是康复治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神经康复、肌肉骨骼康复等临床应用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掌握物理治疗基础理论、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操作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基本内容2.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3. 掌握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 熟悉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的作用机制5. 熟悉常用物理因子治疗仪器的种类。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72课时,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室训练结合进行。
单元名称课时1 概论 32 关节活动技术 663 关节松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4 牵引疗法 365 肌力训练技术、肌肉牵伸技术6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6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7 Bobath技术 68 Brunnstrom技术、Rood6技术39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10 平衡与协调训练 6611 步行功能训练、心肺功能训练12 引导式教育 313 电、光、冷、热、水疗法 6614 磁、压力、生物反馈、物理治疗处方合计72四、理论教学目标及内容第一章概论目标:了解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及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认识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
内容:1.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2. 物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展望;3. 学习物理治疗学的要求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目标:1.掌握关节运动与正常关节活动度的维持;2.掌握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3..掌握上下肢关节活动技术基本方法。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物理治疗技术》教学大纲康复系王文义二○一二年九月《物理治疗技术》教学大纲(供康复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课程名称】物理治疗技术【课程类别】专业骨干课【教学学时】72学时【讲课学时】64学时【课程学分】5分【开课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选用教材】《物理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林成杰出版时间2010年6月【课程的性质、人物目的】物理治疗技术以教给学生物理治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物理治疗学是康复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技术的基本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各论主要讲述常见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关节松动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等)的主要治疗技术。
讲授内容主要以康复专业常用的物理治疗技术为主;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学新成果、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物理治疗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同学掌握物理治疗基础理论、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以及治疗安全、适应症和禁忌症。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物理治疗的基本概念、物理治疗的分类。
2、掌握制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3、掌握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4、掌握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了解物理治疗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物理治疗常用器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难点: 制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掌握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
第三节运动疗法的常用器械。
第四节物理治疗的发展史。
【复习思考题】1、物理治疗的基本概念、物理治疗的分类。
2、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的治疗作用。
3、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关节活动的影响因素。
2、掌握被动关节活动度、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主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的方法。
3、掌握持续关节被动活动的定义、目的、作用机制、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
4、熟悉关节运动基础。
5、了解关节活动度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肩、肘、腕、手指、髋、膝、踝、足等关节及躯干的关节活动的操作技术。
2、能利用关机活动技术改善关节活动的操作。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被动关节活动度、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主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的方法。
难点: 持续关节被动活动的定义、目的、作用机制、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人体关节活动技术。
【复习思考题】1、被动关节活动度、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主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的方法。
2、持续关节被动活动的定义、目的、作用机制、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三章关节松动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关节松动技术的定义、基本手法、手法分级应用。
2、掌握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3、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松动技术。
4、熟悉脊柱关节的松动技术。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程序、上肢、下肢、脊柱各关节的松动技术。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关节松动技术的定义、基本手法、手法分级应用。
难点: 上下肢各关节的松动技术。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上肢关节松动技术第三节下肢关节松动技术第四节脊柱关节松动技术【复习思考题】1、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2、上下肢各关节的松动技术。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肌肉牵伸技术的分类定义。
2、掌握牵伸技术的种类和方法。
3、掌握上下肢、躯干肌肉牵伸技术。
4、掌握牵伸的作用,软组织对牵伸的反应及影响因素、牵伸程序及临床应用。
5、熟悉软组织牵伸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上肢、下肢、躯干肌肉的牵伸技术。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上下肢、躯干肌肉牵伸技术。
难点: 牵伸的作用,软组织对牵伸的反应及影响因素、牵伸程序及临床应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上肢肌肉牵伸技术第三节下肢肌肉牵伸技术第四节脊柱肌肉牵伸技术【复习思考题】1、上下肢、躯干肌肉牵伸技术训练。
2、牵伸的作用,软组织对牵伸的反应及影响因素、牵伸程序及临床应用。
第五章改善肌力和肌耐力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种类、要求、方法。
2、掌握四肢、躯干、头颈部肌力训练技术。
3、熟悉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解剖学、运动学基础。
4、熟悉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肌力下降的原因和临床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熟悉掌握四肢、躯干、头颈部肌力训练技术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种类、要求、方法。
四肢、躯干、头颈部肌力训练技术。
难点: 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解剖学、运动学基础,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肌力下降的原因和临床应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增强上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第三节增强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第四节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技术。
【复习思考题】1、进行四肢、躯干、头颈部肌力训练技术的训练。
2、熟悉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肌力下降的原因和临床应用。
第六章平衡与协调技术训练【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平衡、协调的定义、维持机制。
2、掌握平衡、协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
3、掌握平衡障碍原因,影响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因素。
4、掌握平衡、协调训练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平衡、协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平衡、协调训练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难点: 平衡、协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
平衡障碍原因,影响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因素。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平衡功能训练。
第三节协调功能训练【复习思考题】1、理解平衡、协调的定义、维持机制。
2、掌握平衡、协调训练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对平衡、协调的训练方法进行模拟训练。
第七章站立与步行功能训练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站立、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步行的条件、步行能力分析。
2、掌握站立、步行训练的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3、掌握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4、熟悉室内功能性步行及社区步行训练。
5、熟悉不态分析及常见的异常步态。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站立、步行训练的技术。
2、掌握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3、学会室内功能性步行及社区步行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站立、步行训练的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难点:站立、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步行的条件、步行能力分析。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站立训练第三节步行训练第四节步行能力训练第五节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复习思考题】1、进行步行训练的步行的条件、步行能力分析。
第八章牵引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牵引技术的定义、牵引种类及治疗作用。
2、掌握颈椎、腰椎、四肢关节的牵引方法。
3、掌握牵引疗法的临床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颈椎、腰椎、四肢关节的牵引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颈椎、腰椎、四肢关节的牵引方法及牵引疗法的临床应用。
难点: 颈椎、腰椎、四肢关节的牵引方法及牵引疗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颈椎牵引第三节腰椎牵引第四节四肢牵引【复习思考题】1、对颈椎、腰椎、四肢关节的牵引方法进行模拟训练。
第九章Bobath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Bobath技术基本概念,治疗原则。
2、掌握Bobath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
3、掌握Bobath技术在脑瘫、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4、熟悉Bobath技术对脑瘫、脑卒中的认识。
【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Bobath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
2、能运用Bobath技术对运动功能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Bobath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能够应用Bobath技术对相关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难点: Bobath技术在脑瘫、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临床应用【复习思考题】1、Bobath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模拟训练。
第十章Brunnstrom方法【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Brunnstrom技术的定义、目的、原则、治疗原理、治疗方法。
2、掌握Brunnstrom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及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
4、掌握脑卒中常用的原始反射。
【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Brunnstrom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
2、能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运动功能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Brunnstrom技术中躯干及上肢的训练、行走步态训练的操作方法。
难点: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及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脑卒中常用的原始反射。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基本理论第二节临床应用【复习思考题】1、用Brunnstrom技术进行躯干及上肢的训练、行走步态训练的操作方法。
第十一章Rood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Rood技术的定义、目的、特点、原则。
2、掌握Rood技术中促进和抑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3、熟悉运动的控制形式、个体发育顺序、感觉与运动关系。
4、熟悉Rood技术的临床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Rood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
2、能运用Rood技术对运动功能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应用Rood技术中促进和抑制方法进行运动功能障碍训练。
难点: Rood技术中促进和抑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临床应用【复习思考题】1、应用Rood技术中促进和抑制方法进行运动功能障碍训练。
2、理解Rood技术的定义、目的、特点、原则。
第十二章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
2、掌握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技术。
3、掌握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肩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4、掌握运动模式及手法操作。
5、熟悉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论基础,设定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技术。
2、能运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肩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掌握运动模式及手法操作。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肩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难点: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肩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治疗技术第三节肢体基本运动模式第四节临床应用【复习思考题】1、应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进行肩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模拟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