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必修1
- 格式:pptx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6
北师大版历史1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跟踪练习一、单选题1.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尽管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苛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
这要紧是因为A. 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B. 火烧圆明园的经历犹新C. 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D. 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2.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要紧阻碍是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 刺激民众担忧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自豪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庞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动着远东和全球的阻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进展的要紧动力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4.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描画。
据此得出的合明白得释是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坚决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失望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究和了解世界形势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5.《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明白得恰当的是日本A. 主宰中国的局面差不多形成B. 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 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 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6.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材整理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导火线: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挑起战争创造了机会。
2.过程(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日本挑起战端。
(2)1894年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3)平壤战役清军战败。
(4)1894年9月黄海战役清军丧失制海权。
(5)1894年10月,日军占领辽东半岛。
(6)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奋力抵抗,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3)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徐骧组织义军和刘永福黑旗军配合作战抗击日军侵略。
4.结果: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材整理2义和团的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的抗争(1)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2)概况:在山东、直隶交界处爆发,并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列强态度:由胁迫清政府镇压转变为直接出兵干涉。
2.八国联军侵华(1)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英国中将西摩尔率领,由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年7月占领天津,8月再次进犯北京。
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教材整理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标志: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西、比、荷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条约内容(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 9年)(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错误!②直接原因错误!(2)过程错误!(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错误!(4)影响错误!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直接原因: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错误!(3)结果错误!(4)影响错误!(1)判断:《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2)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是(C)A.开放通商口岸B.赔款C.协定关税D.鸦片贸易合法化(3)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4)思考:有人说:“中英战争就像一剂鸦片,榨干中国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回生的希望”。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新课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