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pdf
- 大小:99.87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一)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朝鲜政府邀请清军帮助镇压起义,日本也趁机派兵到朝鲜,挑起战端。
(二)概况1.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挑起战端,战争爆发。
2.随后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等殉国)、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朝战败。
3.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是:①割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勒索赎辽费3千万两白银)、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三)影响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
2.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途径。
3.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点二 八国侵华战争(1900—1901)(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之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
(二)概况1.战争爆发:1900年6月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发动战争。
2.1900年7月侵略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内容是,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③拆毁大沽到北京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三)影响1.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促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
(2)朝鲜: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3)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2.概况:(1)开始的标志:1894年7月丰岛海战(2)过程1894年9月平壤战役(回族左宝贵)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3)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3.结果:清军惨败,签订《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4月(2)内容:记忆方法一二三四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3)影响:①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罪行累累。
3、结果:1.时间:1901年1月签订了《辛丑条约》2.内容:“外商带钱进宾(兵)馆”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②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默许日本侵略——有利环境)
(2)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增强.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大陆政策”分五步: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第五步征服南洋、亚洲至全世界。
(3)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借口镇压(导火线)
(4)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可趁之机)
2.战争概况
3.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1)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2)维新派:戊戌变法
(3)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900年八国联军司令瓦得西(德国)在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信中说:“中国群众……
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7.影响
(1)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瓜分——以华制华)
(2)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确保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其利益。
2.过程:大沽口→天津→北京
3.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
(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4.《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1.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两军发生冲突 B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求中日双方出兵帮助.C.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D.日本要实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4.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势强盛,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3、经过:丰岛战役(战争开始);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日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结果:清军惨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5、《马关条约》: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
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3、内容及危害:①赔偿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控制税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③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控制京津地区.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⑥《辛丑条约》和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概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国际上,强敌觊觎,列强漠视,国际环境有利于日本开战。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落后的社会制度。
2.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
客观原因:3.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马关条约》的评价1.灾难深重:中国的国民危机大大加深了。
2、客观进步性(1)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甲午战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各阶层纷纷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民主革命兴起;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发起军事改革(天津袁世凯小站练兵)。
3.远东国际格局:自古以来的东亚中华秩序瓦解,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英法与日本的对华侵略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手段:1.用商品和传教开路,辅之以武力;2.直接诉诸武力。
目的:1.打开中国的市场; 2.分割中国、灭亡中国。
原因:1.英法是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2.日本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其崛起时,世界基本已被瓜分完毕。
八国联军侵华(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原因:根本: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直接: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2)过程:1898—1900,山东、直隶(3)口号:“扶清灭洋”(4)清政策转变:镇压---安抚---剿灭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局限:(1)愚昧迷信;盲目排外;(2)落后的行动,违背了历史潮流;(3)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进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1)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妄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三)过程:(1900年6月—8月)(四)结果和影响(1)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