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2012年新编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习要求】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联系“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研读列强侵华的史料,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的原因。
2.通过文本阅读,能列举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
3.阅读文本,列举太平天国的治国方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4. 能设计表格,比较《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5.阅读教师提供的史料,小组讨论“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6.回顾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天平天国的新特点。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新特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1课时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根本原因)注:1、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最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起了刺激作用。
2、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洋货大量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破产巨额战争赔款,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连年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过程兴起:1851、1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发展攻克永安,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封王、永安建制)1852年永安突围北上,力量迅速壮大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孤军深入,在清政府的重兵围攻下失败意义:深入清朝腹地牵制了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征连夺徽、鄂重镇,挺进湖南,与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进军江西意义: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进入了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发生内讧经过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率军出走,后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军杀害后果:天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后期为重振国威,建立新的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的防任命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御战 1858年,陈李合力破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威胁;三河镇大捷,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陈李合力破江南大营;李秀成攻打至上海近郊,遭英法联军、清军联合袭击,退回苏州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结果: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败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失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治国《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方略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分配原则见课本P55)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时间:1859年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爱国运动意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主要依据是:颁布了纲领性文件)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巩固与反馈】1、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人民大众与清朝统治的矛盾C、儒家思想与拜上帝教的矛盾D、汉族人民与满族人民的矛盾2、对天京事变不正确的表述是A、使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B、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D、给清政府提供了可乘之机3、太平天国时期,曾在一些地区向农民发放田凭(土地使用证),现在这种历史文物在下列哪一地区最容易见到A、西安附近B、上海附近C、广州附近D、南京附近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在于A、标志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新的高度B、使太平天国有了稳固的根据地C、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D、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5、以下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C、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6、《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经济方面的主张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C、互为补充D、互相矛盾7、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却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后果,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作用尤大。
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和局限也很有帮助。
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把握近代历史的走向特别关键。
课程共有三个子目,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天国悲剧。
分别从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过程,失败的原因、颁布的纲领多个角度去讲诉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始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难点: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新课讲授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金田起义(时间、地点、标志)(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3.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探究二《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社会能否实现?为什么?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答案:不能实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这课书,分四个部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过程,要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特点。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从中剖析太平天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第11 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来源,传教过程中形成的六个领导核心;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三次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资政新篇》的意义;天京变乱及之后领导核心的重建;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①通过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3)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太平对天国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阶级首先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任务。
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特点。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刘彦超
一、学习目标: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三、导入:
(导课是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几块浮雕展示,配以音乐导入。
指出“金田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导问:“金田起义”所反映的是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四、课程教学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问题:阅读材料和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⑴
⑵
⑶
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
3
先逐个学习,再通过对比,同学们要达到的两个文献的深层次认识。
最后通过做题进行巩固训练,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材料一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
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
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
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材料二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
1860年(咸丰十年)在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感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5.天平天国的评价
通过材料引导设问天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引发学生思考
1)历史意义:
①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意义:
A、打击封建;
B、打击侵略;
C、农民战争最高峰;
D、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局限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