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九章《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2
文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的复习课。
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压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相关性质;2. 理解并掌握压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3. 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4. 了解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5. 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压强的计算及应用;2.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3. 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物理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打气、跳水运动员跳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知识回顾:复习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和笔记,回顾压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讲解并巩固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3. 课堂互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检查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压力为10N,受力面积为1m²,求该物体的压强。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一个长方体木箱,底面积为0.5m²,重力为20N,求木箱对地面的压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压强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为2m,水深为3m,求水池中水的压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相关性质;压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方法;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为2m,水深为3m,求水池中水的压强。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的复习。
复习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压强的变化。
3. 学会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能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能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压强的计算及应用。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4.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海绵、玻璃板、水、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把玻璃板放在海绵上,玻璃板会陷下去?这是因为什么力作用在玻璃板上?2. 知识回顾:复习压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回顾受力面积的概念。
3.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介绍压强的定义,强调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S,其中p表示压强,单位为帕斯卡(Pa);F表示压力,单位为牛顿(N);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4.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讲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变化。
5.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介绍液体压强的特点,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其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为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³);g表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h表示液体柱的高度,单位为米(m)。
初中物理压强浮力复习课教案及习题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5. 浮力的应用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的大小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 提供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吹气球,引发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的思考。
2. 复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3.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放在不同高度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复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5. 提供一些浮力的应用实例,如船只的浮力原理,让学生分析并解释。
6. 进行一个浮力实验,如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7. 提供一些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分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
9. 总结和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九章《压强》单元复习课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复习课时,我希望能够通过回顾和巩固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际物体(如气球、水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气球爆炸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回顾知识:利用PPT展示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让学生简要回顾并加深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他们发放一些实际问题,如水杯中水的高度与压强的关系,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
4.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5. 练习题:发放一些有关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压强的知识,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查找有关压强的应用实例,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堂复习课,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情景——气球爆炸,来引入压强的概念。
《压强》复习课教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经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平时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经过实验,研究并认识液体压强与哪些要素相关。
3、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想导图二、实验打破例1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成效跟什么要素相关”的实验时,同学们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器械做了如图1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同学们是依据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成效的.2)察看比较图甲、乙的状况能够获得的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准时,__________,压力的作用成效越显然.(3)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成效跟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比较_________两图的实验,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某同学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色,实验过程如下图.(1)实验前,要经过调试,保证压强计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__________________.(2)如下图,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某一深度处,使橡皮膜朝向不一样的方向.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最好应依据_____两个图的实验现象进行对照,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E、F图的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两类计算p Fpgh的理解,是最近几年来考察的要点内容.对压强的定义式及液体压强公式S例3在一个重2N,底面积为2的容器里装8N的水,容器中水的深度为0.05m,把它放在水平面上,如下图(g=10N/kg)。
求: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四、图说物理1、以下图中经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是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复习第九章压强复习教案设计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大小F=G F<G F与G无关注意: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G)2、压强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公式:P=F/S单位:N/M2 Pa改变压强方法:(1)增大压强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_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通过乙丙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F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FF F跟踪练习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挤压铅笔的两端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铅笔静止时,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B.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大于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C.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小于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D.实验表明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注意:计算固体的压力、压强时,一般先计算压力F=G,再用P=F/S 计算压强知识点二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
(4)同种液体内部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气压计的工作原理:U形管两侧页面高度差表示压强的大小使用之前检查气压计的密封性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
(5)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换用不同液体,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公式:h:深度液体中某一点到液体自由面的竖直方向的距离跟踪练习1.装有一定量的水的细玻璃管斜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则此时水对玻璃管底部的压强为( A )A.8×102 PaB.1×103PaC.8×104PaD.1×105 Pa2、容器内装满水,在它的侧壁的不同深度开三个小孔,水从孔中射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册第九章压强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册第九章压强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压强的大小比较方法;3.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4.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5.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2.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和大气压强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水壶烧水时,水壶底部的压力是多少?引发学生对压强的思考。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大气压强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压强,并解释影响压强的因素。
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如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并通过实际例题进行讲解。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喝饮料、轮胎充气等,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与压强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压强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计算公式:P = F/S影响因素:压力、受力面积液体压强特点: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计算方法:P = ρgh大气压强概念: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应用:吸管喝饮料、轮胎充气等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2)为什么轮胎充气后变得硬?答案:(1)因为吸管内部的空气被吸走,外界大气压强将饮料推入吸管内部。
(2)因为轮胎内部充气后,气体压强大于外部大气压强,使得轮胎膨胀变硬。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复习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压强概念,理解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2)能用公式、进行基本计算。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梳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对本章内容的小结。
(2)通过展示学生《压强》小结,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通过练习和应用掌握压强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压强概念的应用。
2、难点:(1)帮助学生学会小结一章内容。
(2)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
三、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起点:基本掌握压强知识,知道固体、液体、大气压强的特点和一些应用实例(2)学习支架:运用压强知识分析实例,会用公式定性(定量)解决基本问题。
(3)教学媒体:教具、自制教具、多媒体、网络信息等。
四、教学模式归纳-应用-分析-讨论五、教学流程1、分析中考此类题型在中考总分所占比分引入本节教学目标,再复习与压强有关的知识。
2、复习:让学生说出压强的概念、计算压强的公式。
教师总结:计算压强的公式有两个,并要注意应用公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典例分析及跟踪练习:让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上台板演再讲解解题思路。
4、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并指明解题方向的突破口。
5、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压强:1、压力: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概念:4、公式:5、符号的意义及单位:6、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的压强:1、定义:2、规律:3、计算公式:4、连通器:三、大气压1、首先测量大气压值的实2、一个标准大气压:3、大气压的影响因素: 4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规律:2、飞机的升力:五:典型例题:六:跟踪练习:。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压强和浮力教学目标:1.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等内容,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2.会解释常见压强现象,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相关计算.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浮沉条件.4.会用浮力的所有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重、难点】会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导入:期中考试选择题之一:关于航母,一架战机从航母上飞起来,航母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航母底部受到的海水压强如何变化?刚才这个问题,即有浮力问题,又有压强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复习这个专题:压强和浮力(板书)(约2min)二.自主学习:(一). 回顾课本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约5min)阅读课本第十四章,完成下列知识网络:1 . 压强: (1) 定义(2 )意义(3 )公式变形公式.(4 )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2.浮力: (1)定义.(2)产生原因。
(3)计算方法abcd.(4)物体的浮沉条件a物体上浮b物体下沉c物体悬浮d物体漂浮。
(二)巩固深化:完成下列内容,加深对本单元重点内容的理解(约5min):1、课本P80“想想议议”,问题1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本P81图14.2-3中的实验装置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该实验现象可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知,液体的压强跟_________________有关,跟所取的面积_____关(填”有”或”无”).3、思考:飞机能够升空,是因为飞机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吗?。
第九章 《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
知识梳理
1. 把__________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_______和________都
有关系。
当_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______;当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_____,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物体在___________受到的________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
压强的单
位是由______的单位和_______单位通过除法运算得到的,这个单位有个专门名称叫做__________。
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0.5_______。
3. 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房屋要建在更宽大的地基上,这都是通过_____的方法来_____压强
的;而冰上运动员穿的冰鞋下装有冰刀,飞镖的镖头做得很尖,这些则是通过_____方法来_____压强的。
4. 研究液体压强的工具是 。
研究表明: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_压强;在液体
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_;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与液体的 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的_______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5. 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
大利科学家__________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______m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6. 由于大气压是因为大气层受到_______作用而产生的,而大气层越高,大气越稀薄,所以越
到高处,大气压越______,即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此外,_______的变化也会引起大气压的变化。
7. 由于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通常把等于_____________的大气压叫做一个标准大
气压。
8. 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增大而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9. 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统称为__ ______。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_____ ___。
课堂巩固
1. 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B .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C .重力越大,压力越大
D .压力越小,压强越小
2. 下列事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 .注射器的针头做得很尖
B .压路机上碾子的质量很大
C .载重汽车装有许多很宽的车轮
D .滑冰运动员的冰鞋上装有冰刀
3. 通常一个静止站在水平地面上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 )
A .10Pa
B .102 Pa
C .104Pa
D .106 Pa
4. 如图是甲、乙两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图像。
设液体甲的密度为ρ
甲,液体乙的密度为ρ
乙,则ρ甲和ρ乙的关系是( ) A .ρ甲<ρ乙 B .ρ甲>ρ乙 C .ρ甲=ρ乙 D .无法确定
5. 如图所示,两只纸船浮在水面上静止,用大注射器向两船之间的水面快速注水,两船将( )
A .静止不动
B .向中间靠拢
C .向两侧分开
D .向同侧偏移
6. 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ρ水>ρ
酒精),试管底部受
到的液体的压强p 甲和p 乙的关系是( )
A .P 甲>P 乙
B .P 甲=P 乙
C .P 甲<P 乙
D .无法确定
第4题图 第5题图
7. 有下列应用或实验现象:
①在玻璃生产车间里,利用有真空吸盘的吊车吊运平板玻璃
②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能悬挂若干个钩码而不分开
③节日里放飞的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
④在高山上需要使用高压锅才能将食物煮熟
8. 以上四例中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有 ;能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有 。
9. 小明学过了压强后,决定测算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他首先测出自
己的质量为56kg ,然后站在方格纸上并描出自己站立时一只脚的鞋印,如图
所示。
已知方格纸每小格的面积是5cm 2,据此可算出这只鞋印的面积约为
cm 2(计数时凡大于半格、不满一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最后算
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a 。
(g 取10N /kg)
10. 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
所示)。
①将蘸水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的玻璃板上,挤出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的直径为d ;
②将装有适量细砂的小桶轻轻地挂在吸盘的塑料挂钩上;
③用小勺轻轻地向小桶内加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离玻璃板,用天平测出
这时小桶和沙的质量为m 。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吸盘脱离玻璃板时,若不计塑料挂钩的质量,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
是:____________,测得大气压数值的表达式是:p 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小科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
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实验。
实验
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 __;若想
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应再做图_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
验。
12. 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cm ,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cm 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
条) ;
第6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