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648普通化学模拟题
- 格式:pdf
- 大小:257.59 KB
- 文档页数:1
苏州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中考适应性(模拟)考试化学试题一、选择题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2.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
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t1℃时,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不相等C.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D.t2℃时,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3.实验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1Cl3C.0-50s,发生稀盐酸与A12O3的反应D.100s-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4.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2所示变化关系的是()A.甲B.乙C.丙D.丁5.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A.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B.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C.将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D.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会覆盖一层红色物质7.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C.稀释pH =2的稀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8.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B.反应②是中和反应C.反应①②③都属于复分解反应D.A、B、E、F一定是氧化物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②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9g;③在19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B.实验①可以确定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C.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D.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不可能是4.4g 10.学习金属单元后,我们知道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Cu。
2019-2020学年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符合事实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过量铁粉与氯气反应:22Fe Cl FeCl ===+点燃 B .往()32Ba NO 溶液中通入少量的2SO :2223Ba H O SO BaSO 2H ++++===↓+C .用稀盐酸除去银镜:22Ag 2H 2Ag H +++===+↑D .120.1mol L Ba(OH)-⋅溶液与130.1mol L NaHCO -⋅溶液等体积混合:23OH HCO Ba --++===32BaCO H O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意在考查知识再现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A.氯气氧化性强,与铁反应的产物是氯化铁,故A 错误;B.SO 2与NO 3-在酸性环境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B 错误;C.稀盐酸与银不反应,故C 错误;D.等物质的量的Ba(OH)2与NaHCO 3混合时OH -过量,故D 正确;答案:D【点睛】易错选项B ,硝酸根离子在酸性环境下具有强氧化性,SO 2具有强还原性,所以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2.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A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 3)和朴硝(Na 2SO 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 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B .氢化钙的电子式是:Ca 2+[∶H]2 –C .目前,元素周期表已经排满,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18D .直径为 20nm 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根据题意,鉴别KNO 3和Na 2SO 4,是利用了焰色反应,故A 错误;B. 电子式中相同的离子要分开写,氢化钙的电子式是:[∶H]-Ca 2+[∶H]-,故B 错误;C. 根据各周期容纳元素种数可知,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8+18+18+32+32=118,故C 正确;D. 纳米碳酸钙只有一种物质,不是分散系,不是胶体,故D 错误;故选C 。
苏州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密闭容器中盛有CH 4和O 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 4全部转化为CO 、CO 2和H 2O ,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 A .4:13 B .3:10C .2:7D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 .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100g 36%=36g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00g-36g=64g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 ,则甲烷的质量为1236g 100%=48g 16⎛⎫÷⨯⎪⎝⎭,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48g 100%=12g 16⨯⨯,甲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212g 100%=108g 18⎛⎫÷⨯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9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64g+96g=160g 。
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48g:160g 3:10=,故选B 。
2.将CO 通入盛有12.0g 的Fe 2O 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 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 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
Fe 2O 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Fe 2O 3→Fe 3O 4 →FeO →Fe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 .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C .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 的质量为4.2gD .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 ,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
6.6g 二氧化碳中来自氧化铁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66.6g 100%=2.4g 44⨯⨯,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2g-2.4g=9.6g ;如果试管中残留固体全部是FeO ,设FeO 的质量为x232ΔFe O +CO 2FeO +CO 16014412g x 16012g =144x x=10.8g设12gFe 2O 3完全反应生成Fe 的质量为y232ΔFe O +3CO 2Fe +3CO 16011212g y16012g =112y y=8.4g试管中残留固体中含FeO 的质量为()169.6g-8.4g 100%=5.4g 72⎛⎫÷⨯⎪⎝⎭设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z22Fe+2HCl =FeCl +H 5629.6g-5.4gz↑56 4.2g =2z z=0.15g【详解】A .反应后的黑色固体质量是9.6g ,9.6g >8.4g ,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故A 正确;B .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9.6g ,故B 错误;C .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 的质量为:6.6g-2.4g=4.2g ,故C 正确;D .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故D 正确。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暴露在空气中不易变质的物质是A.小苏打B.烧碱C.FeSO4D.Na2O22、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环境都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氧化氢干雾空气消毒机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被广泛使用,原理是利用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B.深埋废旧电池,可防止重金属对环境造成污染C.浙江大学研发的“碳海绵”可用于吸收海上泄露的原油,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D.新版人民币票面文字等处的油墨中所含有的Fe3O4是一种磁性物质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iO2(s)+2C(s)= Si(s)+2CO(g)只能在高温下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B.3C(s)+CaO(s)= CaC2(s)+CO(g)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C.BaSO4(s)+4C(s)= BaS(s)+4CO(g)在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D.常温下,2NO(g)+O2(g)===2NO2(g)能够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4、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合成氨工业选择的反应条件不是室温,是500℃左右B.用浓磷酸与KBr 反应制备HBr 气体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D.硫酸工业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5、下列叙述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氧化性:KMnO4>MnO2>Cl2②单质的密度:Na<K<Rb ③微粒半径:K+>S2->F-④物质的熔点:Li>Na>K ⑤氢化物的沸点:H2Se>H2S>H2O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⑤6、研究表明:多种海产品如虾、蟹、牡蛎等,体内含有+5价砷(As)元素,但它对人体是无毒的。
苏州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中考适应性(模拟)考试化学试题一、选择题1.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 Fe2O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 = 2FeCl2+CuCl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
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一定不含FeCl3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其中正确的个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2.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A.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B.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硝酸根质量分数随加入铁粉质量变化如图所示C.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Y、Z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为3X+Y=4ZD.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图中c点时,可以加BaCl2溶液来检验硫酸是否被反应完3.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
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B.5.6克氧化钙和氧化锌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D.10克镁粉和铜粉4.不能正确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A.A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也可以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B.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C.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D.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5.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A.23.4g B.29.25g C.30.5g D.26.25g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2022届高考化学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溴化氢比碘化氢A.键长短B.沸点高C.稳定性小D.还原性强2.溴化钙可用作阻燃剂、制冷剂,具有易溶于水,易吸潮等性质。
实验室用工业大理石(含有少量Al3+、Fe3+等杂质)制备溴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已知步骤Ⅲ的滤液中不含NH4+,步骤II加入的试剂a是石灰水B.步骤II控制溶液的pH约为8.0的主要目的是沉淀过量Ca2+C.试剂b是氢溴酸,步骤IV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钙D.步骤V所含的操作依次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3.下列各项中的两个量,其比值一定为2∶1的是()A.在反应2FeCl3+Fe =3FeCl2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质量B.相同温度下,0.2 mol·L-1CH3COOH溶液与0.1 mol·L-1CH3COOH溶液中c(H+)C.在密闭容器中,N2+3H22NH3已达平衡时c(NH3)与c(N2)D.液面均在“0”刻度时,50 mL碱式滴定管和25 mL碱式滴定管所盛溶液的体积4.证明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分别设计甲、乙、丙三个实验:(甲)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溴水,溶液颜色很快褪去.(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颜色褪去.则上述实验可以达到目的是()A.甲B.乙C.丙D.都不行5.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
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W与Y同族;W的氢化物为弱酸。
苏州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的是A.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B.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C.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D.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答案】C【解析】A. 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铜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符合除杂要求;B. 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铜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要求;C. 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氢氧化钙过量,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要求;D. 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过滤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符合除杂要求;选C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2.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苏州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分离CaO和CaCO3的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B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适量Na2CO3溶液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通过碱石灰(NaOH和CaO)D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加水溶解,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无法得到氧化钙,错误;B、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正确;C、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无法得到二氧化碳,错误;D、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错误。
故选B。
2.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答案】B【解析】A.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 B.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28=4:7;C.由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
选B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故选D.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4.童童同学将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全部消失,为了避免该废液排放造成污染,他又向废液中加入20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20g,加稀硫酸时所消耗的氧化铜质量是()A.8g B.10g C.12g D.14g【答案】B【解析】【分析】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从CuSO4+Fe=FeSO4+Cu,可以看出铁转化出铜,这是一个使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而题目明确的说明过滤后的固体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同,这只能说明氧化铜被溶解后,硫酸仍然有剩余,剩余的硫酸继续消耗铁粉,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前一步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利用这一等量关系,计算所加入氧化铜的质量;【详解】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CuO+H SO CuSO+H O═24428098160m x y8098m x= 80=160m yx =9880m y =2m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c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d ,44Fe +CuSO FeSO +Cu 561606464-56=82m a═固体质量增加1602=8m a a =0.1m2442Fe +H SO FeSO +H 569898100g 14%-80bm ↑⨯═56=9898100g 14%-80b m ⨯b =8-0.7m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a =b0.1m =8-0.7m 解得m =10g , 答: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10g 。
2024学年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事实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A .食品、蔬菜贮存在冰箱或冰柜里 B .家用铁锅、铁铲等餐具保持干燥 C .制造蜂窝煤时加入生石灰 D .把块状煤碾成粉状再燃烧2、同温同压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C 2H 4,另一个装有C 2H 2和C 2H 6的混合气体,两瓶内的气体一定相同的是A .质量B .原子总数C .碳原子数D .密度 3、铝热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 .复分解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化合反应4、某温度下,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1molCO 和23.25molH ,发生()()()()223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ΔH=<0 ,测得()3CH OH g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120-10min,v H =0.075mol?L ?minB .点b 所对应的状态为化学平衡状态C .3CH OH 的生成速率,点a 低于点bD .欲增大平衡状态时()()32c CH OH c CO ,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5、下列事实中,能说明MOH 是弱碱的有①0.1 mol·L-1 MOH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②0.1 mol·L-1 MCl溶液呈酸性③0.1 mol·L-1 MOH溶液的导电能力比0.1 mol·L-1 NaOH溶液弱④等体积的0.1 mol·L-1 MOH溶液与0.1 mol·L-1 HCl溶液恰好完全反应A.①②③B.②③C.②④ D.③④6、关于下列物质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Al O熔点高,可作为耐高温材料A.23B.乙二醇可用于配制汽车防冻液C.部分卤代烃可用作灭火剂D.甲醛的水溶液(福尔马林)可用于食品防腐7、石英用来制造坩埚是因为()A.高温下,石英与任何化学试剂都不反应,石英熔点高、耐高温B.石英耐酸性能好,与任何酸都不反应C.石英熔点高、耐高温D.石英硬度小,易于加工处理8、如图所示,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为()A.②①③④⑤⑥B.⑤④②①③⑥C.⑤④③①②⑥D.⑤③②④①⑥9、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不纯物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 CH4(C2H4) 酸性KMnO4溶液洗气B 苯(Br2) NaOH溶液过滤C C2H5OH(H2O) 新制生石灰蒸馏D 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蒸馏A.A B.B C.C D.D10、反应mA(s)+nB(g)pC(g) △H<0,在一定温度下,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B%)与压强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一定正确的是()①m+n>p ②x点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③n>p ④x点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⑤若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A.①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③⑤11、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①已达平衡的反应C(s)+H2O(g)CO(g)+H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已达平衡的反应N2(g)+3H2(g)2NH3(g),当增大N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A.①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玫瑰的香味物质中包含苎烯,苎烯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苎烯是乙烯的同系物B.苎烯的分子式为C10H16C.苎烯与HBr 1:1加成可得4种产物(不考虑立体异构)D.苎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使溴水褪色13、已知25 ℃时,K a(HF)=3.6×10-4,K sp(CaF2)=1.46×10-10,现向1 L 0.2 mol·L-1HF溶液中加入1 L 0.2 mol·L-1 CaCl2溶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5 ℃时,0.1 mol·L-1 HF溶液中pH=1B.K sp(CaF2)随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C.该体系中没有沉淀产生D.该体系中HF与CaCl2反应产生沉淀14、已知K sp(AgCl)=1.8×10-10,K sp(AgI)=1.5×10-16,K sp(Ag2CrO4)=2.0×10-12,则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AgCl>AgI>Ag2CrO4B.AgCl>Ag2CrO4>AgIC.Ag2CrO4>AgCl>AgI D.Ag2CrO4>AgI>AgCl15、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K sp[Fe(OH)3]<K sp[Cu(OH)2]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C.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D.Fe(OH)3、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16、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 yB(g)zC(g),图I表示200℃时容器中A、B、C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Ⅱ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n(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图II所知反应xA(g)+yB(g) zC(g) △H<0,且a=2B.2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C.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mol/(L•min)D.当外界条件由200℃降温到100℃,原平衡一定被破坏,且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已知A的分子式为C3H4O2,如图是A~H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F分子中含有一个七元环,H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2024届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可用于鉴别MgCl2和Al2(SO4)3两种溶液的试剂是A.氨水B.H2SO4溶液C.NaOH溶液D.HNO3溶液2、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液体中,能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是A.冷的自来水B.加热至沸的蒸馏水C.氢氧化钠溶液D.浓氨水3、砒霜(As2O3)属剧毒物。
研究表明,虾、蟹、牡蛎等海鲜体内含有+5价砷(As)元素,对人体无毒,但专家提醒不能同时大量食用海鲜和富含维生素C的青菜,易中毒。
由此可推知()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As2O3为还原产物B.维生素C能将+5价砷(As)元素氧化成砒霜C.维生素C有酸性,能将海鲜中的砷溶解而产生毒性D.青菜中含有的维生素C有毒4、下列关于铁矿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B.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与铁锈的主要成分相同C.硫铁矿可用于生产铁和硫酸D.铁的含量褐铁矿大于赤铁矿5、下列各组溶液混合时,相互滴加的次序不同,现象也不同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铝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C.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D.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6、"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A.有机物B.氧化物C.盐D.金属或合金7、下表列出的有关表述中不准确的是A.A B.B C.C D.D8、下列关于碱金属和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能力最强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D.溴单质与水反应比氯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溶液<胶体<浊液C.氯化铁溶液加入到冷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钠与水的反应:Na+2H2O =Na++2OH-+H2↑B.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共热制氨气:NH4++OH-ΔNH3↑+H2OC.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漂白粉:Cl2+2OH-=Cl-+ClO-+H2OD.食醋除水垢:CaCO3+ 2CH3COOH = Ca2+ + 2CH3COO- + CO2↑+H2O11、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淡黄色固体B.都是碱性氧化物C.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D.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1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A.Fe B.NaCl溶液C.液态HCl D.熔融的NaCl 13、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NaHCO3<Na2CO3B.在水中的溶解性:NaHCO3<Na2CO3C.与盐酸反应的速率:NaHCO3<Na2CO3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2质量相同14、将4克NaOH溶解在10ml水中,在稀释成1L溶液,从中取出10ml,这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01mol/L B.0.1mol/L C.1mol/L D.10mol/L15、下列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而选用的除杂试剂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主要物质(杂质) 除杂试剂A FeCl2溶液(FeCl3) H2O2B CO2(CO) 饱和NaHCO3溶液C Fe2O3(Al2O3) NaOH溶液D Na2CO3固体(NaHCO3) HCl溶液A.A B.B C.C D.D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漂白粉应该密封保存B.金属钠、浓硫酸属于危险品,应保存在同一个专用实验柜中C.液溴保存在棕色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并加适量水进行水封D.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需加入铁粉17、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