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
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图-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 mm长度刻成100等分。
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
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方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镜台测微尺(图20-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l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即0.0lmm),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
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图1目镜测微尺图2 镜台测微尺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三、实验器材1.活材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枯草杆菌(Baccillus subtilis)染色标本片。
2.器材: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擦镜纸。
四、实验方法1.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
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报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报告微生物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宏观、非个体、非生物和非细胞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具有体积小、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生命力旺盛等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生长和繁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方法、测定步骤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一、测定方法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显微测量法、压滤法、离心法等。
其中,显微测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的大小进行直接测量。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吸管等实验器材。
2.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微生物培养液,轻轻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然后盖上盖玻片。
3.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记录每个视野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求平均值,即可得到微生物的平均大小。
二、测定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1)试剂:无菌水、生理盐水、无菌玻璃珠、无菌平皿等。
(2)器材:移液器、无菌吸管、无菌涂布器、无菌镊子、电子天平等。
2.制备菌悬液(1)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的细菌干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摇匀。
(2)用移液器吸取上述菌悬液,加入无菌平皿中,加入无菌玻璃珠,摇匀。
(3)用无菌涂布器将上述菌悬液涂布到平皿表面,静置片刻,让细菌贴壁生长。
3.测定菌落大小(1)在上述平皿中加入无菌水,让水面覆盖平皿表面。
(2)用无菌镊子将平皿翻转,让细菌接种到无菌水表面,涂布均匀。
(3)静置约30分钟,让细菌形成单个菌落。
(4)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菌落的大小,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和分析(1)对每个平皿中的菌落数量和大小进行统计,求出平均值。
(2)将平均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判断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结果分析通过上述测定步骤,我们得到了微生物的大小数据。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时间内,不同微生物的大小有差异。
例如,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大小相差很大,这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使用显微镜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以及学会运用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种群密度,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使用显微镜测微尺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微生物细胞的长度、宽度和直径等参数。
显微镜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在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上面刻有刻度;镜台测微尺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中央有精确的刻度,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工具。
它由一块特制的厚玻璃片制成,玻片上有四个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 9 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16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
但无论哪种规格,每个大方格的边长均为 1 毫米,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
因此,在一定体积的菌液中,通过计算微生物在计数室中的数量,就可以换算出菌液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的菌悬液。
(二)仪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盖玻片、滴管、擦镜纸、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1、安装目镜测微尺将目镜测微尺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注意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2、校正目镜测微尺(1)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线。
(2)移动镜台测微尺,使镜台测微尺与目镜测微尺的刻度线平行,并使两者的“0”刻度线重合。
(3)换用高倍镜观察,找出两尺再次重合的刻度线。
分别记录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重合线段内各自的格数。
酵母菌细胞数和发芽率的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2.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判断细胞数量的方法。
3.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计数盘等工具的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细胞数量的测定酵母菌生长的过程中,细胞数量会不断增加。
在进行数量的测定时,可以使用计数盘的方法,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稀释后,挑取一定数量的细胞在计数盘中进行计数,从而得出总细胞数。
计算公式:N=Nv/(Vs某d)其中,N为总细胞数,Nv为计数盘中可数的细胞数,Vs为取自培养液的样品体积,d为稀释倍数。
2.酵母菌发芽率的测定酵母菌发芽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发芽的酵母菌占总酵母菌数量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为:将稀释后的培养液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培养,待观察到发芽的细胞数后再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G=Nf/Nt某100%其中,G为发芽率,Nf为观察到发芽的细胞数,Nt为总细胞数。
三、实验步骤1.酵母菌细胞数量的测定(1)将酵母菌液稀释至合适浓度,取出10μl滴于计数盘的盆2中。
(2)低倍镜下计数,计算得到总细胞数。
2.酵母菌发芽率的测定(1)将酵母菌液稀释至合适浓度,分别放置于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培养。
(2)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计算得到发芽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酵母菌细胞数量的测定(1)计算盘的小方格数为16,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0.010mm²。
(2)经过计数后得到的样品的平均值为32个/小方格,计算得到总细胞数为32某16/(0.01某10)=5120个/mL。
2.酵母菌发芽率的测定(1)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到的发芽率分别为:30℃1h(90%)、35℃1h(75%)、40℃1h(60%)。
(2)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观察到的发芽率分别为:30℃1h(90%)、30℃2h(80%)、30℃3h(70%)。
五、实验思考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酵母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计数盘等工具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实验八微生物大小及数量测定一、基础知识(一)微生物大小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l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 m)。
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0.01mml(即10每格的相对长度。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
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
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
因此,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径约为0.8µm。
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µ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单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时间较短,很快进入分裂繁殖阶段,因此,个体生长难以测定,除非特殊目的,否则单个微生物细胞生长测定实际意义不大。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个体数目增加)是交替进行的,它们的生长一般不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而是以繁殖,即群体的生长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指标。
群体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加或细胞物质的增加。
测定细胞数目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光电比浊法、最大近似值法(MPN),以及膜过滤法等,测定细胞物质的方法有细胞干重的测定,细胞某种成分如氮的含量、RNA和DNA的含量测定,代谢产物的测定等。
总之,测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加以选择。
实验四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接目测微计的校正方法,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计数原理2. 学习使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掌握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微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要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也必须借助于特殊的测微计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
显微测微计由镜台测微计和目镜测微计两部分组成。
后者可直接用于测量细胞大小。
它是一块圆形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等分到度,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
由于目镜测微计所测量的是微生物细胞经过显微镜放大之后所成像的大小,刻度实际代表的长度随使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及镜筒的长度而改变,所以,使用前须先用镜台测微计进行标定,求出某一放大率下,目镜测微计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用目镜测微计直接测被测对象的大小。
镜台测微计是一块中央有精确刻玻片,刻度的总长为lmm,等分为100小格,每小格长10um,专用于对目镜测微计进行标定的。
三、材料3.1 器械: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血球计算板、擦镜纸、吸水纸、玻片架、肾形盘、洗瓶、接种环、酒精灯、火柴、滴管。
3.2 菌种:培养48h的啤酒酵母斜面菌体和菌悬液。
3.3 革兰氏染液四、实验步骤(一)微生物菌体大小的测定1.目镜测微尺的校正(1)更换目镜镜头:更换目镜测微尺镜头(标记为PF);或者取下目镜上部或下部的透镜,在光圈的位置上安上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下,再装上透镜,制成一个目镜测微尺的镜头。
(2)某一倍率下标定目镜刻度: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面朝上,先用低倍镜对准焦距、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并使二尺的左边的某一刻度相重合,向右寻找另外二尺相重合的刻度。
记录两重叠刻度间的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
一、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1. 测定的工具: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
2.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镜下,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与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
计算两刻度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由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
10µm,所以可得: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µm)=(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格数
注意: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镜、接目镜、镜筒长度等)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才可重复使用。
3. 菌体大小的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将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长和宽。
二、测定微生物数量
方法:活菌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总菌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或霍瑟(Peroff Hausser)细菌计数板(二者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厚薄不同而已)。
本实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的数量
1. 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玻片。
2. 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 静止5min后,用低倍镜观察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 在高倍镜下计数:随机计数五个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
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总菌数,最后再换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数。
5. 计算方法:
酵母菌细胞数/mL=[(X1+X2+X3+X4+X5)/5]* 25(或16)* 10 *1000 x 稀释倍数
6. 注意事项:压在方格线上的菌体,以压在底线和右侧线上的菌体计入本格内;遇到有芽体的酵母时,若芽体和母体同等大,就按单个酵母计数。
7. 计数完毕后,血球计数板要立即清洗干净,并用吸水纸吸干,最后用擦镜纸擦干净,并放回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