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表格式教案(10页)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10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比德小学校学科电子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教案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
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
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1)师: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小组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②学生自主填写下表。
(课件出示表中内容)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③全班交流订正。
④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a ∶b =a ÷b =a b (b ≠0) 教师指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如15∶10也可以写成1510,仍读作“15比10”。
(2)师:0能不能作比的后项?(不能)为什么?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会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四、解决问题,应用“比” 1.课件展示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2题。
五、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5∶10=15÷10=32前项比号后项比值a ∶b=a ÷b=ab(b ≠0) 分层作业设计:必做: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选做:《学法》能力提升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一、激活旧知识,引入新课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小结:左边的题可以依据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填写,右边的题可以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写。
师: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师:我们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或性质?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第4单元比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密不可分。
比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情景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比的意义,主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分数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还安排了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养成审题和反思的好习惯,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
第四单元比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课本P48题目和问题。
2.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⑴表示长和宽的倍数的关系①用除法表示: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②用比表示: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③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表示两个长度的比,即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⑵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①用除法表示: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表示为42252÷90②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即42252比90③路程和时间不是同类的量,两个不是同类的量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但是这两个量要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比才有意义。
二、新授1.比的意义和比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观察板书出来的比,揭示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勾画课本P49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P49,认识比号,比的前项,后项,读法和写法。
然后老师结合班级的男、女生和全班人数,让学生写比,指出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
2.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15:10,15÷10和15/10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⑴观察比较比除法分数15:10 = 15÷10 = 15/10⑵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用表格表示)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不能为0?(分母和除数都不可以是0,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a:b=a÷b=a/b⑶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①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人教新课标2.在实践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处置一些复杂的实践效果。
3.能运用比的意义处置依照一定的比停止分配的实践效果,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处置效果的才干,感受比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先生阅历从详细情境中笼统出比的意义的进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先生在了解比的意义时能够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亲密联络先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习阅历,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先生讨论和思索,并在此基础上笼统出比的概念,使先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2.注重引导先生应用比的意义处置实践效果。
比在生活中有着普遍的运用,我们不只要在引入比时为先生提供丰厚的理想情境,还要鼓舞先生自己去寻觅生活中的〝比〞。
经过设计能让先生入手参与的活动,看法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鼓舞先生依据比的意义处置依照一定的比停止分配的实践效果。
3.关注先生处置效果的战略和进程。
在运用比的意义处置效果的进程中,鼓舞先生先停止实践操作,在操作进程中为寻觅处置效果的战略积聚阅历,然后在处置实践效果的进程中,鼓舞先生运用多种战略,包括实践操作、画图、计算等处置效果。
这样,先生对处置效果的进程和不同战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员再鼓舞先生运用合理的战略处置实践效果。
1 比的意义…………………………………………………………………………………1课时2 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 比的运用…………………………………………………………………………………1课时比的意义教材第48、第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1.经过教学活动,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局部的称号,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经过先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育先生举一反三的才干。
3.经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浸透事物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比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内容包括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继小学阶段初步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比的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如对比值的理解、对比例的性质的掌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性质,能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
2.难点:比例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概念,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2.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课件,展示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内容。
3.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比较两把尺子的长度、两块橡皮的质量等。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求比值、化简比、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教案第4单元比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1.比的意义 2.比的基本性质 3.比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一)主要变化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
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
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
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
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
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
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
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教案|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教案|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第四单元的比的概念和应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比的概念、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等方面的章节。
具体内容有:1. 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定义、比的组成部分等。
2. 比的性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等。
3. 比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使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调配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性质,并能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调配饮料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比来解决问题。
2. 讲解比的概念: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解释比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含义。
3. 讲解比的性质:通过PPT展示比的性质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性质。
4. 例题讲解: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比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性质。
6.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比的符号:前项 / 后项比的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比来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写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性质,是否能够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还将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备课表
金庭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
金庭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
金庭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
5、怎样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
指名学生教学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帝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5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计划比的应用
例2方法一1+4=5(份)
500×=100(mL)
500×=400(mL)
方法二1+4=5(份)
500÷5×1=100(mL)
500÷5×4=400(mL)
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
课
后
记
金庭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
年级班次时间201 年月日第四单元第5节总第32节课题比的应用: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二、4—11题。
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关键
会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