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尔巴乔夫透露内幕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3
苏联解体警示:大是大非摇摆之祸作者:曹长盛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3期苏联解体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摇摆甚至背离,放弃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哲学领域大是大非之错:抽象人道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致苏共的指导思想和性质的改变、动摇和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哲学人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是在赫鲁晓夫提出的抽象人道主义的政治纲领的鼓舞下出现的。
它的出现同时又适应了为纲领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的需要,因此发展甚为迅速。
到上世纪80年代所谓“改革”时期,抽象人道主义逐渐成为得到官方支持的哲学主流。
这种思潮还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推动着苏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演变。
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他推行“全面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大力鼓吹和推行利益多元化、意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
通过鼓吹利益多元化,否定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意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取消党的一元化领导而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
结果,导致了改变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动摇和取消党的领导地位,并使党产生混乱和分裂;改变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治反对派势力的得势及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加重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党和政府威信下降,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很快地使得全国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各方面的危机加深,最后导致苏共先被取缔后解散,联盟政府被先夺权后取消,最终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宣告了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彻底破产,也表明了抽象的人道主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唯心史观。
经济建设领域大是大非之错:新自由主义观点动摇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经济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路径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社会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生产下降、供应紧张、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经济学界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所谓“苏联模式”展开了争论,争论中许多经济学家逐渐接受了被西方国家宣扬为“规范的经济理论”的新自由主义观点。
解读苏联解体:军队为何放弃了红色政权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红场附近,蜂拥的示威民众爬到军车上,企图阻止车辆的前进。
1991年8月22日,莫斯科,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倒戈支持叶利钦的苏军坦克驾驶员Nikolai Amelin做出胜利手势。
天蒙蒙亮,雾气弥漫,大批坦克、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重型卡车迟缓地向市中心挺进,履带沉重地碾轧着路面,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军队行进的道路没有实施交通管制,他们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红灯照样停车。
早起的乘客和公交车司机惊呆了。
从广播里,他们听到了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的声音: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肯定是被软禁了。
如果他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是他自己出来讲,而是他们替他说?”公交车上的乘客们议论纷纷。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杨恕当时是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到办公室,打开电视机时,他发现好几个频道停播了,其他还在播放的频道全是放芭蕾舞《天鹅湖》等节目。
在使馆大食堂吃早饭时,大家议论纷纷,说戈尔巴乔夫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了。
杨恕意识到:出大事了。
当天,代总统亚纳耶夫还宣读了一份命令:从当日凌晨4点起,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这一天正是1991年8月19日。
在夏秋之交的莫斯科,苏联解体前最重要的一幕在此上演。
“第16个共和国”陷入危机8月19日凌晨,苏联国防部长办公室的灯光没有熄灭过,亚佐夫元帅一夜未眠。
按照亚佐夫的命令,当天清晨,坎捷米罗卡师的一个坦克团、塔曼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图拉空降师的一部分,以及其他小股部队,向首都市中心的目标进发。
从亚佐夫发布命令伊始,军事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人们听到亚纳耶夫的声音前,军队已接管了电视中心,塔斯社、政府大楼、电报电话局等重要目标也都置于军队的保护之下。
国防部长是职业军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军职。
亚佐夫是在军队出现一次严重事故后获提升的。
1987年5月,19岁的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小飞机,穿越号称“世界上最严密”的苏联防空网,降落在莫斯科红场,直接导致时任苏联国防部长被撤职,亚佐夫随即接任。
苏联十年前解体鲜为人知的内情今年的十二月八日,恰恰是十年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西部的总统狩猎官邸别洛维日签署宣布苏联解体﹑建立独联合体十周年纪念日。
在这一令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的节日里,当年亲手参加埋葬列宁创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建新型的国际政治实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三国政治家,开始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娓娓道出一些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内情。
本来说好去打猎,突然谈起要分手据当年担任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的舒什克维奇披露﹕一开始他只是约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前来白俄罗斯打猎的。
早在前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首脑每逢夏天和冬天相互结伴度假﹑狩猎早已成为传统。
一九九一年的冬天也不例外。
白俄罗斯的别洛维日地区是非常好的冬季狩猎区。
那里有一个专门供领导人下榻的宾馆──维斯库里官邸。
十二月七日,舒什克维奇是在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从明斯克飞往别洛维日的飞机上谈到苏联可能面临解体的危险,为了保障不重蹈南斯拉夫那样的悲剧,保证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平地分手,两人想出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并于当天得到了叶利钦总统的赞同。
随后匆忙请来三国法律专家,开始拟定有关法律条约。
为免产生大误会,力邀哈萨克总统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三国领导人共同商定﹕为了避免别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误以为“他们是在成立斯拉夫国家联合体,特决定邀请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前来会晤”,共同商讨组建独立国家联合体事宜。
纳扎尔巴耶夫先是一口答应前来会合,孰料半路上飞机突然转向,落到了莫斯科机场。
原来戈尔巴乔夫预感到在白俄罗斯可能会有什么不测事件发生,决定拉住纳扎尔巴耶夫,不让他参与这三位有名的﹑与中央闹独立的领导人的聚会。
据当时警卫部门负责人透露,在别洛维日官邸已经作好了接待哈萨克总统的准备,甚至派人去到处找哈萨克的国旗,以便在签署条约时用。
最先通知美总统,然后才是总书记据当时担任俄罗斯国务秘书职务﹑当年叶利钦总统的高参布尔布里斯近日披露﹕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晚,俄﹑白﹑乌三国领导人在签署解散苏联﹑成立独联体的声明之后,叶利钦当晚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当时的苏联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然后正式打电话向美国总统布什通报了这一重大政治决定。
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对于一九九一年发生在苏联的那场剧变,许多研究者都试图作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的作者沙赫赖,系前俄罗斯副总理,曾亲身经历了一九九一年的那场事件,并作为叶利钦的法律顾问参加了别洛韦日协定的谈判和起草。
他的表述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那场事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联解体被忽略的三个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
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这期间,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
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研究。
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
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
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
同期,东欧也比西欧快。
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
这时的消费水平比生产增长还快。
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
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绝对下降。
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
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
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
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
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左凤荣【内容提要】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给公民以民主权利,而没有想到改革不合理的联盟体制,错过了改革联盟的良机,使波罗的海三国争权益的运动发展成要求独立的运动,戈尔巴乔夫没有找到好方法阻止这三国的独立。
叶利钦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争主权和最终抛弃联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彻底解体。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苏联解体【作者简介】左凤荣,1964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91)苏联解体后,俄共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当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甚至要审判他们。
他们二人对苏联解体的态度却有不同,戈尔巴乔夫强调自己一直是联盟的捍卫者,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叶利钦则强调苏联解体是人民的选择,俄罗斯联邦放弃帝国的道路,不让苏联这个帝国继续存在,给各族人民以选择的自由,是一件好事。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为领袖的个人自然也起了作用。
在苏联联盟国家解体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一戈尔巴乔夫行动迟缓,错过改革联盟的良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改革开始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涉及任何民族问题。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还盛赞苏联民族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在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消除族际怨仇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独一无二的典范。
”“如果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那就不会有今天的苏联,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国防方面就不会象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如果没有使各共和国在事实上日益平等,如果没有在兄弟情谊和合作,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结成共同体,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
”[1]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盲目乐观并不能消除民族问题,1988年2月纳-卡问题尖锐化。
在2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才真正认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浅析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随后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取代了苏联的镰刀、锤子国旗,由此,苏联解体了。
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曾经辉煌一时,它的倒塌让多少怀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也让多少仇恨共产主义的人“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
诚然。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时间以来苏联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军事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的总爆发。
不仅戈尔巴乔夫,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作为这一事件发生时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究竟该对此负多大的责任呢?为此,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改革一个曾经有1500万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老党大党,苏共在一夜间便土崩瓦解,其崩溃的速度实在让人惊诧不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变故?这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谜团。
今天。
距苏联解体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近20年,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琢磨苏共在组织方面的建设时,可以看到,苏共的领导人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在其中所起作用。
总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党内派别林立。
苏共的党内派别可以说由来已久。
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这种派别仅仅是思想的分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共进行了民主化的改造,从而使得苏共出现了严重的分化。
在1991年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就有一句名言是“大厅里坐着的不是共产党而是三四个党”。
连戈尔巴乔夫也曾讲到“苏共早已不是一个政党了,而是多个流派的联合体”。
二是苏共上下人心涣散。
戈尔巴乔夫因上台后进行的一些改革收效甚微,便放弃了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领导。
相反却在《改革新思维》一书中大肆指责苏共,把苏共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看作保守势力,丧失了自己的组织基础和力量之源,也丧失了广大党员的主动性,使得广大党员对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漠不关心,所以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广大党员没有挺身而出。
历史揭秘:苏联解体背后的隐形大手——共济会历史揭秘:苏联解体背后的隐形大手——共济会2015-10-25 若谷历史百家争鸣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已20年,许多深藏幕后的历史秘密逐渐浮出了水面。
历史证明,恐怖阴谋确实存在!在苏联体系解体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神秘的隐形共济会之手的有力操纵。
在沙皇时代,俄罗斯一直由共济会13家族之一的诺曼夫家族统治,直到末代沙皇出卖了共济会秘密并公开反对共济会,此时暗藏在俄罗斯贵族中的会员多此企图暗杀沙皇未成功(包括列宁的父亲和哥哥),直到列宁将沙皇统治推翻为止。
在犹太人直接统治俄罗斯的时代(即苏联建国到斯大林被心脏病死亡期间),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一直是由犹太其产国际负责管理运营,该组织由共济会大东方会所(又称巴比伦会所)分裂而来,在美国(犹太人通过共济会暗中控制)和苏联(犹太人抛开其产国际直接领导)的同时支持下,1948年以色列建立,在苏联的500多万犹太人开始大量向以色列移民,到现在只剩不到150万人还留在俄罗斯(大部分在彼得堡),1993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犹太人不再亲自掌控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中,从世界共济会秘密组织在苏联境内外的活动入手,曝光共济会对苏联解体进程中的催化性作用。
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
А.Н.雅科夫列夫与共济会的联系是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出任大使的期间。
但关于戈尔巴乔夫共济会身份最有分量的证明,是关于他与世界共济会高层代表的密切接触,和1992年所披露的戈尔巴乔夫是共济会最高国际机构“彼得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的成员。
据西方透露,戈尔巴乔夫和三边委员会联系的中间人是著名的犹太金融家、共济会高级会员、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著名间谍索罗斯。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朱秀芳2013-01-12 12:01:42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9年4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现象苏联解体历史诠释【中图分类号】K512.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4-0121-(16)迄今为止,苏联解体已过去整整十八个年头了,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谁应该为苏联解体承担责任的争论仍不绝于耳,有关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
而在俄国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至今未停息,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瓦解苏联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戈尔巴乔夫更是遭到了口诛笔伐,很多学者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于其脱离实际、又急于求成的改革。
其实,在政治层面,戈尔巴乔夫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代人的代表。
本文所说的戈尔巴乔夫现象指的就是这一代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情景。
恩格斯说过,历史现象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的合力的产物。
[1]戈尔巴乔夫现象就是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现象是个谜的话,那么“解开这个谜的钥匙在过去的改革年代之外。
”[2]瓦季姆·阿列克谢耶维奇·佩切涅夫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戈尔巴乔夫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出现戈尔巴乔夫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历史根源的现象,把它放在苏联历史的长时段里通盘加以考察,对于厘清事情的本源大有裨益。
苏联是这样解体的——戈尔巴乔夫透露内幕(1)
2001-08-16 10:24:08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往昔一瞥: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里根与夫人南希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震惊
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
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起。
10年后,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次回忆这一令他刻骨铭心的时刻时,万般感慨油然而生:“由于我改革的失败,才导致了这场权力之争。
”面对路透社记者,已经70花甲的戈尔巴乔夫回忆了1991年那段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内幕:
·“新思维”引发8·19政变
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观点在苏共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
1989年,他将选举制度引进国会,随后修改宪法,开始削弱苏共对苏联社会的领导作用,规定“放弃党在政治上的垄断”。
正是这些“新思维”使党内原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人都变成了他的反对派,而这其中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一手提携的鲍里斯·叶利钦。
“顽固派认为,民主、开明和言论自由会危及他们的权力,对他们不利,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改革。
他们出生于闭关自守的时代,习惯了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向人民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受不了。
”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怀抱的去意已决,戈氏准备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
但就在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动了政变,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停止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同时,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
这就是苏联历史上著名的“8·19事件”。
而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和家人一起,在黑海海滨的别墅消暑纳凉……
·“我和家人被软禁在黑海”
戈尔巴乔夫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的总统别墅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每年炎炎盛夏之际,戈氏都要携妻子赖莎和孩子们一起来此避暑。
19日这一天,一股莫名的紧张空气赶走了往日的宁静。
四周的山头上,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兵,别墅与外界联
系的一切通讯方式都被切断。
“这是非常难熬的两天半,我真是觉得度日如年。
我们一家人被软禁在那里,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但我还是保持着镇定。
我告诉赖莎,局势对我们非常不利,任何坏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甚至我们的生命也有可能受到威胁。
苏联是这样解体的——戈尔巴乔夫透露内幕(2)
2001-08-16 10:24:08
“就在这‘与世隔绝’的时候,女儿伊莉娜找到了一个她随身携带的袖珍收音机。
于是,在别墅外的空地上,我们收到了BBC的微弱信号,这才知道,原来国内这几天正闹得天翻地覆……
“此后,我就故意整天在花园里走来走去,为的就是让那些在海面或山坡上监视我的人看清楚:我并不怕他们!
“当我们从BBC了解到‘莫斯科将派一个代表团,前往克里米亚探望生病的戈尔巴乔夫’时,赖莎觉得我们已经大难临头了。
她开始惶恐不安,到处给我寻找藏身之所。
神经高度紧张的赖莎终于崩溃了,病倒了……”
·“叶利钦成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
就在戈尔巴乔夫被困黑海“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克里姆林宫已经发生了剧变。
已与恩师戈尔巴乔夫决裂的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多次到俄联邦议会大厦前的广场进行演讲,号召民众反对8人委员会恢复苏联专制时期铁幕政治的企图。
一时间,叶利钦成了反对这个政变集团的精神领袖。
在搭建于交通要道的街垒上,在前来戒严的坦克上,叶利钦不断地发表着演讲,慷慨激昂的话语足以燃起每一个俄罗斯人心中的火,让他们藏在心底的民族精神得到复苏。
直到这时,“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才意识到,他们的真正威胁已不再是没有多大权威的戈尔巴乔夫,而是在莫斯科地区以及整个俄罗斯境内极具号召力的叶利钦!他们这时才决定逮捕叶利钦,但这一计划最终没能成功。
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后发现,叶利钦已经成了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
“叶利钦对我手中的权力垂涎已久,早就处心积虑地策划篡权。
在我眼里,他和‘委员会’的那伙人一样,都是不折不扣的叛国者。
”
“叶利钦那家伙日思夜想地盼望当上总统,尝尝总统的滋味。
在群众都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他甚至还在想着如何将克里姆林宫装修得金碧辉煌——只有皇帝才会这样做!这就是叶利钦的野心,这就是为什么我成了他野心的绊脚石。
”
12月25日晚,在叶利钦的“规劝”下,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职务,把核按扭交给了叶利钦,苏联国旗也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
叱咤国际风云69年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解体。
·“那里已经没有我的地方了”
“作为一名政治家,你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成功,也包括失败。
但对于苏联最后的这种结局,我还是觉得很遗憾。
”
说到此处,戈尔巴乔夫眉宇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之情。
戈尔巴乔夫说,他还是会回到俄罗斯,回到俄罗斯的政治舞台。
“我已经将50年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我们国家的政治。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再回到政治舞台,但当我每次要作决定时却发现:那里已经没有我的地方了。
”(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