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49
非语言符号在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作者:汪慧蓉白阳明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互联网迅速发展,迎来了移动社交网络时代。
拥有轻量化、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等特点的短视频迅速崛起。
许多视频内容更是爆红网络,走出国门。
在短视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效运用整合多重符号,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李子柒的视频为例,从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视频作品中关于中国元素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等角度出发,探究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李子柒1.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关于非语言符号,萨姆瓦在《跨文化传通》中进行了界定,“除去语言以外的一切刺激皆可为非语言传播”目前,许多研究认为人们互动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有70%是通过非言语获得的,语言传播只占传播总量的1/3。
非语言符号大概有两个种类:其一是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其二是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迎来了移动社交网络时代。
不同国家、民族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逐渐通过这种联系关联到了一起。
在此过程中,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短视频迅速崛起。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的内容制作者,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递到更广阔的平台。
符号是跨文化传播能够顺利进行的介质,而短视频高效的运用、整合多重符号,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在这场跨文化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李子柒视频作品中关于中国元素的非语言符号运用李子柒,知名美食短视频创作者,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
2015年开始拍摄短视频,2017年获得新浪微博“十大美食红人奖”,2018年原创短视频在海外运营3个月后获得YouTube银牌奖。
今年5月19日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李子柒在全球拥有超过8000万的粉丝,光是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粉丝就有747万。
此部分筛选出李子柒在YouTube频道上播放量前五的视频,进行总结归纳。
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的应用作者:冯宇乐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6期【摘要】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以电影等为代表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电影中广泛应用的非语言符号也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起到了加强交流、沟通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动画片《Wall-E》(中译名《机器人总动员》)来阐述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是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活动更好发展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非语言符号电影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4年提出的“地球村”构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进步,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发展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地球慢慢变成一个“村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流活动。
一、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契机在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合著的《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文版里,作者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①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的交流、沟通。
文化的不同,传受双方固有的社会背景、经历的差异,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狭小,抵触、冲突和误解常常使一些跨文化传播活动复杂化,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
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来进行交流与分享的。
美国符号学方面的启蒙者皮尔士对符号下的定义可称为经典:“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
”②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符号进行不同的分类,一是可以按感觉方式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二是也可以分为动物所面对的信号和人类所面对的符号;三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的划分,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摘要:互联网迅速发展,迎来了移动社交网络时代。
拥有轻量化、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等特点的短视频迅速崛起。
许多视频内容更是爆红网络,走出国门。
在短视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效运用整合多重符号,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李子柒的视频为例,从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视频作品中关于中国元素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等角度出发,探究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李子柒1.非语言符号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关于非语言符号,萨姆瓦在《跨文化传通》中进行了界定,“除去语言以外的一切刺激皆可为非语言传播”目前,许多研究认为人们互动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有70%是通过非言语获得的,语言传播只占传播总量的1/3。
非语言符号大概有两个种类:其一是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其二是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迎来了移动社交网络时代。
不同国家、民族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逐渐通过这种联系关联到了一起。
在此过程中,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短视频迅速崛起。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的内容制作者,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递到更广阔的平台。
符号是跨文化传播能够顺利进行的介质,而短视频高效的运用、整合多重符号,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在这场跨文化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李子柒视频作品中关于中国元素的非语言符号运用李子柒,知名美食短视频创作者,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
2015年开始拍摄短视频,2017年获得新浪微博“十大美食红人奖”,2018年原创短视频在海外运营3个月后获得YouTube银牌奖。
今年5月19日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李子柒在全球拥有超过8000万的粉丝,光是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粉丝就有747万。
此部分筛选出李子柒在YouTube频道上播放量前五的视频,进行总结归纳。
第一名“Peanutandmelonseeds,driedmeat,driedfruit,snowflakecake-snacksforSpringFestival”,播放量为5985万,涉及元素有炒板栗、扎稻草、冰糖葫芦、花生芝麻糖、雪花酥、牛肉干、果脯、爆爆米花、炒花生瓜子、煎蛋卷、围炉烤火。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影视非语言符号——以《包宝宝》为例张帆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11
【摘要】非语言符号是影视跨文化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其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短片《包宝宝》作为中国文化传播典范,全片采用非语言符号叙事,在国际影视中广受好评。
该文以《包宝宝》中的非语言符号为例,通过分析其中视觉与听觉类影视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效果,归纳非语言符号塑造多元文化、丰富作品细节的积极作用与造成刻板印象、文化折扣等潜在弊端,进而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即扎根当代本土文化、多角度运用非语言符号以及融合多元文化。
【总页数】3页(P211-213)
【作者】张帆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3
【相关文献】
1.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r——以《功夫熊猫3》电影为例
2.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探究——以动画短片《包宝宝》为例
3.浅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广告中的非语言符号为例
4.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综艺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
——以《歌手》为例5.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跨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旅行,旅行途中能够见识各种人文风光。
风景是客观的,对风景的价值判断却因文化不同而异。
努力消除不同认识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可能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克”。
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他写道:“文化休克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所带来的焦虑引发的。
这些符号包括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购物,何时回答,何时不回答。
它们可能是言语、姿态、表情、风俗或准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像语言和信仰一样常年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依靠这上百种符号来维持内心的平静,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文化休克与人们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短以及文化心态是否开放包容等因素有关,还与人们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
在幼儿身上,文化休克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本民族文化对他而言还很隔膜。
文化休克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烈,原来的文化烙印还在,新的文化又在不停打上新的烙印,两种文化夹击的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这一磨合的过程甚至持续终生。
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台词:②“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模式、风俗等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传播障碍。
跨文化传播学者斯道蒂描述了这种认识过程: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冲突——感到愤怒、恐惧——决定退缩。
这种认识误区是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者布·霍尔谈到一个实例:一个加拿大人竞聘日本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位,他在简历中写上了他担任学生会领导,曾经是运动健将,有很强的文化接受能力等。
分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的运用【摘要】你喜欢语言文化吗?为大家整理了语言文化论文-分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的运用,供大家阅读参考。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4年提出的地球村构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进步,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发展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地球慢慢变成一个村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流活动。
一、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契机 在拉里 A 萨默瓦和理查德 E 波特合着的《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文版里,作者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①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的交流、沟通。
文化的不同,传受双方固有的社会背景、经历的差异,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狭小,抵触、冲突和误解常常使一些跨文化传播活动复杂化,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
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来进行交流与分享的。
美国符号学方面的启蒙者皮尔士对符号下的定义可称为经典: 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
②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符号进行不同的分类,一是可以按感觉方式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二是也可以分为动物所面对的信号和人类所面对的符号;三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的划分,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拉里 A 萨默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以语言为基础,单独表达一种信息的符号,是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
它同语言相辅相成,贯穿交际过程的始终,共同实现交际的目的。
非语言符号包含的种类纷繁复杂,首先,从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内容这一角度可以分为两类:既有表达主观意图的符号,如图像、路标、铃声等;又有表达客观存在的符号,如服饰、表情、距离等。
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误读作者:崔洁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分类入手,以体态语中的牵手为例,从社会距离、社会进程、价值取向及性别意识四个维度分析女性牵手这一非语言符号在中西文化传播中的误读。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跨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4-0-01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交际行为是人们运用符号传情达意,进行人际间的讯息交流和讯息共享,然而仅仅凭借言语符号是无法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
无论是口语传播的“部落化时期”,还是网络传播的“再部落化时期”,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应用都至关重要。
作为无声的语言,非语言行为一方面,能克服种族、国别、阶层的障碍表情达意;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常常带来非语言行为的误读与冲突。
一、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分类戴元光等人所著的《传播学通论》中将非语言行为定义为人们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目光、服饰、人际距离、时间控制、环境摆设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
对非语言符号的分类在学界可谓见仁见智,通常来说,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四类。
体态语常用来指人的面部表情如眼部、脸部、口部的肌肉变化,手势语言如手掌、手指、拳头、手臂的动作变化,身姿语言如坐立等姿势变化传达出的信息情感等。
环境语用来指时间、空间、颜色、建筑等环境因素。
副语言用来指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特殊语音现象,常见的有重音、语调、语速、语顿和笑声。
客体语用来指人工用品如化妆品、装饰物、服饰、衣饰、家具等物品传达出的使用者的文化和个人特征。
二、非语言符号的误读霍夫斯泰德(Hofstede)认为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非语言行为在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中被打上了文化的印记,在不同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传达出的隐喻并不相同,这种非语言行为差异常常会带来交际中的文化碰撞、误判与冲突。
以女性牵手此个体态语为例,中国女性好友之间稀松平常的牵手所指的友情在西方文化中却会被误会为同性恋。
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探析在新媒体时代,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语言符号,包括但不限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的音调和节奏、色彩、图形等,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方式。
首先,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例如,点头在大多数文化中表示同意,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表示尊重或礼貌。
因此,在新媒体传播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差异对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其次,面部表情是非语言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微笑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视为友好和积极的象征,但在某些文化中,微笑可能被误解为轻浮或不真诚。
新媒体平台上的表情包和动画角色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以避免误解。
声音的音调和节奏也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非语言符号。
不同语言的语调和节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在新媒体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中,适当调整语调和节奏,可以帮助信息更准确地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
色彩在跨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与喜庆和好运相关联,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与危险或紧急情况相关。
新媒体设计中的色彩选择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最后,图形和符号也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非语言符号。
不同的图形和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和平鸽在许多文化中是和平的象征,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
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在使用图形和符号时,需要对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需要创作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意义,以确保信息的有效、准确传达。
通过精心设计和选择非语言符号,可以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新媒体视域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探析在新媒体时代,非语言符号如同一座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信息,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却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因此,探讨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能促进全球化进程中的有效沟通。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个生动的比喻:非语言符号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或肢体语言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信任和尊重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里,则可能被认为是挑衅或不礼貌的行为。
这种差异性使得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成为了一种需要精心解读的艺术。
其次,我们要强调的是,非语言符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
正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但如果误用,则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必须对非语言符号保持高度警惕,并努力去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规范。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面部表情的识别与理解。
面部表情是人类最基本、最直接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面部表情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出现误解。
例如,东方文化通常认为微笑是一种礼貌和友好的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真实情感的流露。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其面部表情。
其次是身体姿态与动作的理解。
身体姿态和动作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身体姿态或动作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或肯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对方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并努力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科技传播》79作者简介:孙永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综艺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以《歌手》为例孙永超摘 要 传播媒介的不断迭代使得各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个体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碰撞和变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角色权重不断提升,文章以《歌手》为例对综艺节目如何从符号运用的形式实现跨文化传播进行分析。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文化符号;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079-03湖南卫视在2013年从韩国MBC 引进的一档音乐竞技类节目《我是歌手》。
节目自开播至今已有八季,在第四季时更名为《歌手》,自播出以来,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是目前我国一档热火的现象级综艺。
1 非语言符号概述及必要性1.1 非语言符号的定义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础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电视是一种声画艺术,电视媒介近7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
1.2 非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关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方法,学术界存在众多观点,最普遍的观点是将非语言符号分为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和肢体非语言符号。
由于综艺节目的二维性,肢体非语言符号的呈现可以涵盖在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范畴内。
因此后文将会从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视觉性符号会细化为服饰符号与背景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会细分为声音和音乐符号。
1.3 非语言符号在《歌手》中运用的必要性由于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权重较高,所以能否在节目中恰当的使用是决定这档节目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
单一的语言符号输出会让整个节目显得空洞乏味,难以吸引受众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