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2.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教学难点: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时安排:3课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它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列宁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立足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领导俄国革命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专题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题目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巴黎公社工人起义D.《资本论》的发表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3.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4.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A.无产阶级专政B.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C.共产党领导D.消灭阶级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5.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A.由什么理论的指导B.是否实行民主C.生产资料所有制D.哪个阶级对政权实行领导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和谐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7.工人阶级只有把()团结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战胜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强大革命力量,从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否则,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式的“独唱”,是不可能胜利的。
A.农民B.民族资产阶级C.小资产阶级D.富农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9.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结论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0.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无产阶级专政C.唯物史观D.国家政权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2.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B.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3.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A.坚持马克思的设想B.坚持马克思的经典原著C.坚持马克思的各种理论D.坚持马克思的科学方法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俄国共产党B.中国共产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法国共产党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5.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A.工人运动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C.民主集中制D.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6.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A.封建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资产阶级革命D.农民起义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7.“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和平过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D.暴力革命只是偶然的辅助形式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8.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B.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C.“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D.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9.“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6-17世纪:莫尔(英国)、康帕内拉(意大利)18世纪: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19世纪初期: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主义的局限:因为他们的唯心史观,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现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作了科学的论述和预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暴力革命。
一国胜利论的依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措施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春夏之交起)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列宁从俄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一国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50年代以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愈益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进行改革,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令世人瞩目,这是社会主义在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自此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与各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领导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工人起义的号角震撼了资本主义的大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根据世界形势和工人运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推动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可能性1.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胜利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
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
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才有可能。
2.列宁对社会主义胜利的创新: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胜利的条件有: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加剧,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战线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使得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革命就没有别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