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本章逻辑概述本章史论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阐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般特征和坚持、改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
包括以下三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讲,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这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否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意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产生在生产力比较发达、世界交往有了普遍发展和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欧美国家,并且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是,历史的进程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
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坚定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国际国内面临的一系列新形势,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单项选择题1.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
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3.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消失4.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是()。
A.人民民主专政B.暴力革命C.和平过渡D.局部战争5.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世界共产主义进程7.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
A.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B.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C.社会主义不断地同资本主义作斗争D.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人民民主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9.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建立工农联盟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1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实践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2.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处于大萧条之际,社会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强大的能够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社会主义势力。
共产党组织多达120多个,二战后独立的民主国家许多都自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度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又使社会主义遭受到巨大挫折。
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苏东社会主义大厦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其发展走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运动过程的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必然性和艰巨性,并提出认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从而,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1)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4)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协社1995年版,第307页。
(5)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恩格斯:《致格〃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6)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的]通过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对⼤学⽣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进⼀步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列宁斯⼤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产阶级⾰命的⼿段或形式问题2.⽆产阶级⾰命的发⽣问题[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引⾔: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这⾥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词有⼴义与狭义之分。
从⼴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等同。
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情况。
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决不是某种政治问题或政策性问题,希望我们不要戴上有⾊眼镜看她。
她深深地扎根于⼈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之中,是⼈类先进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是⾼难度的理论问题,具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蕴。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经过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到19世纪初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产⽣使其达到了顶峰,历时300多年,与资本主义⽣产⽅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业、⼿⼯⼯场和机器⼤⼯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B 19世纪初欧洲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E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A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 B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D 1917年列宁领导
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制B集中制C民主集中制E高度统一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是()
A手段B目的C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D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公正B平等C共同富裕D人民当家作主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A圣西门B黑格尔C欧文D费尔巴哈E傅立叶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看教材第202页)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参看教材第196-197页)
四、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参看教材第199-200页)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EB
2、A
3、C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
2、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看教材第202页)
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建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政权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参看教材第196-197页)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权,广大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
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
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做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四、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参看教材第199-200页)
答: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以平
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
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我国经过改革
开放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