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33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本章逻辑概述本章史论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阐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般特征和坚持、改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
包括以下三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讲,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这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否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意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产生在生产力比较发达、世界交往有了普遍发展和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欧美国家,并且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是,历史的进程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
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坚定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国际国内面临的一系列新形势,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物:巴贝夫、摩莱⾥、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叶和英国的欧⽂。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个纲领性⽂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阶级⾰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产阶级⾰命是迄今⼈类历史上最⼴泛、最彻底、最深刻地⾰命的原因。
(简答)P226. ·⽆产阶级⾰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命这⼀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产阶级⾰命⾄少将在⼏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将是由⼀国或数国⾸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和⼤⼯业的国有化使⽆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系列⾮常的、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处于大萧条之际,社会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强大的能够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社会主义势力。
共产党组织多达120多个,二战后独立的民主国家许多都自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度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又使社会主义遭受到巨大挫折。
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苏东社会主义大厦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其发展走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运动过程的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必然性和艰巨性,并提出认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从而,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1)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4)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协社1995年版,第307页。
(5)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恩格斯:《致格〃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6)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的]通过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对⼤学⽣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进⼀步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列宁斯⼤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产阶级⾰命的⼿段或形式问题2.⽆产阶级⾰命的发⽣问题[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引⾔: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这⾥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词有⼴义与狭义之分。
从⼴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等同。
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情况。
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决不是某种政治问题或政策性问题,希望我们不要戴上有⾊眼镜看她。
她深深地扎根于⼈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之中,是⼈类先进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是⾼难度的理论问题,具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蕴。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经过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到19世纪初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产⽣使其达到了顶峰,历时300多年,与资本主义⽣产⽅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业、⼿⼯⼯场和机器⼤⼯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是()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C.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A.俄国的特殊国情B.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C.无产阶级的新变化D.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是()A.《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D.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
下列选项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民主集中制B.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C.社会主义民主由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D.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没有历史联系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A.为人民群众谋利益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C.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6.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C.两大阵营的形成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7.两级终结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强大8.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理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1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于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的问题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18.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23.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B.南斯拉夫C.越南D.古巴24.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25.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实现共产主义2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6-17世纪:莫尔(英国)、康帕内拉(意大利)18世纪: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19世纪初期: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主义的局限:因为他们的唯心史观,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现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作了科学的论述和预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暴力革命。
一国胜利论的依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措施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春夏之交起)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